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學生的特點出發,分析了高職教學實踐中學生計算機應用基礎存在的差異性,著重討論了基礎差異在教學中直接或間接引發的多方面矛盾和問題,探討了解決或緩解這些問題所應采取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高職學生;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基礎差異
當前,計算機基礎應用技能已被視為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上海市各高職院校普遍開設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課程內容一般以主流操作系統和常用應用軟件為主體,涉及多媒體技術、網絡基礎等方面,覆蓋范圍較廣,但不涉及艱深的理論,重點在于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應用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文化素質,為學生以后學習和將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的基礎差異現狀及其成因
在高職院校從事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教學的過程中,筆者曾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學生覺得這門課程學起來比較困難,希望老師能夠講解得更細致、更慢一些:然而又有學生說教材中的部分內容在中學時已經學過,希望老師能夠講快點或者跳過,這類學生中會有少數人因對重復性內容不耐煩而“不肯再學”。
在學生中產生這種顯著差異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他們之前所打下的基礎不同。我國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已有數年,全國的普通高級中學和大中城市的初級中學都要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所以,很多中學生曾經學習過與計算機基礎應用相關的部分知識,即使這類學生在升入大中專學校時有些內容已經遺忘得差不多了,但他們在本課程學習中仍然比沒有基礎的學生表現出更好的理解力和更快的掌握速度。
然而,在中小學推廣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并沒有強制規定應知應會的內容和中學階段必須達到何種應用水平。所以,這些有前期學習經驗的學生,在知識面寬窄、掌握程度以及遺忘多少等方面也不盡相同。例如,在中學學習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生中,有的人學過演示文稿制作(或其他),而有的人卻沒有:擁有個人電腦的學生所熟悉的往往是操作系統的基本操作、上網、娛樂等有限的幾個方面,其他方面因為不重視或很少應用而顯得陌生;雖然不少人學習過電子表格軟件的使用,但所學較淺,對于函數計算之類的稍高級的應用基本沒有掌握。這些情況都使學生的基礎差異變得比較復雜。
重視學生的基礎差異
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起點(前期基礎)距離終點(教學目標)越遠,達到目標所需花費的時間就越多。開設任何課程時,都會指定先修課程,即選修該課的學生應該具備的前期知識基礎,然后再根據教學對象既定的前期基礎和所需達到的教學目標來安排教學大綱、教學進度等內容。因此,當學生的實際水平與該課程所假設的前期基礎存在較大的差距時,就會引起教與學之間的矛盾。例如,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學生的起點是參差不齊的。如果僅僅根據“學生大部分應該有一定基礎”去安排教學學時和進度的話,很可能會產生下面兩種教學矛盾。
第一種矛盾:過高估計學生的前期基礎,教學進度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在高估情況下所安排的教學,會使學生感覺到學習難度較大,跟不上課堂教學進度,甚至有些學生會畏難而退,放棄進一步學習。另外,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自行補習的想法也是不現實的,因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往往不大擅于自學。為了緩解這個矛盾,任課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反饋往往會不得已減緩教學進度,但總的教學時間已經定下,不能臨時增加,所以要讓學生能夠跟上,教師就只能降低難度、削減內容,最后當然達不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第二種矛盾:假定學生都沒有基礎,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跟上。這樣做的本意是不讓一個學生落下,讓有基礎的學生掌握得更牢固,但在實踐中卻很難達到預期目的。一方面,“曾經學過”帶來的好處是當學生再次接觸相關知識時領悟和掌握速度較快,所以,沒有必要浪費太多時間在入門階段,而應該將更多的教學時間安排在學習更高層次的應用知識上:另一方面,重復的內容加上過慢的教序進度會使有基礎的學生產生重復學習的厭煩感,這不僅浪費時間,還會進一步降低他們的學習興趣,部分學生甚至會產生抵觸心理而不愿聽課,如果就此養成不認真聽課的習慣。最后的結果只能是:不但新知識沒有學到,而且“學過的東西”也沒有得到鞏固。
由上可知,忽視學生的基礎差異而“同等”對待所有學生,實際上是忽視學生,不重視教學規律,在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中,不能輕視或回避學生基礎差異較大的現實情況,必須認真合理地解決這一問題。
改變學生基礎差異狀況的對策
學生的基礎差異在教學中必然會引發矛盾,下面筆者根據調查結果和自身教學經驗提出兩種處理方式。
第一種方式:分級教學。將學生按照前期基礎水平劃分為兩三個級別,按級別高低設置不同的教學方案。按此思路去做明顯可以緩解基礎差異問題,只是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首先處理好一個關鍵問題,即劃分級別。學生人數眾多,用入學摸底考試判定學生的基礎水平是較為實際的方法。所以,摸底考試就成為能否合理劃分級別的關鍵。
計算機應用基礎涉及多方面的基礎知識、多種應用軟件的使用。所以,對摸底考試的內容必須精心選擇,否則很難反映學生的真實綜合水平。另外,考試成績畢竟是一次性、綜合性的,即使學生摸底考試成績較好,也難免在之后的教學中遇到部分內容之前完全沒有學過。現在學習起來有困難,希望轉到低級別去學習的情況。
分級教學方案中另一個問題是:為各級設置的教學目標是否應該相同。如果各級別安排相同的課時,即設置高低不同的教學目標,固然可以控制教學成本、減輕學習壓力,但是從培養學生的角度出發。還是應該保證不同級別的教學目標至少都能達到高職學生應該達到的水平,而不能打折扣。
第二種方式:開設提高班。重點針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中的某幾部分應用知識,例如網絡、圖像處理、動畫制作等,開設專項性質的課程,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選擇上普通班或提高班。這種做法同樣需要先進行摸底考試,然后為部分基礎較好的學生提供另一種選擇——提高班,但教學重點仍放在基礎較弱的學生身上。對于綜合基礎較好但是某些方面不足的學生,設置對應的提高班正好可以針對弱點,有效地彌補不足。根據教學實際,這種“只需要提高某一方面應用水平”的學生較少,所以該方法的適用面較窄。另一方面,提高班的內容也并不容易確定,開設什么樣的提高班需要先分析學生的基礎,統計摸底考試成績較好的學生在哪些方面存在明顯不足,然后對癥下藥。如果沒做到這一點,提高班可能就會成為興趣班,從針對學生弱點轉變為發揮某些教師的強項。另外,開設多種提高班還會增加教學成本。
解決基礎差異問題的思路和建議
現有的做法各有優缺點。雖然沒有完美的對策,但是通過分析問題的起源和現狀,結合現有的處理辦法,可以比較合理地處理這種基礎差異問題。
首先,應確定教學目標——即學生通過現階段的學習應該掌握什么、達到何種應用水平。不論學生基礎如何,必須保證的是最終的教學目標;然后,盡量準確地分析教學對象的基礎存在何種差異及其與教學目標的差距,并據此擬定教學方案。通過之前的探討,在此建議采用分級教學。不過,為了避免摸底的判斷失誤,應提前告知學生不同級別的教學方案,摸底成績好的學生可以自行選擇,做好心理準備。
這里所說的分級,是指按進度快慢分成慢速班、中速班等(根據實際情況,以多數人為準繩擬定標準班的教學進度,可以用摸底考試作為參考)。為不同的班選擇不同的教材,設置不同的教學進度。所謂慢速是指課時量多,在入門層次的基礎知識上比快速班花費更多的時間,針對的是基礎差的學生:而快速則是針對基礎好的學生,僅粗略復習一下基礎性的知識,將教學精力集中在更進一步的應用上,達到教學目標所需的時間較少,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為這些學生設置超越一般教學目標的提高性內容。
在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教學中,學生的前期基礎體現出比較復雜的差異性,并且對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有重要影響,在教學中引發了不少問題。目前,雖然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但是如果教學部門能認識到這些問題并加以重視,盡力采取針對性措施,并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就能有效地提高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教學質量,
隨著計算機應用技術在全國的推廣普及,將來信息技術類課程可能會真正像傳統課程一樣納入中小學的必修課程,并統一教學內容,這樣的話,大學階段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就有了學生前期基礎的可靠參考,有望消除學生基礎差異的復雜性帶來的教學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