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蛇口一家外資工廠的學徒做起,2004年8月,他投資近億元的5萬多平方米高科技工業園落成,3年后他又改寫了韓國證券史,成為在韓國上市的第一家外國企業。
“你的期待,我的承諾”,當24歲的劉志雄將“卓越品質、完美服務、超凡價值”三大承諾作為企業經營理念,并將公司起名為深圳三諾電子有限公司時,他沒有想到,11年過后,他竟因此成為在韓國上市的第一家外國企業,改寫了韓國證券史。
三諾在韓交所受到的禮遇無疑是隆重的:2007年8月17日,韓國證券交易所大樓歷史上第一次掛起了20層樓高的三諾上市祝賀廣告。韓國證券交易所理事長、金融監督院院長、財政經濟部局長等官方高層都參加了三諾股票掛牌交易儀式。
休學打工掙學費
按照韓國媒體的說法,“三諾上市的前一天,韓國股市受美國次級債危機的影響遭遇了‘9·11’襲擊以來最嚴重的暴跌,一天下跌7%。”然而,三諾一開盤,即以高出招股價500韓元的價位吹走了一片愁云慘霧,并以高出開盤價15%的漲停板收市,給韓國股市打了一劑強心針。從8月17日上市到8月29日,連續9個交易日每天漲停板,讓擁有三諾52.5%股份的三諾數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志雄,每天身價增長2億多元人民幣。而誰能想到,18年前,他會因為交不起每月20元的生活費而被迫休學,失去了參加高考的機會。
上世紀80年代,劉志雄本來有一個不錯的家庭,做廠長的父親和賢惠善良的母親,把一個有5個子女的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條。但1989年,父親突遭車禍,隨后母親病故。一個幸福家庭就這樣以令人難以置信的方式走向沒落。
如果說親人的不幸還可以承受的話,隨之而來的生活的艱辛和壓力則完全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夢想與追求。當時還在讀高二的劉志雄因為無力支付每月20元的學習費用,受到同學和老師的歧視。激憤中的劉志雄在一張紙上寫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可他畢竟不能證明自己就是鴻鵠啊。只有17歲的劉志雄作出了在當時幾乎是無奈現在看來也許是明智且及時的選擇:休學,掙到學費再回去上學。
1989年,他帶著東借西湊的100多元來到深圳。因為字寫得好,他在蛇口一家合資的模具廠被安排做文字工作,類似于現在的文秘。如果順著這條路走下來,現在的劉志雄就是一家企業的高管,同樣會有不錯的生活和前程。但一心要做“鴻鵠”的他還是想改變自己,有一天,他發現廠里做的模具要用到中學所學的數學和化學,一下子來了興致,就要求改當學徒,可老板不答應。劉志雄提出只要讓他學,可以不拿工資。可能是他的誠心感動了老板,他終于如愿以償。
接下來的故事說起來劉志雄自己都覺得有趣。他一面不分白天黑夜地學,另一面還要看師傅們的臉色行事,好幾個師傅一個都不能得罪。應付這些,對天資不錯的他好像也沒那么難。一年后,那個模具廠搬遷了,于是他決定換個廠子試試。
他來到另一個模具廠,要求做師傅。面對眼前這個不足20歲的毛頭小伙,老板拒絕了。深知人性弱點又好像有點談判天賦的劉志雄就和人家講條件,給3個月試驗期,不支付工資,如果成功就用他,不成就自動走人。3個月后,他精湛的技藝,讓老板和同事眼前一亮,“模具還能做得如此精美”!他不僅留了下來,還受到重用,成了小組長,后來又做主管。
初戰告捷,劉志雄早把回去讀書的事放到了一邊。1994年底,他承包了一個停業的加工廠。一年后,他賺了100萬元,接著收購了一個倒閉的模具廠,1996年注冊了自己的公司。這是一段很少向別人談起的經歷,如今回頭看看,連劉志雄本人都覺得“好玩”。只是他玩大了,玩出了連他自己都沒想到的碩果。
追求完美注重細節
初創時期的劉志雄專注于同行業競爭,也許是制作模具的經歷,使得他養成了追求完美、注重細節的性格。而這又讓劉志雄看到了另一個商機。
一個偶然機會,他發現國內的多媒體音響都是國外品牌,而中國自己的品牌音響普遍比較粗糙,外觀僵硬。能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做出外型優美的音響呢?
劉志雄是一個想到就要做到的人。1997年,他進軍音響行業成功了,產品賣得很火。1998年,三諾在國內推出了“中國聲”數字合成影院,當年就紅遍中國。隨后,他加大投資力度,獨立完成“數字控制虛擬環繞聲系統”的開發。
如果說質量給三諾帶來了良好聲譽,那么效率則讓三諾搞定了沃爾瑪、羅技、創新科技、TCL、方正、清華同方、聯想、海爾等國內外著名企業。與此同時,三諾的產品出口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業績連年翻番。2003年,三諾推出獨立設計的整體電腦套裝機,使其擁有了提供整體方案服務的能力。
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劉志雄講了個故事:2006年沃爾瑪向三諾下了一份幾千萬美元的DVD訂單,但三諾拒絕了。作為ODM(自我設計生產)廠商,三諾的原則是產品中要包含有自己的知識產權與價值鏈條,要有差異化的空間。比如DVD行業,因為三諾沒有控制專利,不掌握核心環節與增值鏈環節,這只是標準化的產品,沒有議價空間。
可以說,工業設計是劉志雄的情結。“如果沒有工業設計,三諾就變成加工廠了”。劉志雄強調,工業設計不只是設計外殼那么簡單,最好的喇叭未必能制造最好的聲音,音質的好壞與音箱結構的設計和材質等息息相關,考究的是整體的聲學系統。這是三諾設計鏈條中的核心環節,也是給客戶提供的核心價值,更成為三諾的現實競爭力。
基于對音響領域相對專業,大企業對這種單價不高又不易形成大規模標準化的產業,不愿投入巨資研發,而小企業缺乏資金,劉志雄斷言,整機品牌企業不是惟一的道路,有自己知識產權、升級能力的ODM的定制服務商也同樣大有可為,關鍵是要把產業鏈作精作透。就像在日本,雅馬哈等企業在索尼“勢力”下依然可以生活得很好。
向前看 決勝在于細節
從廣東饒平懷揣借來的100多元,到有了自己的企業和事業,他用了不足5年;從一個單一的模具加工廠到擁有自己品牌的企業集團,他用了9年;他沒有完整地讀完高中,卻攻讀并獲得MBA學位;他從蛇口一家外資工廠的學徒做起,到2003年,被評選為“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2004年8月,他投資近億元的5萬多平方米高科技工業園落成,3年后他又改寫了韓國證券史,成為在韓國上市的第一家外國企業。
劉志雄的財富路線也是極為注重細節的過程。
對于為什么選擇在韓國上市,劉志雄的解釋是:“中韓兩國在產業上的互補性很強,在韓國,大量的中小企業只能是三星、LG等大公司的配套企業,八成收入單純依賴一家公司,國際化市場開放方面做得不夠,但是韓國的強項在于設計及IT技術,尤其是韓國的高端技術以及工業設計等都非常先進,但制造成本高。我們想通過上市,加強與韓國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包括通過收購韓國的一些高技術公司,實現裂變式擴充,進一步推進公司國際化。去年4月開始,我們已經與30多個韓國企業有過接觸,目前也正在與韓國上市企業進行合作可能性探討,共同開發衛星播放收音機、汽車音響等產品,未來我們可能在深圳成立中韓設計研究所。”
據了解,三諾上市前,劉志雄作為創始人占有50%以上股權,只占股權25%的風險投資卻分散為深圳創新投、香港新鴻基、大韓投資、以色列投資、深港產學研創業投資等好幾家,劉志雄到底是出于怎樣的考慮呢?原來他選擇這些地區及性質各異的風險投資商,是為以后的擴張做準備。這種平衡性的通盤考慮也體現在客戶訂單方面,沃爾瑪、創新、羅技、方正幾家的份額也基本是平分秋色。他不希望出現拿下某個客戶80%的業務訂單這種局面,那樣抗風險能力不強。如果單個客戶的訂單占到總營業額的25%以上時,劉志雄就會謹慎考慮及評估了。
對于他的財技路線,劉志雄形容,就如高爾夫是一種全身心的平衡運動,長桿短桿都是一桿,決勝在于細節。不利時如何救球,如同面對企業陷入逆境時該如何挽救一樣。高爾夫要求你打好每一桿,教會你永遠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