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高專社會工作教育作為我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課程設計因其特定的教育目標而不同于本科、碩士研究生教育。本文基于拉爾夫,泰勒的課程開發原理,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課程組織(專業實踐的安排)三個方面,對高職高專社會工作專業的課程設計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社會工作專業;高職高專;課程目標:內容:組織
我國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始于1988年,起初僅有北京大學等四所普通高等學校開辦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招收本科生。經過近二十年的探索與發展,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事業日益強大。1994年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成立之時,僅有20個高校會員單位。經過1997-2006年間的六次擴充,到2006年底會員單位有188所,其中本科院校151所,專科院校36所(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社會工作系與民政管理系分別為協會會員)。
目前,我國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包括高職高專、本科、碩士研究生三個層次,各層次的側重點不同,高職高專注重實務操作,執行性的東西較多;本科教育要求學生不僅要懂實務,還應具有反思與社會科學能力:碩士研究生要有專門性的研究。各教育層次的課程設計因教育目標而不同。根據美國著名教育學家、課程理論專家拉爾夫,泰勒對課程開發原理的闡述。課程設計包括四個步驟:確定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組織課程內容、評價教學結果。本文擬研究高職高專社會工作專業課程設計的前三個步驟。
高職高專社會工作專業的課程目標
泰勒用一種折中的態度把學習者的需要、當代社會生活需要、學科發展并列為課程目標的三個來源,高職高專社會工作專業課程目標取向應該反映職業教育與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內在要求。
(一)職業教育的特點
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技能型和技術應用型人才。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具有職業定向性的特點,主要針對職業需求來培養人才,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活動應體現相關職業或職業群的專業知識要求和操作技能要求,這種要求實際上是由一系列具體、明確的特定職業崗位能力要素所組成的。因此,職業教育課程目標的制定應以培養學生掌握特定職業崗位能力要素為宗旨。2006年9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標志著我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制度正式建立,職業社會工作者的最低層次——助理社會工作師的準入條件包括取得社會工作專業大專學歷、從事社會工作滿2年,為高職高專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成為專業社會工作者開啟了大門。助理社會工作師的考試科目為《社會工作綜合能力(初級)》、《社會工作實務(初級)》,全國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將于2008年開考,民政部、原國家人事部于2007年12月22日發布了《全國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大綱》,將社會工作者納入國家專業技術人員范疇,同時也為我國社會工作職業教育提供了方向。
(二)專業教育的需要
社會工作專業是一門直接作用于社會,使社會發生某種改變使之更有利于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應用學科。我國高職院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為:培養掌握社會工作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相關法規政策,能夠在各級民政及社會保障機構、社區居委會、社區服務中心、社會福利機構、司法、醫療衛生、學校及工、青、婦等社會工作專業機構從事社會工作規劃、管理和服務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高職高專社會工作專業的課程設計應與專業教育的目標相一致。
高職高專社會工作專業的課程內容
高職高專社會工作專業的課程內容包括課堂教學與專業實踐。課堂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基礎課程、主干課程與選修課程。
(一)基礎課程應說、寫并重
各專業的高職高專學生基礎課程主要是公共必修課程,包括大學語文,計算機文化基礎。大學英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基礎課程還包括素質教育及職業能力教育內容,由于社會工作對象是個體或群體的人,因此,學校比較重視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與口頭表達能力,如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原重慶社會工作職業學院)的基礎課程中有普通話訓練、演講與口才、現代社交禮儀三門課程。同時,社會工作內容還涉及大量的文字處理工作,如撰寫工作計劃、談話記錄、案情分析等,因此,有必要開設增強學生寫作能力的課程。
(二)主干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需要
我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很多內容是從西方嫁接過來,高職教育的主干課程多與本科教育的主干課程相似,主要包括人類行為、社會政策、研究方法和社會工作方法,如社會學概論、社會工作導論、社會保障學、社會統計學與SPSS、社會心理學、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社會政策、社會調查研究方法、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心理咨詢理論與實踐等,其中,社會工作方法占用了大量的課時。由于教學內容未能植根于現實需要,最終導致專業供給與需求的矛盾,即社會工作機構所提供的職位和工作與學生專長的矛盾:實踐機構中缺乏具有類似教育背景的資深指導人員與學生所需幫助的矛盾。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從現實土壤中生發出來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和課后志愿者活動等多種方式,將西方理論與現實需要相融合,進行知識鞏固,同時又能體現高職高專教育的“實用性”特色。
(三)選修課程應體現培養特色
社會工作專業領域非常廣泛,如按工作對象分,包括兒童社會工作、青少年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殘疾人社會工作等。工作方法因工作領域而不同,一所學校不可能提供全部相關課程,各高職高專院校可通過專業選修課程設置幾個專業方向供學生選擇。這樣,既可以體現本校的專業特色,同時也可滿足學生的專業發展需要。如中華女子學院通過專業選修課程把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劃分為女性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及醫務社會工作三個專業方向。
高職高專社會工作專業的課程組織
實踐教育是社會工作實踐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學生專業價值觀的有效途徑。高職高專社會工作專業的實踐教學一般包括三個環節:課后志愿者活動、教學中的實踐環節、社會工作實習中的專業實踐,而課程組織的側重點應是安排專業實踐。
美國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非常強調專業實踐:在四年本科教育中。前三年進行課堂教學,第四年進行實踐和畢業研究:大四學生在教師的協助下進入社會工作組織或機構實踐,CSWE(社會工作教育協會)認可的本科教育院校的實踐要求至少400小時,同時指導教師需要具備CSWE認可的社會工作學士或碩士學位。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實行的“2+1”教學模式與美國的本科教學模式相似,即把三年的高職教育由原來的兩年半理論教學加半年的畢業設計、畢業實踐,變為二年的校內理論、實踐教學和一年的企業畢業實踐,使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2+1”教學模式與國家提倡的“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和“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相吻合。
(一)建立穩固多元的實踐基地
專業實踐應采取向社會開放的方法,按照“雙方需要、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積極開拓校外資源。建立穩固、多元的實踐基地。因此,實踐基地的選擇非常重要,既要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配合,還要爭取基地領導的大力支持。這樣才能穩固下來。因此,開設社會工作專業的高職高專院校應加強與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民政部門、社區服務中心、慈善機構及其他社會工作機構的溝通與交流,以求長期合作。
(二)培訓合格的實踐指導教師
專業實踐指導教師需要既有理論又有實際工作經驗。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制度建設起步較晚,社會工作機構缺乏專業社會工作者:各院校的社會工作專業教師大多數是從其他專業轉行而來,實務經驗嚴重不足。針對實踐指導教師的缺口。部分高職高專院校對專業教師提出了到企業實踐鍛煉的要求,以保證提高業務能力,如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規定每位專業教師在一學年內必須有不少于30天的下企業進修或調研的工作經歷。同時,可以聘請社會工作機構的工作人員作為實踐指導教師隊伍的重要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