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珠三角”地區開展半工半讀中職教育,可以使更多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學到知識技能,順利就業,緩解山區落后的經濟與教育狀況。研究“珠三角”地區中職教育半工半讀的陳村模式,并從質量觀、經濟觀與生命觀的角度全方位地探討陳村職業學校扶貧式半工半讀模式的界定與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職業教育;扶貧式半工半讀;陳村模式
“珠三角”地區中職教育半工半讀陳村模式的產生
進入21世紀,職業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使職業教育的規模進一步擴大,服務經濟社會的功能進一步增強。
自2004起,廣東省委提出“發展職業教育是一項戰略大計”,“廣東省要繼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技工教育”,省委、省政府把技工教育的發展納入“十項民心工程”,并出臺《廣東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廣東省職業教育發展的決定》和《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廣東省職業教育發展的實施綱要》,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內容加以實施。
2006年,“珠三角”地區初中畢業生的升學率已經達到98.1%。但在廣東省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這一比例僅為59.3%。每年未能升入高中階段學校就讀的40萬初中畢業生中,絕大部分來自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順德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陳村是順德的“北大門”,北臨廣州市,毗鄰港澳。陳村常住人口約11萬,下轄14個村(居)委會,其中13個村(居)設有工業區,共有企業670多家,省高新技術企業18家,博士后工作站2個,省級工程中心3個。陳村以發展大型商貿物流基地為重點,推動了商貿物流業、旅游業、服務業三大行業的飛速發展。近年來,陳村從傳統的農業鄉鎮逐步轉變為機械裝備、物流商貿、花卉三業并舉的現代化城鎮,因此,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顯得尤為迫切。但是,由于廣東省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性。導致東西兩翼、粵北山區與“珠三角”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不平衡。這些地區的基礎教育大多比較落后,有相當一部分初中畢業生無法接受普高教育,職業教育發展緩慢,職業學校辦學條件極差,辦學難度極大,相當一部分初中畢業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而無法上學。職業教育無法承擔起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任務,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為了使廣東省東西兩翼、粵北山區的貧困學生能夠接受教育,促進陳村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廣東省利用“珠三角”地區的經濟與教育資源,以半工半讀的辦學模式。讓更多的山區學生在“珠三角”地區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到一技之長,并順利就業,從而緩解了山區及東西兩翼落后的經濟與教育狀況,促進了全省職業教育的發展。這種以扶貧助學、技能培養為宗旨的辦學模式稱為扶貧式半工半讀模式。2006年,我校遵照廣東省教育廳的指示,承擔了扶持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貧困學生就學的任務,作為廣東省首批半工半讀試點學校之一,與廣東省清遠地區的陽山等地掛鉤,開展了“珠三角”地區中職教育半工半讀模式的實踐與研究,我們把這種半工半讀模式稱為陳村模式——陳村職業學校扶貧式半工半讀模式。
陳村職業學校扶貧式半工半讀模式的界定
半工半讀的概念 半工半讀是現代職業教育的一種學習制度,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學校與企業等用人單位合作培養學生,學生通過工學交替完成學業。
扶貧式半工半讀模式的涵義 “珠三角”地區中職教育半工半讀模式就是利用“珠三角”地區的經濟與教育資源,幫助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的貧困學生,使他們能夠學到一技之長,并順利就業,從而緩解山區及東西兩翼落后的經濟與教育狀況,促進全省職業教育的發展。
扶貧式半工半讀模式的特點 (1)扶貧助學。就是讓更多的因經濟困難無法上學的山區學生在“珠三角”地區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讀書。學校聯系企業單位,學生通過在企業實習獲取學習和生活費用。扶貧助學是扶貧式半工半讀模式的首要特點。(2)技能培養。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有一技之長,能夠在社會上順利就業。因此中職教育扶貧式半工半讀模式的另一大特點就是技能培養,培養山區學生具備某種專業技能,順利上崗,最終擺脫貧困。(3)以“工”養“讀”。半工半讀的最大特點是以“工”養“讀”。學生用在企業實習中獲得的報酬支付學費、住宿費等學習期間的一切費用。
陳村職業學校扶貧式半工半讀模式的實踐
(一)堅持科學的質量觀,保證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由于半工半讀學生需要在校外企業實習,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減少,出現了“學多少無所謂。干多少追得緊”的不良現象,以至學生堅持不下去、流失嚴重。在省教育廳規定的中等職業學校3年制學生教學總課時應不少于2100學時的前提下,我校采取學期互補設計、課時緊湊安排與課程優化組合的方法,使學生的學習總課時數達到2700學時,有效地保證了教育教學質量。
學期互補設計 第一學期,先在校進行3個月的學習培訓,后2個月進行頂崗實習。第二學期,本校學生進行畢業實習,半工半讀學生全學期在校學習。第三學期,招收新生,安排學生全學期頂崗實習。加上暑假,學生實習5~6個月,可以解決一年的學雜費。以此類推,第四學期學習。第五學期實習,第六學期畢業綜合實訓。三年滾動招生,與教學計劃互補,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資源,保證半工半讀的培養質量。
課時緊湊安排 充分利用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保證課時充足。周一至周六每天安排7節課,晚上也有課程安排,三年中有近三個學期在校學習,加上最后2個月在校進行畢業綜合實訓,使總教學時數達到2700學時,保證了正常教學時數。定期與相關企業充分論證、修訂教學計劃,以確保培養出來的人才符合當地企業用工的需要,縮短學生上崗應職的適應期。
課程優化組合針對半工半讀學習模式的特殊性,對教學內容按照專業崗位群的需要。以“實用、夠用”為原則重新進行課程優化整合,突出學科教學內容的實用性、綜合性與先進性,面向實際,講求實效。文化課堅持為專業課服務,側重按實際需要整合課程模塊:專業課以“夠用”為原則,以實踐教學為主體,以行業考證標準為主導,與企業的生產實際接軌。構建專業崗位群的技能模塊。
(二)堅持科學的經濟觀,協調學習與工作的關系,保障工學結合順利完成
中等職業學校招收的半工半讀生源均為廣東省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因經濟困難無法升入高中的初中畢業生。我校堅持科學的半工半讀經濟觀,充分考慮學生的困難和需要。采取設立儲備金、選擇好企業、實行實習報酬自主管理等方法,不僅解決了學生的經濟困難,而且調動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增強了學習自信心,緩解了學習壓力。
設立專項儲備金 學生入學時統一緩交學雜費與住宿費,但每年約200個半工半讀學生的學雜費、住宿費及生活費對學校而言,是一筆相當大的數目。對此,我校設立了專項儲備金,幫助學生繳納學雜費、住宿費,并預支一定的生活費。專項儲備金分為三種:(1)扶貧儲備金,由學校劃撥部分財政收入構成。(2)互助儲備金,由正在進行頂崗實習的學生從工資中借出部分金額構成,是一種互相幫助、利己利人的好方法。(3)愛心儲備金,由全校師生捐款構成。
選擇好企業 半工半讀模式能順利實施的關鍵是選擇好企業,進入好企業實習是學生獲取經濟來源的保障。通過實踐,我校總結出好企業的四個標準:(1)實習企業有規模。經營管理規范、規模較大的企業可以使整個班甚至多個班級一起進入企業實習,既便于集中管理,又便于學校教學統籌。(2)實習安全有保障。半工半讀所選擇的企業,應能確保生產過程的安全及產品的安全。(3)實習技術含量低。實習崗位應是技術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崗位,因為半工半讀的學生入學后不久即開始頂崗實習,專業技能不足。對口實習不切實際。(4)實習報酬有保證。半工半讀,“讀”是建立在“工”的基礎上的,“工”的報酬應至少能滿足“讀”的需要。一般而言。我校學生每月的實習報酬可達到1200元以上,一年工作6個月,可解決學生的學雜費、住宿費及生活費,保證半工半讀學業如期完成。
實習報酬自主管理 有的學校為了保障學生學雜費的繳納,往往采取帶強制性的管理方式,對學生頂崗實習報酬采取代管統扣的方式,導致學生產生“為學校打工”的誤解。我校提高服務意識,采取實習報酬自主管理的方式。即學校擬定一個半工半讀學生理財計劃表。分應交學校項目及金額、學生收入、計劃開支、計劃還款等四部分,由學生個人根據自己的收入情況與家庭經濟情況填寫計劃書,班主任簽署意見。學生由被動扣款變成主動還款,還款積極性大幅提高。這樣做不僅能使學生較快地償還所欠費用,也能使學校的專項儲備金持續運作下去,惠及更多的半工半讀學生。
(三)堅持科學的生命觀,促使學生關愛生命,實現身心健康發展
半工半讀學生從偏遠的貧困山區來到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本地學生的經濟富裕、視野開闊、能言善道、社交圈子大等給他們帶來很大的沖擊,他們會因貧窮而感到自卑,會因長相平凡而覺得自己渺小,會害怕還不上學費,害怕承擔責任,甚至害怕失敗。加上一些固有的農民意識,急功近利、盲目、散漫的缺點和落后的觀念行為。使他們只關注自己。很少關注別人、關愛社會。我校堅持科學的半工半讀生命觀。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養成教育與職業道德教育。幫助半工半讀學生建立起生命至上、生命平等的科學生命觀。培養關愛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態度,培養對他人、社會、自然的愛心,增強自信心與社會責任感,從而獲得身心的健康成長與道德品質的提升,引導生命走向完整、和諧、無限的境界,保證生命發展的無限可能性。
增強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質 半工半讀學生來自貧困的偏遠山區。他們在求學的道路上。承受著經濟、生活、就業的巨大壓力,這些壓力會導致他們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在自我認識上出現偏差,缺乏自信,容易自卑,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在情緒情感上抑郁沮喪、焦慮不安;在學習、交往上容易受挫折:個性內向,不善溝通交流,人際關系敏感,人際沖突時有發生。對此,我校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各種專題講座等形式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普及活動,對半工半讀學生進行團體和個別心理輔導,幫助他們從心理上脫貧,增強自信心,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學會調整情緒,增強抗挫折能力,以樂觀自信的積極姿態直面生活,不斷拼搏,戰勝困難,做生活中真正的強者。
轉變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 半工半讀學生成長在落后貧困的偏遠山區。小農意識根深蒂固,存在一些落后的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如以犧牲身體健康為代價節約伙食費開支;做事急功近利,只考慮眼前;行為散漫、不文明;過于看重權利、金錢:只關注自己,不關心社會等。因此,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和養成教育工作,轉變其落后的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模式成功的關鍵。我校積極開展城市化意識教育,將半工半讀學生培養成具有高素質、高品位、高度文明、高尚品德的現代城市人,實現從農村人到城市人的轉變,提高了學生適應城市和企業生活、工作的能力。
加強職業道德,提高就業能力 我校把職業能力與職業道德培養緊密結合起來,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注重加強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思想品德教育。通過班級文明、校園文明、社區文明建設的一系列互動活動,實現了道德知識、道德能力、道德實踐的深化與升華,使學生能夠自我教育、自我規范,在實踐中自覺接受企業文化與企業精神,養成自覺的職業道德習慣。同時。加強職業指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與就業觀念,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與就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