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國的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歷史悠久,并取得了顯著效果,其原因在于政府為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提供了各種保障,政府出臺了相關法律,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加以宏觀引導,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與組織保障。借鑒英國的經驗,我國政府在引導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出臺促使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優惠政策。并嚴格執行職業準入制度,要讓行業企業代表進入政府職業教育相關管理機構。
關鍵詞:英國;企業;職業教育;保障措施
1996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技術教育法》,規定行業組織和企業、事業組織應當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從法理上解決了企業能否參與職業教育的問題。但是,企業的參與力度遠遠不能滿足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政府在促使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方面還需理順各種關系。英國為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提供了諸多保障措施,對我國發展職業教育、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英國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概況
英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2世紀的基于家庭作坊的學徒制。
當時在行業組織中采取的是師傅帶徒弟的做法,即作坊主招收青少年為徒,按行會的規定實施7年左右的培訓,此后學徒可轉為工匠。進入19世紀后,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企業主開始興辦“技工講習所”,主要對工人講授能應用于職業崗位的各種科學知識原理。“技工講習所”體現了現代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意識。到20世紀60年代末,隨著職業教育立法的逐步完善,英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無論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得到了發展。
如今,英國的企業從多個方面積極參與職業教育。企業主在職業教育行政管理組織機構中任職,參與職業教育的宏觀管理和領導決策:企業支持學校的職業教育教學,積極參與職業院校的課程設計、課程教學及專業設置;企業參與制定職業資格能力標準:參與對學校的評估;以各種方式對學校提供資助,與政府合作創辦城市技術學院:積極參與由政府推動的各種職業培訓項目等等。
英國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保障措施
在英國,傳統上,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是基于“自愿自助”,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企業無參與職業教育的法律義務。但是,進入20世紀20年代,經濟的不景氣導致失業人數上升,尤其是青年失業人數上升速度很快。有數據顯示,“1974-1977年這三年中,英國離校青年的失業人數從54000人增加到25300人,其中25%的人在25歲以下”。于是英國政府開始反思,逐漸認識到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對于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英國的職業教育改革開始醞釀。在此次變革中,政府強調市場力量對職業教育的支配作用,致力于“用強制的手段,達到自由市場化的結果”。英國政府在促使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法律規定
20世紀60年代后,英國政府連續出臺了旨在發展職業教育的法案,尤其注重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宏觀引導。1964年,英國政府頒布《產業訓練法》,依據該法規定成立了由勞資雙方代表與教育專家按一定比例組成的產業訓練委員會,該委員會有權在部門系統中集資或撥款以資助企業外職業教育與培訓,突顯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該委員會通過制定產業政策、訓練標準和考試大綱、設計考試、開設訓練課程、向企業征稅撥款、提供建議與幫助等方式參與職業教育。后來。英國政府又頒布了《職業培訓法》,要求由企業、教育部門和工會三方組成“企業培訓委員會”,從企業工資總額中征收一定百分比的稅。1973年。頒布了《就業與培訓法》,規定設立由勞資雙方、地方教育代表和教育專家組成的人力服務委員會,其成員由政府大臣任命,在該委員會下設立就業服務處和培訓服務處。人力服務委員會的成立,使職業培訓與勞動力供求緊密聯系起來,可以更好地說服企業主參與職業教育。1988年的《90年代的就業狀況》白皮書提出應該將培訓的領導權交給企業主,明確了企業在能力標準的制定過程中具有決定作用,能力標準必須由企業制定。同年頒布的《教育改革法》規定由企業與政府共同創辦城市技術學院,實行聯合辦學。學校成為企業的一部分。
英國政府出臺的旨在發展職業教育的法規,從法理層面上確保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可能性。明確了企業自身的責任與義務,將企業內的職業培訓納入到國家干預的范圍內,提高了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話語權,逐步形成了以企業主為主導的職業教育體系。
(二)政策支持
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僅僅依靠法律的硬性規定還遠遠不夠,英國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加以引導和規范。
出臺促使企業參與國家職業資格制度建設的政策 1988年,《90年代的就業狀況》白皮書明確要求職業能力標準必須由企業制定。為了使企業更積極地參與構建國家職業資格制度,政府推行職業準入制度。規定新就業或重新就業人員必須具有相應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或普通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已經就業的青年學徒必須在三年內每周用1-2天的時間到職業學校學習,政府對錄用證書持有者和實施職業教育制度有成效的企業予以獎勵,并在稅收政策上提供一定的優惠。這些措施極大地調動了企業參與國家職業資格制度建設的積極性。
推行多個由企業主導的培訓計劃并加以資助 政府在推行由企業主導的培訓計劃時,不忘對這些培訓提供資助。1993年,英國政府計劃在三年內撥款1.5億英鎊,以支持企業推行現代學徒計劃。2002年9月。在學習與技能委員會的資助下推行了雇主培訓計劃。雇主培訓計劃以雇主需求主導培訓,為各類雇主提供多種培訓。這種培訓力求在工作時間內提高雇員的技能,把培訓項目設計成靈活的組塊,供雇主和雇員選擇。在短短的三年內,政府為這項培訓計劃投入2.9億英鎊,2005年又對此項計劃追加投入6500萬英鎊。在政府的資助下,雇主培訓計劃大獲成功,吸引了超過2.3萬名雇主與20萬名雇員參加了此項培訓。在試點成功后,2006年,英國正式推行國家雇主培訓項目。
推行訓練信用卡制度,提高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訓練信用卡是一種有價憑證,在16-17歲的青年離校后交給他們。可以使用信用卡“購買”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訓練信用卡的特別之處在于政府撥款不是通過教育提供者,而是通過受教育者,將選擇權交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可以在開放的職業教育體系內,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南地選擇培訓計劃和課程。1991年,“21世紀的教育與培訓計劃”將10個培訓企業委員會和1個地方企業作為試點,其做法是將教育提供者推向市場,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積極性。因為吸引更多的青年參加企業培訓,就意味著獲得更多的政府資助,如果選擇企業培訓的人少,就意味著該企業對青年缺乏吸引力,將直接影響該企業的知名度。
出臺促使企業參與學校職業教育的若干政策 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與協調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重要途徑。英國政府非常重視兩者的協調,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推行工讀交替的“三明治”課程模式,把企業培訓納入學校職業教育體系內,由企業負責一年的實踐課程,并規定學生在企業實踐期間可以獲得一定的報酬,由企業支付。(2)學校的專業建設與課程開發工作交由企業負責。每個專業都成立了專業委員會,其成員主要由企業與學校的代表構成,負責本專業教學計劃的制定、實施、檢查和調整。(3)學校的教學評估也交給企業負責。為確保職業院校教學內容及時反映企業需求,要根據行業企業制定的職業能力標準進行教學質量評估。
(三)機構保障
單個企業的力量是單薄的,企業要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發揮作用,必須有個平臺表達企業的心聲。讓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行政機構管理,是促進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重要的組織保障。英國的職業教育行政管理機構中均有來自企業的代表。1988年,英國政府成立了培訓與企業委員會(Training and Enterprise Councils,簡稱TECs)。TECs有三分之二的委員是來自工商業界的代表,它的成立體現了《90年代的就業狀況》白皮書中提出的將培訓的領導權交給雇主的精神。TECs的職責是:分析、預測當地勞動力市場的技能需要、就業前景和教育與培訓的現狀;制定當地教育與培訓和企業協調發展的計劃:管理、協調各類培訓項目:向適應當地發展情況的小企業提供人員培訓等。TECs使企業主有更多的機會對職業教育施加影響。2001年,TECs與繼續教育基金委員會(FCFC)合并為學習與技能委員會(The Learing and Skills Council,簡稱LSC)。LSC繼承了TECs和FCFC的精神。確保教育提供者、受教育者、企業雇主三方的聯系,并在學習與職業融合方面做了更多的努力。
部門技能委員會(Sector Skills Councils,簡稱SSCs)是英國企業在政府的代言人。SSCs是由雇主主導的獨立機構,覆蓋英國各個行業,2005年已發展到25個。SSCs為雇主提供一個平臺表達他們的需求,賦予雇主制定某些策略的職責。在SSCs中,雇主擁有更多的機會與政府管理機構對話,對職業教育政策的制定施加影響,尋求與其他教育機構的合作,爭取國家的投資。
《97教育法案》規定建立資格與課程署(O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簡稱QCA)。QCA是由國家職業資格委員會、學校課程與評估委員會合并而成的。其任務是維護和開發國家課程,組織GCSE、A-Levels、NVQ的各種考試。QCA下設QCA委員會。由教育專家、培訓機構代表和企業代表組成,其中企業代表有較大的權力。在OCA中,企業參與國家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開發與維護,參與構建國家職業資格認證體系,組織學校考試。
英國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英國在戰后60年走上了一條發展職業教育的良性道路,這條道路就是“發揮國家和社會合作者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行業企業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一個問題,而行業企業在教育中的作用通過何種途經實現是另一個問題。為此,英國政府在引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下足了工夫,形成了完善而有效的保障機制,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經驗,非常值得結合我國的實際加以借鑒。
要出臺促使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優惠政策 企業是驅利的組織,企業的投資往往是短期行為。而職業教育的經營具有高投資、收益周期長等特點,并且企業投資職業教育比投資其他項目的回報要低,所以,在眾多投資機會中,企業一般不會選擇為職業教育買單。因此,在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博弈中,企業的行為需要政府加以引導。為了激勵企業更積極、更有效地參與職業教育,政府應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如設立政府獎勵,對積極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給予經費獎勵和掛牌獎勵,制定投資配比制度,在企業投資的職業教育項目中提供政府資助等等。
要嚴格執行職業準入制度 在英國,“得資格才能得工作”的觀念深入人心,這與英國的“職業準入制度”有很大的關系。英國原則上不允許任何青年不經培訓就開始其職業生涯,已經就業的青年學徒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通過國家職業資格認證。英國的“職業準入制度”不僅規范了職前教育,對職業培訓也起到了影響作用。在這樣的政策環境下,英國的企業不得不加入職業教育的陣營。目前,我國推行職業準入制度的最大困難是缺乏統一的國家職業資格制度。一些經濟部門在利益的驅動下,紛紛組織證書培訓與考核,導致市面上證書種類繁多。證書的含金量大打折扣。使企業對職業資格證書難以選擇,干擾了企業對員工的評價。另外,我國職業學校歸教育部門管理,而職業資格與標準由勞動部門頒布,這導致教育培訓體系與勞動系統相脫節,職業教育的內容與企業工作實際需要的能力相脫離。因此,我國應盡快在主要行業內建立統一的、全國性的資格證書體系,并交由專門機構負責。要落實“職業準入制度”,嚴把·人口關,加強對企業用人資格的監督,在企業招工、職業介紹等環節嚴格把關,建立投訴、舉報、年檢制度,對違反規定的要限期糾正,限期培訓。使“持證上崗”深入人心,從而起到督促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作用。
要讓行業企業代表進入政府職業教育相關管理機構 我國實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教育管理體制,單個企業很難對教育的決策、管理及協調發揮作用。企業、學校、政府三方需要一個溝通的平臺,這個平臺可以協助政府實施各項政策法規,可以將職業院校、企業方面的有關信息反饋給政府。在國外,這個平臺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自治的行業協會,如德國:另一類是官方設立的行政機構,如英國。在我國現有的管理體制內,并沒有賦予行業協會這種職責。同時,我國的職業教育行政管理機構中也缺乏以企業代表為主體的這類組織。因此,我國可以參照英國的模式,在中央和地方的職業教育管理機構內下設相應的機構,并在機構中強調企業的主體地位,從組織上保證企業對職業教育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