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當前高職旅游專業學生就業時所出現問題入手。分析了我國高職旅游專業職業心理素質培養中存在的不足,并對加強本專業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培養提出了目標和途徑。
關鍵詞:高職;旅游專業;職業心理素質
旅游是人類的生活需求之一,是一種較高品位和格調的消費方式,是精神追求和文化享樂的新型載體。社會對旅游從業人員的數量和質量要求都在逐年提高,不僅對旅游專業高職生的智能素質、思想素質和身體素質提出了要求,也對他們的心理素質提出了要求。如何保持熱情的工作態度,掌握讓客人“轉怒為喜”的溝通能力,培養超強的團隊精神和良好服務意識等職業素質,比讓學生學會單純的業務知識和業務技能更重要。因此,在職業技能培養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是高職院校旅游人才開發的必然趨勢。本文擬從高職旅游專業學生就業心態分析人手,提出這一特殊人群職前教育的解決方案。高職旅游專業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現狀
職業心理素質是指與人所從事的職業匹配的心理素質的總和,其結構包括職業意識和職業技能。具有穩定性、基礎性、綜合性和發展性特征,對職業活動有制約、調節和鑒別功能。它是一般心理素質基礎上的側重。每個勞動者。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必須具備一定的心理素質,如智力性和非智力性心理素質,通用的職業心理素質。如勇于競爭的自信力、經受挫折的容忍力、不斷進取的堅毅力、對待批評的分辨力、行為抉擇的自我控制力、環境變異的適應力等,但不同職業和崗位對人的心理品質的要求有所側重。旅游職業心理素質的高低是影響旅游專業高職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的關鍵因素,也是目前學生實習或工作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筆者發現,在對往屆旅游專業畢業生和實習生的跟蹤調查中,這些學生由于心理方面的種種原因,在從事旅游職業活動時遭受挫折的大有人在,較為突出的幾種情況有:不敢開口和客人說話、同事關系僵硬、與客人爭吵或頂撞主管、常出現疲勞感等等。這些現象所反映出其職業心理素質的缺失,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職業態度不佳一般情況下,從業者有什么樣的態度,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方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服務意識。對從業人員而言,只有首先解決好職業態度,形成正確的職業心態,才能表現出持久而積極的行為方式。目前在校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家庭條件均比較富裕,生長期間多受父母和周邊親友呵護寵愛,沒有受過挫折。對旅游服務行業從心中看不起。認為服務行業是種“臟活”、“累活”、容易“掉價”,由此產生抵觸、懈怠心理,從而導致就業后學生職業態度不積極。缺乏服務意識。
職業心智不足職業心智是從業者逐漸形成并且相對固定下來的心智,他會左右人們的思想和對世界的認識,影響人們處理人際關系遵循的準則和人們之間的行為方式、行為習慣。高職學生容易受到家庭教育與社會環境對傳統價值觀、道德觀的影響,以金錢至上、享樂為先作為追求和信念,遇事以自我為中心,只考慮單位能夠給自己什么,而不是我能對單位有什么貢獻,對單位的培養看作理所應當或用作以后再次跳槽的籌碼。沒有感恩心態等等。
職業認知存在偏差 據有關研究表明,如一個人對某種工作有興趣,他能發揮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長時間保持高效率而不知疲憊。相反,如果一個人對某種工作沒有興趣,則只能發揮全部才能的20%-30%,還容易精疲力竭。目前,高職旅游專業學生普遍缺乏自我職業認知。對自己的專業就業方向缺乏了解,不少學生選擇本專業僅是家長或朋友推薦,或是自己的一時興起,而不管專業是否很適合自己;更不太清晰自己在以后的就業崗位上是否會快樂。如此的結果是。學生畢業后面對就業市場時,他們缺乏必要的自信,對就業前景表現出憂慮和不安。
職業情商不高 心理學家認為,智商與先天因素關系比較密切,而情商的高低更加取決于后天因素,這些因素包括:一是要能時刻了解自己的情緒,二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找到情緒的根源并擺脫,三是會激勵自己,四是能理解他人的情緒,五是能維持融洽的人際關系。旅游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職業,學生在單位工作比較辛苦。情緒容易沖動,在解決同事之間的一些問題上,時常會有過激的舉動,給自己和他人都帶來傷害,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就業。
影響高職旅游專業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缺失的因素
社會因素一方面,受到社會經濟環境和用人制度的影響,整個行業彌漫著浮躁的情緒,部分旅游企業存在選材盲目、超前消費現象,在目前旅游行業部門職業準入制度尚未形成的情況下,企業用人隨意、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大大打擊了學生就業的積極性,出現了跳槽頻繁的現象或消極怠工的情緒。另一方面,旅游企業在人才的選用上存在雙重標準。用人單位對學生要求最多的就是經驗,但是卻非常不情愿給在校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殊不知學生要想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盡快達到企業要求。沒有企業的配合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
家庭因素 現在大多高職旅游在校生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凡事多由父母為子女包辦好,使得學生有較強的依賴心理。“在家千日好,出門萬事難”。學生在工作時遇到困難,首要想到的不是我該如何解決問題,而是打電話向家長求救。日常工作缺乏主動性,自由散漫,認為自己工作好不好無所謂,大不了讓父母為自己再找份工作或干脆養起來。同樣,部分家長對子女溺愛有加,助長了子女的壞習慣。
學校因素 雖然職業院校在就業上比普通高校更有優勢,但是渠道仍過于傳統。限于向配合用人單位推薦或學生自行求職。就業指導只針對畢業班開展,且過多進行政策宣講、應聘技巧培訓,而經常性的面向各年級不同層次的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幾乎沒有。
個人因素 學生在外實習工作期間,容易出現兩種典型自我認知偏差:(1)低估自我,表現為自卑、怯懦。沒有信心和勇氣面對用人單位,不能適當展示自身強項,嚴重影響擇業;(2)高估自我,表現為自負、驕傲,認為自己知識豐富、技能熟練,一旦現實與預期目標有距離,便只會習慣性地抱怨,職業適應性差。
高職院校旅游專業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培養的目標和途徑
高職旅游專業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目標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及加入WTO后旅游業的開放并與國際融合,旅游業必將出現產業升級和激烈競爭的局勢,但學生在工作中卻難以將知識和技能運用于實踐,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職業心理素質缺失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高職旅游專業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培養要通過學生職業態度、職業心智、職業認知、職業情商等職業心理基本素質的提升,配合職業操作技能的訓練,最終將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的服務意識和職業操作技能的專業人才,以適應現代服務業發展和國際融合的需求。
職業心理素質培養的層次和途徑 職業態度、職業心智、職業認知、職業情商等職業心理基本素質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其最終的形成需要有系統、有層次地培養,而個人、學校、家庭和社會因素的解決也需要逐步地、有針對性地進行。針對上述影響學生心理素質缺失的因素,試提出如下培養層次和方式。(1)教師幫助學生找準自我,強化職業心理。“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地解剖我自己。”借魯迅先生的箴言,可以明白。只有使學生完整、準確的認識自我,才能在工作時心態平衡。對旅游專業教師來說,專業課程的教學應闡明與未來職業的關系和作用,除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外,還要與之多溝通,幫助學生分析自身的優缺點,并結合旅游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協調,找準位置。教師還可以結合身邊的正反典型事例,加以分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不斷強化職業心理,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2)高職院校要加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應是學校教育目標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把其貫穿到高職院校教育的全過程,有機融入整個教育體系,從而形成有效的實施機制。學校可以采取以下實現途徑:第一,改變目前只針對畢業班進行就業指導的方式,建立從學生入學到不同年級的系統化的就業指導模式,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對就業形勢的關注和自我就業的意識。第二,加強職業生涯規劃的培養,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就業形勢,配合家庭建立職業生涯規劃,以便日后快樂工作、積極工作。第三。開展就業、應聘實景模擬訓練,邀請企業公司人力資源主管和成功校友定期舉行人生與職業講座。(3)家庭教育要善于發現和引導子女的職業能力。就學生而言,順利完成工作能夠激發起他們的工作熱情,反之會降低其從業積極性,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是否有相關專業的職業能力。旅游專業學生經過后天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培養,最終樹立職業目標,職業能力便能在旅游職業活動中得以表現。而要提高學生從業積極性,展現學生的職業能力。家庭教育必須做到:首先,家長與學校經常溝通,以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找出學生的特點和優勢,配合學校強化學生特殊才能:其次,家庭的教育要與學生的旅游專業相配套,對學生表現出來的一些特殊能力做適當的職業化引導,如,外向活潑的學生朝導游方面重點培養,內向文靜的學生則可以朝酒店方面培養等:最后。家長要成為樂觀、積極工作和生活的楷模,改變溺愛和過度關心的家庭教育模式,幫助學生樹立自強、自立的性格,為學生日后的工作職業心理素質培養起到積極的配合作用。(4)良好的社會就業環境是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提升的有力保障。學生在學校所受的一切教育,其目的就是在社會上獲得認可、獲得良好的工作,因此,良好的社會環境是高職學生發展的有力保障,在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提升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社會旅游企業應為高職院校學生實習提供積極支持,使學生真正能夠學以致用,提高動手能力和職業技能,樹立積極樂觀的就業態度:旅游行業應大力宣揚中國傳統思想道德、職業道德以及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處在一個誠實信用、愛崗敬業的良好行業氛圍中,拉近企業和學生的距離,使雙方關系和諧發展。
旅游專業學生能否成為合格的從業人員,源于在校期間打下的基礎,這就決定了高職院校旅游專業必須要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把職業要求和我國旅游業的發展現狀相結合,特別要重視旅游專業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培養,并同理論教學相結合,真正體現出高職教育的優勢和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