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不管是黑貓還是白貓,能捉到老鼠就是好貓。中國自古以農立國,種有五谷,飼有六畜。貓雖不在古人所謂的六畜之列,然而距今大約三千年前,威書于孔子時代的《禮記》,其中記載著每年歲末天子必備牲禮迎貓祭祀,以答謝貓咪們捕食田鼠,保護農產作物的例行公事,上古中國的人們雖然不像古埃及人一樣賦予貓神性,但是因為貓兒們能捉老鼠護口有功,所以每年都接受專門儀式答謝的貓咪,地位確實比其它的家禽家畜略略高出一點。
最初貓之所以會在人類社會中占得一席之地,乃是根源于貓兒們擅長捕鼠的實用價值。傳說在中國古代的東漢年間,明帝劉莊篤信佛教,為保護中國史上翻譯的第一部佛經《四十二章經》免于鼠嚙,不惜遠道自印度迎貓來白馬寺。宋代文人黃庭堅、陸游、歲大經等也因為養貓以杜絕鼠患肆虐,留有詠貓詩文傳世。除了以貓制鼠的功能層而外,溫柔輕巧、善解人意又愛干凈的貓咪也是很受女性喜愛的閨中寵物。文獻記載后唐時的瓊花公主養了兩只貓兒,一只白毛,嘴巴有毛紋形狀如花,取名“銜蟬奴”;另一只黑色而白尾,名叫“昆侖妲己”。
民間有句俗語說,“狗來富,貓來貴。”因此貓也具有祈求長壽的吉祥寓意,成為人畫的好題材。畫史記載,如唐代的盧弁、刁光胤,宋代的李迪、祁序、靳青、何尊師、王凝、李靄之,明代的李孔修、陶成,清代的阿爾稗、沈振麟等等都是著名的畫貓名家。
在吉祥涵義以外,貓咪頑皮可愛的形象、好奇機敏的性格、捉雀捕鼠玩弄蟲蟻的習性,還有貓兒們因為對于犬類或其它動物充滿防衛心,而造成雙方爾虞我詐,緊張有趣的互動模式等等,都是深受畫家喜愛的題材。在與貓有關的展品中,以描繪貓咪調皮搗蛋,撲蝶捕鼠戲玩蟲蟻為題的為多,大部分都被處理得活潑熱鬧,生氣盎然。
在古代貓書《相貓經》中,談論貓兒的毛色,以純色為上,其中以色澤如金的純黃第一,似銀的純白第二,像鐵的純黑第三。不過大概畫家為求變化,人畫的貓兒們,卻多半是花貓。無論黑黃白,《相貓經》中以“四時好”這樣的討喜名號,稱呼那些從頭到尾色澤始終一致的純色貓咪。而其它花貓的品目,在《相貓經》也有各自的專門稱呼,例如名畫《宋李迪秋葵山石》那只黑黃白三色的小花貓,因為毛色神似玳瑁黑黃透亮的不規則斑紋,稱為“玳瑁斑”:全身純白,卻獨獨拖著一條黑色尾巴的,如《明仇英漢宮春曉》那只懶洋洋躺在凳上的貓兒,取其象形聯想,叫做“雪里拖槍”;如果黑尾白貓的頭上比“雪里拖槍”多了一塊斑點,像《周文矩仕女圖》內陪主人讀書的貓兒,那么“雪”里面除了像槍的黑尾巴,還多了一塊像蓋了軍印的斑點,這種花色就叫做“拖槍掛印”的“將軍貓”了。同樣的象形原則,比如《富貴花貍》一樣白腹黑背的花貓,名喚“烏云蓋雪”,而《宋李迪貍奴小影》畫中小貓黃背白腹的花樣,則叫做“金被銀床”等等。
單純以貓的形象作為描繪的主題,歷代名家筆下的貓兒各有千變萬化的形態風貌。在各幅忠實呈現貓兒外表的寫實作品當中,偶有以神取勝不求形似的佳品出現。六十八歲的文人老畫家沈周在《沈周寫生》冊頁里面,就別出心裁以無比詼諧的水墨寫意手法,畫出的那只盤卷于畫幅當中,但猛然一看形同保齡球的古靈精怪灰黑虎班貓。此外,不是作為主角,而是在畫家筆下僅為點景陪襯之用的貓咪,像《宋人冬日嬰戲圖》里面舉爪撲旗,陪著姐弟二人戲耍的黑白乳貓,以及《元人畫同胞一氣圖》中那只被包子引得饞涎欲滴的貪吃小花貓,也發揮了使整幅作品妙趣橫生的畫龍點睛之效。
無論寫實寫意,主角配角,畫里的小動物永遠是整幅畫中最引人注目的焦點之一。畢竟不管是甜美可愛的Hello Kitty,還是好逸惡勞的加菲貓,在古今中外畫家的筆下,和眾多愛貓者的眼中,貓咪的優點與缺點都是一樣值得欣賞和可以包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