編者按:江西省外專局在引進國外智力工作中,因地制宜,大力推廣日本大分縣“一村一品”經驗,“一村一品”工程在全省廣大農村普遍推廣,引進國外智力為新農村建設服務作出了突出貢獻,引智工作的影響力在基層深入人心,記者最近走訪的五星村就是一個典型代表,種桑養蠶使這里的農民開始富裕起來,人與自然、資源、環境等和諧相處,和諧發展。

2008年7月18日,晴。氣溫36℃。
在江西省外專局和九江市人事局同志的陪同下,我們驅車來到德安縣磨溪鄉五星村采訪。村黨支部書記周應萬從村委會迎了出來,在接受我們采訪之前,周應萬書記先帶我們看了看附近的桑田。桑田跟我們想的不一樣,以往的桑樹都是比較高大的,而這里卻只有半人多高,條莖上長出碧綠青翠的葉子,于是我們的話題就從這些桑葉談起……
一、 滄海桑田
磨溪鄉地處德安縣西南部,距德安縣城27公里,面積達104平方公里,農業人口1.2萬,下轄9個行政村,五星村就是其中之一。五星村的交通比較便利,靠近京九鐵路。這里山青水綠,氣候宜人,資源豐富,民風淳樸。這一帶農作物一直是以種植水稻和棉花為主,農民一般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800元左右。
五星村位于德安縣西部山區,一直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由于種田收入不高,嚴重影響了村民的積極性,村里的青壯年外出打工的不在少數,留守的主要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五星村的黨支部書記周應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解決農村田間勞動強度大與勞動力人手欠缺的矛盾,如何提高農村生產積極性與增加收入,成為周應萬這樣的基層黨支部書記面臨的新課題。
其實這也是省、縣、鄉各級領導著急的現實。2004年,在江西省人事局的組織安排下,周應萬來到浙江嘉興區桐鄉市參觀考察,他被浙江農村興旺的養蠶繅絲產業深深吸引住了,浙江農村的富裕與發展讓周應萬看到了希望。考慮到氣候條件大致相同,而養蠶又是一個效益非常好的一項主導產業,他決定把養蠶業引進到五星村試試。
與此同時,絲織業生產大省浙江省,出口企業正紅紅火火,這些企業也正希望開拓新的、價格更為低廉的原材料生產基地。周應萬與浙江的企業老總進行了接觸,浙江的企業家到德安進行實地考察后,認為這里適合養蠶種桑。周應萬一聽心里有了底,于是就決定自己先試一試。由于多年以來,德安縣就沒有過養蠶的,更不要說五星村了。老百姓因怕做不好,而心存疑慮,周應萬便去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在自家的田里種了桑樹苗,長出葉子后,開始養蠶,28天一季過去之后,養一張蠶紙就是一百來斤繭,而當時一斤蠶繭就能賣到10多元錢,養一張蠶紙就可賣到上千元。這可樂壞了周應萬,他覺得這是個能讓老百姓致富的好產業。于是他與村里的干部們商量研究,決定在村民中大力推廣這一產業。
江西省人事廳、省外專局和九江市人事局、外專局在這時給予了他們及時的幫助,選派了技術人員前來指導。浙江的企業也給養蠶的農戶以保護性價格進行收購,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他們的后顧之憂。到2005年,五星村成為江西省“一村一品”示范基地,這里也真正成為了蠶桑種養的專業村。
二、 富農產業
五星村種桑養蠶可以說是辦了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為什么這么說呢?
據周應萬介紹,67歲的養殖戶張汗球和老伴已基本喪失勞動能力,但現在他們種了4畝桑,養了11張蠶紙,在2006年他們共收入1萬多元,老人非常高興。養蠶勞動強度輕,收入也不錯,很適合五星村輕、壯勞動力少的現狀。再加上這里的農民們知道,現在國家的政策好,國務院已出臺了東桑西移的政策,而這里的氣候又非常適合種桑養蠶,于是大家都加入到養蠶業中來。
去年,浙江的貝倫特絲業有限公司投資4000萬元在德安縣工業園區內新建了一座繅絲廠,周應萬看著這座工廠拔地而起,就更增強了養蠶業帶動農民致富的信心。
磨溪鄉五星村村民和貝倫特絲業公司簽訂蠶桑種養合同,農戶負責種養蠶桑,公司負責提供種苗、技術和蠶繭的收購工作,形成了一個“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周應萬給我們算了一筆賬,養蠶種桑1畝地投入200元。公司和省、市的技術員免費給農戶提供培訓和指導。在2004年春季,養殖戶把桑樹先種上,到秋季開始養蠶,在這一年只養了兩季蠶,一季的時間是28天,從蠶種到家養出鮮繭是28天。在第一年效益不是很高,一畝田收入千把塊錢,跟種棉花差不太多。但到了第二年,由于桑樹已經種好并開始長大,農戶一年就可以養四季,一季一畝田一張蠶紙,一家人可以養四張蠶紙,一張蠶紙是兩萬五到兩萬六蠶繭,養得好有一百多斤,公司又提供了保護價收購,即:最低保護價8塊1斤,如高于8元按市場價收,2007年價格最高,可達14元1斤,一張蠶紙一年收入就將近5000元,在年景不好的低谷時也可以收入3000到4000元。這樣算下來,比種棉花最低也要翻一番。五星村總戶數376戶,人口1352人,耕地1977畝,山林面積1.3萬畝,目前蠶桑面積達1600畝,戶均4.2畝,2007年實現銷售收入達420萬元。原來人均收入只有1800元,到去年年底達到4890元。
不僅如此,更大的價值還體現在了生產力的解放與生態環境的保護上,種桑養蠶,勞動強度不高,比種棉花和水稻要輕松好多,婦女老人做起來都不累。一年只是春天兩季、秋天兩季,勞動時間4個月不到,其余時間可以什么都不做。更重要的是種桑養蠶絕對是對環境大大有利的,桑樹樹齡30年,全身是寶,蠶也全身是寶,養育期內不打藥、不施肥,這對于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綠化青山、美化村莊真是件大好事。
三、 現代農業
五星村把種桑養蠶作為了他們的“一村一品”。這一品讓村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富裕,于是一傳十、十傳百,全縣遠近各鄉的老百姓都紛紛到五星村“取經”,每個村都有人來學習,德安縣16萬人口,有3萬人次曾經到五星村參觀過他們的育蠶室。全縣百姓看到了致富的榜樣,于是都改養蠶種桑,全縣形成了以五星村為龍頭的養蠶業。
五星村的“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是以“產前、產中、產后”的一條龍服務解決桑農的后顧之憂,他們成立了蠶桑合作社,建立了村級信息網站,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確保了桑農的利益,2007年還在江西省外專局和九江市上級有關部門的幫扶下投入20萬元建設落成了一棟三層的“德安縣蠶桑培訓中心”基地大樓,大樓內設有蠶桑合作社辦公室、農民培訓電教室、農業科普技術知識圖書室,電教設備、電腦設施、寬帶網絡等配套齊全,2007年相繼接待和舉辦了30多次培訓班,請了省、市的農技專家對本村的農戶1500多人和來自外村及外鄉的近3000人次農戶進行了技術培訓。
在這里,不能不提一句浙江貝倫特公司,該公司對磨溪鄉的種桑養蠶業更是下了大力氣,因為這里是公司重要的原材料生產基地,生絲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他們在五星村長期派駐一名養蠶技術員,無償地為農戶們進行各種技術培訓,手把手地解決養殖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他們通過全面推行技術標準化、集約化的種養技術,因地制宜地在全村推廣小蠶共育、大棚養蠶,把蠶病的預防放在了首要位置,通過實行集中管理,規范化操作,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增加了農民收入。
2008年五星村養桑的面積達5000畝,預計蠶絲業年產值可達2000萬元。在擴大蠶桑種植規模的同時,他們還進一步延伸蠶桑產業鏈,著力引進繅絲企業和服裝企業,重點做好蠶絲制品的深加工。注重蠶桑附加產業的開發,主要為利用桑枝發展香菇種植產業,開發桑業茶、蠶蛹加工等方式,不斷提高產業經濟效益,增強產業發展后勁。
通過培訓和引進先進的現代化農業理念,引導桑農適應現代市場規律,從而使五星村的蠶桑產業更加穩步健康發展,目前在五星村的帶動下,蠶桑業現已發展到全鄉、輻射到全縣,桑農種養技術使農戶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五星村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德安蠶桑第一村”,江西省“一村一品”示范基地。
我們還應邀到周應萬家去參觀蠶室,由于盛夏不是養蠶的季節,我們無緣看到那些可愛的蠶寶寶,但從上下兩層小樓的木架子的養蠶工具上,從五星村中雞犬相聞的和諧景象中,我們看到的是新農村建設展現給人們的一幅生機勃勃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