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準職業人的概念以及培養目標、準職業人培養模式等方面對高職院校新聞專業人才教育培養方式進行了扼要論述,提出了具體的建設思路。
關鍵詞:準職業人;培養目標;培養模式
近年來,新聞類專業在全國各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增長,本科畢業生、研究生的大量涌現直接導致新聞人才的買方市場全面來臨。新形勢對高職院校新聞專業準職業人的培養也因此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以傳媒市場的發展為依托和導向,按照傳媒市場的發展培養真正適應傳媒需要的新聞人才。
職業人、學校人、準職業人的概念
首先,必須明確一個前提:有職業的人并不都是職業人。職業人必須具備職業化的基本特征,即是否具備良好的職業態度,在工作中是否體現良好的職業風范,從內心里是否認同職業規則,是否表現出良好的職業素養。
所謂準職業人,就是按照企業對員工的標準要求自己,初步具備職業人的基本素質,能夠適應在企業的發展、即將進入企業的人。換言之,準職業人就是職業人的前身。
學校人和準職業人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強調掌握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而后者在掌握必備夠用的專業理論知識基礎上,必須掌握大量的實際操作技術或技能。與本科院校培養“復合型”人才標準不同的是。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必需、夠用”的技能型人才。用人單位的要求是:學生的學識、能力和素質,可以直接上崗,為單位創造價值。用人單位直接購買的是學生的能力,因此,體現在高職教育上,不僅重視基于專業理論知識基礎上的學歷教育,而且更重視以培養準職業人為主要目標的專業學識、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
建立準職業人的培養目標
職業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掌握某一種謀生手段。職業與崗位是密不可分的,那么,職業教育就理所當然地應該圍繞著“職業崗位”來開展。它理應以某一職業崗位為依據。職業定向到具體的崗位,以該崗位“必需、夠用”的理論知識為度。來構建崗位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需要開設哪些課程、講授到什么深度均由崗位需求決定,用什么,就講什么,用多少,就講多少。但是,現代社會是一個要求不斷創新的社會,所以,崗位要求的職業人又不能是僅會動手、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經驗型的“老師傅”,還要求他們具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和創新能力。這個“度”的把握,就有賴于準職業人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
在高職院校,新聞教育應該是更加注重理論,還是應該更加注重實踐?新聞教育應該是培養工匠式的人物,還是培養學術大師?筆者認為,結合當前社會對新聞人才的需求特點,高職院校新聞專業的準職業人培養目標應定位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適應廣播電視、網絡公司以及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傳播制作公司所需要的新聞采制、網絡編輯、廣告策劃等工作的新聞傳播技術方面的技能型專門人才。
具體表現在:第一。理論知識要求。根據專業的特點,課程主線包括新聞學、傳播學、語言學、文學和寫作等工作。使學生系統掌握新聞傳播學理論,熟知廣播電視及報刊等媒體的傳播特性。第二,專業技能要求。掌握從事新聞與大眾傳播工作必須具備的播音主持、新聞采編、網絡編輯、廣告策劃等能力。并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用語言、文字、攝影、攝像、錄音等手段從事新聞采訪、寫作、編輯。第三,畢業生必須獲得職業技能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全國普通話等級考試(二級甲等以上)等級證書、全國計算機等級一級證書、高校英語應用能力B級證書、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初級)證書、網絡編輯員(初級)職業技能證書、出版發行員(初級)職業技能證書、編輯記者合格證書、播音員主持人合格證書(后五項五選一或多選)。
我院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結構體系由四部分組成,即通識文化課程、職業基礎課程(普通話訓練、現代漢語、應用文寫作、中國文學、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新聞史、網絡技術基礎與應用)、職業核心課程(新聞采訪與寫作、廣告策劃與創意、網絡新聞編輯、新聞攝影攝像、多媒體技術、網頁設計與制作)、職業延展課程(網頁動畫設計與制作、媒體與廣告、新聞事業管理、網絡新聞實務、公共關系、社交禮儀、影視鑒賞)。教學中把職業技能、資格證書考試內容融入課程中。學生在完成課程之后可以直接考取相關工種的證書。
建立準職業人的培養模式
如何培養高職新聞專業準職業人。結合教學實踐經驗。筆者認為,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職業規劃“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課堂教學 培養準職業人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應更多地剖析“學”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把準職業人提升到課堂任務主要承擔者的位置上來。而采用案例教學法是實現這一教學理念的最佳途徑。在上課之前,學生必須認真鉆研教師提供的案例匯編,查閱相關的資料。在課堂教學上,基本的方式是問答式、對話式或討論式。教師在講課中不斷提問,與學生一起就某個實例或虛擬的案例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在高職新聞專業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要力避傳統新聞學教學多年一貫的固定教科書及舊的案例,應選擇具有時代性、鮮活性的案例,可從現實生活中汲取。從媒體資訊中采擷,也可借鑒國外教學中的典型案例或講評學生的采寫手記和新聞作品,例如,對于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教師讓學生討論。要求學生把自己當作一個記者介入事件之中,像職業人那樣去觀察、去質疑,就題目、立場、信息源等問題做出自己的選擇。通過這樣的最新案例教學,學生獲得的知識就是有著深刻現實背景和最新感受的知識。是在具體的分析與練習中獲得的得心應手的知識。堅持采取案例教學,要求作為新聞專業的教師每學期都必須將自己所承擔的教學內容。聯系實際新聞傳播的最新狀況,結合學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調整、更新以及充實,打破過分依賴教材的格局,形成以教材為藍本,以自編講義為主要課堂活動內容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案例教學法的獨特作用。由于案例的選擇開發源于職業崗位,這使得全面培養準職業人的職業教育目標成為必然。
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培養準職業人的一個重要手段,主要有以下方法。(1)構建模擬仿真的實踐教學體系。高職新聞專業教學可通過模擬記者招待會的組織形式,讓學生在策劃、組織、采編、錄制節目以及后期制作的新聞業務流程中完成業務實戰技能的綜合訓練;利用各種校園媒體進行模擬運作,鼓勵學生踴躍到校報刊、校廣播站以及學生自己創辦的各種刊物“兼職”鍛煉,以培養學生的新聞習慣,開闊視野。同時,攝影棚、非線性編輯室、校園網絡中心等一系列校內實訓室可讓更多的新聞教學在仿真的媒體環境中進行,為學生提供大量的仿真實訓。如,構建模擬DV俱樂部的運行模式,完成拍、編、評新聞的過程;構建模擬廣播頻率、電視頻道的教學形式。以項目教學為手段。實現小型電臺、小型電視臺節目流程化的制作過程。學生通過在仿真的媒體環境中學習,了解現代化媒體的生產和管理方式。了解數字化時代編輯、記者的工作特點和技術要求。從而在畢業后能夠盡快適應工作環境,提高就業競爭力。(2)強化實訓、實習的準職業人培養功能。企事業一線是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和綜合職業素質的最好場所。高職新聞專業的教學應從培養準職業人的要求出發,以培養準職業人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經驗來指導實訓、實習工作。在課堂知識學習和校內實踐、仿真學習的基礎上,應引入與主流新聞機構(電視臺、廣播電臺、報社等)攜手共建的機制,建立校外實訓、實習基地,把準職業人送到相關媒體單位進行實際鍛煉。并聯合建立相關獎勵機制,對其實習情況給予評價,與媒體聯手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新聞實訓、實習基地的建立既緩解了新聞專業學生實習經費匱乏的矛盾,又為學生接觸、學習及使用先進的新聞傳播設備與技術提供了方便,彌補了學校教育在這方面的缺陷。同時,在主流新聞機構、校外企事業單位進行的實訓、實習活動。能提高學生諸多素質,如敬業精神、責任心、服務態度、合作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團隊精神、風險承受能力等職業素質。實訓、實習還可提升學校形象。有助于宣傳、擴大生源并提高教學效果。學校根據一線需求調整專業結構,密切關注人才市場和生源市場的變化,將基地建成招生宣傳的窗口。進一步拓展“訂單培養”,讓學生進入學校后以準職業人身份接受高等職業教育。
職業規劃 對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大學學習生涯既是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礎的大好時機,又是職業生涯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的職業選擇對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可以使自己一生的職業有一個努力方向,從而圍繞這個方向,挖掘潛能,走向成功。一項全國高職院校就業狀況調查顯示:“職業院校學生缺乏職業規劃。學生‘漂蕩在人才市場上’。自我認知、確定職業方向,這些本應在學校里完成的任務,卻帶到了畢業離校后,學生只好在社會上不斷碰壁、不斷摸索、不斷跳槽。90%以上的職業院校都設立了專門的就業工作部門,但80%以上就業指導還僅停留在畢業前簡單地開幾場‘短期促銷式就業安置加上思想品德教育’內容的講座。”在信息經濟與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當代社會中,傳媒產業的迅速持續發展決定了新聞傳播學科所培養的學生就業市場比較廣闊。從媒體上說,不僅有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從業者,還有新興的網絡媒體從業者;從工作性質上分,不僅有傳統的記者、編輯、主持人、廣告人等職業,還有新興的網絡媒體新聞人、電視制片人、自由攝影師、短信寫手等職業。新聞傳媒業蓬勃發展的現實,以及不斷涌現的新興職業類型給新聞傳播類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社會舞臺。但是,過分陶醉于新聞職業的發展前景,而不實事求是地對自身條件進行分析也是不切實際的。對于高職新聞專業的學生而言應深諳“不求做全而做專”的理念。在入學教育時,就要對學生進行專業思想和職業理想教育。如開展職業精神教育,提高學生對新聞“職業人”思想的認識,為準職業人向職業人的邁進做好思想準備。同時,引導學生認清形勢,認識自我,準確定位,知彼更需知己。只有找到準職業人與“職業人”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習動機,采取切實的措施和積極的行動,才能贏得就業主動權,促進職業目標的實現。根據我院制定的高職新聞專業準職業人的培養目標,學生除了必須通過高校英語應用能力B級考試、全國計算機等級一級考試外,還必須獲得專門的行業等級證書及職業資格證書。如,網絡傳播方向的學生須通過網絡編輯員職業能力認證,播音主持方向的學生須有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一級證書等。在職業規劃教育中,還要引導學生主動創造條件,擴大視野,緊跟時代步伐提升自身能力。如當今傳媒已由紙質媒體向數字媒體發展,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數字傳媒的特點和從業需求,適應這一新媒體的新聞傳送模式,把自己鍛煉成具有現代傳媒采編能力的新聞傳播人才。職業規劃是準職業人成長為職業人的催化劑。聘請經驗豐富、水平較高的職業人(記者、編輯等)擔任兼職教師也是培養準職業人的有效方式之一。職業人既從事學校專業技能課程的教學,協助指導學生的新聞實踐活動,又參與學校的專業建設發展規劃,由此建立起準職業人與職業人探索交流的園地。
學生為找工作發愁,用人單位為找人才發愁。“提高教育質量、提高就業率”是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職業教育只有以培養準職業人為核心、宗旨,才能真正發揮職業院校培養職業人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