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實施“半工半讀”制度的基本條件、途徑、方法和效益,介紹了濟南市歷城職業中專在“工廠化”模式下實施“半工半讀”制度的369框架,
關鍵詞:半工半讀;“工廠化”辦學模式;369框架;實施方法
2005年11月7日,溫家寶總理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學生可以一面在學校學習,一面在企業工作,工學結合、半工半讀。這既可減輕學生和家長的經濟負擔,畢業后也容易找到工作。”一時間,“半工半讀”、“工學交替”成為職業教育的熱門話題。我們對“半工半讀”制度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初步有了一些認識,愿在此與大家交流。
“半工半讀”的基本內涵
“半工半讀”是職業學校一種新的培養模式,也稱“工學結合”、“工學交替”。對于“半工半讀”,理論界至今尚無明確的定義。筆者認為,所謂“半工半讀”,一般是指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生產崗位做工交替進行的培養模式,即把整個學習過程分解為學校學習和企業實踐兩個過程并交替進行。“半工半讀”是在校企雙方聯合辦學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實質是校企結合、產學合作、聯合育人,利用學校與企業兩種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使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起來。
“半工半讀”的基本特點:一是學校學習與企業實踐交替或交融進行,學用緊密結合:二是企業參與育人過程:三是教師、學生均具有雙重身份;四是具有兩類教學場所。一般情況下。我們所講的“半工半讀”多是指在固定學制或彈性學制下進行的。如果在彈性學分制下來實施,則更能顯現“半工半讀”制度的優勢。
彈性學分制下的“半工半讀”,即根據企業的需要安排頂崗工作時間,實行彈性學分制。其優點是:首先,符合企業需要,更受企業歡迎,在實踐中容易實施:其次,保證了文化課與專業理論課教學的時間,保證了培養質量;再次,能更多地滿足想及早掌握一定技術或有一定經濟困難的學生及其家長的需求,受學生及其家長歡迎。因此,彈性學分制下的工學交替應成為我們今后的正確選擇,
實施“半工半讀”的基本條件與途徑
由以上“半工半讀”的基本涵義可以看出,“半工半讀”的運行需要一些基本條件。一是社會條件:企業、家長與學生有相應的需求:二是學校理念條件:學校領導與教師必須有在教育教學中積極探索職業教育新模式的意識:三是學校的辦學條件:包括校企合作條件、師資隊伍條件、實訓設施條件與課程改革條件等。我們把以上基礎條件及“半工半讀”具體實施途徑稱為“歷城職專‘工廠化’模式下的369框架”。
(一)三個對接——為“半工半讀”提供先進的理念支持
三個對接:一是學校育人理念與工廠用人理念對接:二是教學環境與工廠生產環境對接:三是評價標準與工廠質量標準對接。
所謂“工廠化”學校,并非是把學校辦成工廠,核心含義是學校與工廠密切聯系和共融。在具體實踐中,要使學校在教育理念、環境布置、管理模式、質量標準上,在實訓設施、師資隊伍的配備上,在教學的組織形式與管理上等諸方面與企業實現全方位的接軌,以此體現“工廠化”辦學目標。例如,我們的實訓課教學方法之一就是教學鏈對準產品鏈:實訓車間的基本設計和配備就是按工廠生產車間的標準要求來完成的:我們對學生的要求就是按工廠對工人的要求提出的。從而為“半工半讀”在我校實施提供了相應的環境基礎和先進的理念支持。
(二)六大支撐——為“半工半讀”提供可行的基礎環境
支撐一:文化建設是靈魂 學校文化建設是實施“半工半讀”乃至成功職業教育的靈魂所在,也是前提條件。一是要有先進思想、先進理念的引領:二是要有一整套保障管理機制,在全體師生中形成濃厚的教學、教研、教改氛圍。經過歲月傳承與不斷創新,我校文化建設的“職業化、平民風格和注重愛與細節”三大特征凸顯。
支撐二:實訓基地是基礎 我校自2004年以來先后投入5500余萬元加強實訓基地建設,現有實訓場地面積11000平方米,包括機電數控實訓大樓、高精度數控加工三車間、鋼結構汽修車間、鋼結構電焊車間等。內設普通機床、大型數控加工中心、三坐標產品檢測儀、各種系統的數控機床以及電子電工維修、汽車維修檢測、電焊等設備共計1100余臺套。機電類實訓設備總價值達3000余萬元。目前,學校機電數控實訓中心是濟南市數控專業示范實訓基地,以專業性、教學性、生產性、共享性的四大特性在較大范圍內產生了影響。在組織管理上實行以產促教、產教合作,給學生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工廠式見習實踐場所和機會,
支撐三:師資隊伍是根本 我校師資隊伍建設圍繞“雙師型”的要求,在培養上下大力氣,走過了一條由“三個強制”到“三個自主”再到“兩個常態化”的路子。三個強制:強制各專業間年輕教師流動:強制考技能證;強制干部教師下企業定期實踐。三個自主:自主選派教師到大企業或高等院校深造,走專業化成長之路:自主招聘企業技工,采取高水平帶動戰略:自主開發校本課程。采取名師帶動、技能比武等措施。兩個常態:思想認識、行為習慣。我校教師形成了以不斷加強業務學習、自覺開發教學課程和資源為己任的風氣。在2006年的濟南市職校教師技能大賽中,以顯著實力在數控機電類五個比賽項目中榮獲三項第一、五項第二,數控更是包攬前六名。
支撐四:專業設置是關鍵 專業設置與建設是啟動學校活力的突破口,關鍵是要跟緊經濟發展的步伐,緊貼企業和學生需求設立專業。1999年,在信息化剛剛萌芽之初,我們毅然決然地進行計算機專業建設,使學校招生在2000年-舉突破千人大關;2003年,依據城市規劃,濟南將依靠重汽集團等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汽車產業鏈,重點發展機械加工、數控加工等產業,學校則大力加強機電數控類專業建設,當年僅數控機電類學生就占全校招生數的一半以上。現在,學校機電、數控、計算機、電子等專業均為省骨干示范專業。
支撐五:強化技能是核心 實施“半工半讀”制度的核心任務是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專業素質原則上包括基礎文化素質、工作處事能力和專業技能水平。必須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大膽改革,做到合理組織、科學運營。我校是從以下幾個方面組織實施的:(1)簽訂“半工半讀”協議,明確各方權利和義務:(2)根據企業需求,隨時調整教學計劃:(3)改革教學內容,開發校本教材;(4)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組織形式;(5)改革教學評價機制。實行彈性學分制。
支撐六:校企合作是保障 主要方式有引企入校、名企掛牌、產教一體等,因此也給“半工半讀”制度的實施提供有利的條件。
(三)九種模式——為“半工半讀”提供了實施途徑
遵循“多元、互動、實效”的基本原則,我校的“校企合作”、“半工半讀”已初步探索出9種模式:(1)“2+1”模式:學生前兩年在校內學習與實訓,后一年到企業頂崗實習并過渡到就業。(2)“企業冠名班”模式:以學校培養為主,參照企業要求,畢業時由企業擇優錄用畢業生。(3)“工學交替”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在企業實踐與學校學習相互交替,畢業后優先到企業就業。(4)“訂單式培養”模式:企業參與教學過程,學習內容完全按企業要求進行。(5)“雙定生”模式:招生即就業。“出口”決定“進口”,實訓、師資基本由企業解決,體現全方位參與,企業也成了育人的主體。(6)“引企入校”模式:企業在“車間式課堂”組織產品生產,并負責教師技能培訓,安排學生頂崗實習。(7)“企業自主培訓”模式:由企業提供完全的實訓設備、師資、教材,學校組織生源并參與管理,企業自主組織教學活動諸環節。(8)職業資格認定模式:聯合勞動、安監等部門,以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為目標,根據教學活動進度分別組織等級考試。(9)職教集團模式:2007年4月27日,濟南市現代制造業職教集團在我校成立。校企在此平臺之上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不單純是個案的解決,更為主要的是關于經濟發展與人才需求的規劃與戰略選擇。尤其是職教集團的成立,標志著校企合作又上升到一個更高層面。
“半工半讀”的實踐效益
實施“半工半讀”制度,突出的效益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半工半讀”可以幫助我們去認知和了解企業
職業學校的教育目標是給企業輸送技術工人,現代企業需要哪類工人、標準是什么、教育教學內容能否與素質和技能標準相統一,是我們必須了解和解決的關鍵問題。進行“半工半讀”是讓學校師生了解企業、認識企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半工半讀”能夠讓企業了解職業學校、認識職業教育
如果我們的學生在一些技術要求比較高的工作崗位上順利地完成生產任務,企業就會對我們的學生贊賞有加。當企業了解了職業學校、認識了職校學生,自然就對職校有了一定程度的信任,進而也就激發了企業與學校合作的積極性。
(三)“半工半讀”能夠促進學校進行教學改革
職業學校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教學內容不符合企業需求,教學方法不適合學生將來就業后的工作特點。只有了解認知了企業,我們才能找到教學改革的正確方向。《摩托車組裝與維護》、《數控車床實操與編程》、《實用焊接技術》、《五金電器營銷策略》等校本教材的編寫與使用,正是為了解決這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而進行的。學生不僅能很快地掌握相關原理,并且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能夠很快地到企業頂崗生產。如果教師不了解企業,這樣的校本教材是根本編寫不出來的。也正是有了這樣對路的實用教材,才使得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了實質性提高,從而體現了“半工半讀”制度的核心價值。
(四)“半工半讀”能夠促進師資隊伍和實訓基礎設施建設
由于我們的許多教師從師范院校來到職業學校,他們不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普教觀念較濃,動手能力不強。如何培養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雙師型”專業教師?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教師在企業的實際崗位上加以鍛煉,讓他們認知企業。我們的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半工半讀”時,實際上教師自己也在實行“半工半讀”、“工學交替”。自己認知企業的同時教學業務能力和實際技能得到提高。同時,基礎設施不完善、實訓設備不到位,就很難滿足“半工半讀”在校內實施的要求,必須想辦法解決。
(五)“半工半讀”能夠幫助家庭貧困的學生完成學業
一方面,企業缺少優秀的技術工人,另一方面,職業中學擔心招不足學生。這其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一些家庭貧困的孩子因為沒有錢而不能完成學業。而“半工半讀”不僅能夠把這些學生招來,而且還能夠幫助他們完成學業。自然也就實現了職業教育就是面向大眾弱式群體的教育的本質主題。
總之,我校實施“369框架”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已經初見成效,但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還很多,諸如專業建設問題、高技能教師問題、內涵提升問題、校企合作問題、教學改革問題、學校與企業的關系、師徒關系、設備與課程的矛盾等問題。其中,關鍵是解決職業學校學生的技能培養問題和企業、百姓關注的問題。如果我們通過“半工半讀”制度的普遍實施,得到企業與民眾的關注,那么職業教育就會有更為廣闊的生存與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