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教育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的發展道路。畜牧獸醫專業作為湖北省教育廳教學改革試點專業,經過3年的改革實踐,建立了畜牧獸醫專業產學結合的組織機制、管理機制、運行機制,探索出了產學結合的新路子、新模式。在畜牧獸醫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職;畜牧獸醫專業;產學結合;工學交替;高技能人才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和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湖北恩施職業技術學院開辦畜牧獸醫專業的目的就是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畜牧業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區域經濟建設服務。我院畜牧獸醫專業的前身是原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校畜牧獸醫專業,創辦于上世紀60年代,有近五十年的辦學歷史,積累了較豐富的辦學經驗,培養了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干、實踐動手能力較強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成了集教學、生產、服務于一體的校內生產實訓基地——實習養豬場、實習養雞場、動物醫院。2005年,畜牧獸醫專業被湖北省教育廳確定為教學改革試點專業,經過3年的教學改革實踐,探索出了畜牧獸醫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并用于該專業人才培養,收到了顯著效果。該專業學生人數逐年增加,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畢業生就業形勢看好,近三年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生的供求比均保持在1:5以上:大多數畢業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因而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和好評。
建立產學結合機構,從組織上保證高技能人才培養
成立畜牧獸醫專業建設委員會 2005年9月,我院畜牧獸醫專業被湖北省教育廳確定為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后,生物工程系就成立了由系主任擔任主任,州畜牧局分管業務的副局長擔任副主任,由養殖、飼料、動物疾病防疫、動物食品檢疫檢驗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校內專業骨干教師為成員的畜牧獸醫專業建設委員會,其職能是對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就業職業崗位、課程體系、實驗實訓基地建設進行論證,開展人才需求調查與畢業生跟蹤調查,對專業教學改革進行指導。
成立畜牧獸醫專業產學結合指導委員會 2005年10月,生物工程系成立了由系主任擔任組長、州畜牧局主管業務的副局長擔任副組長,由動物養殖企業、飼料加工營銷企業、獸藥企業、動物食品加工企業的相關專家及畜牧獸醫專業骨干教師為成員的畜牧獸醫專業產學結合指導委員會,其職責是制定畜牧獸醫專業產學結合實施方案,處理產學結合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保證該專業產學結合的順利開展。
完善產學結合機制,從管理上促進高技能人才培養
定期召開畜牧獸醫專業建設委員會會議 根據專業與行業的實際情況安排會議時間,每年至少召開兩次專業建設委員會會議。會議的主題包括專業教學改革方案的制定、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學生評價機制的建立、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實訓基地建設方案的論證等內容,每次開會之前選擇1-2項內容,提前送達專業建設委員會所有成員,使其做好準備,保證會議的效果和質量。如2006年2月召開的第二次專業建設委員會會議討論的主題有:(1)畜牧獸醫專業教學改革方案:(2)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生質量評價方面的建議。與會人員就畜牧獸醫專業教學改革、如何正確客觀地評價畢業生的質量、畢業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等問題暢所欲言,獻計獻策。通過研討,專業教師的思想認識提高了,辦學模式更活了,改革思路更清晰了。明確了產學結合的任務。這種組織形式與運行模式為產學結合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定期召開畜牧獸醫專業產學結合指導委員會會議 將畜牧獸醫專業產學結合指導委員會的工作納入系年度工作計劃,制定獨立的產學結合工作計劃。擬定相應的實施方案。每年至少召開兩次畜牧獸醫專業產學結合指導委員會會議,年初要對新一年的產學結合實施方案進行討論,年末要對本年度產學結合所取得的成績進行總結,分析高職教育與行業發展的新形勢、新動向,探討產學結合、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新途徑、新方式,解決產學結合過程中存在的新問題,保證畜牧獸醫專業產學結合的順利開展,使該專業產學結合落到實處,收到實效,從制度上保證高技能人才培養得以實現。
推行任務驅動、工學交替教學模式,從運行上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
建立校內生產實訓基地 按照教育部文件提出的“要積極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組合新模式,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支持,以企業為主組織實訓”的精神,學院與生物工程系共同投資12萬余元,對實習養雞場、實習養豬場進行了改造,聘請校外企業專家經營管理。現在實習養雞場養雞4000羽,實習養豬場飼養種豬200多頭。學院投資2萬元建成了動物醫院,投資近60萬元新建了獸藥飼料檢測實訓室,投資90萬元對畜牧獸醫基礎實訓室、動物醫學實訓室、動物科學實訓室進行了改造。通過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充分保證了該專業實驗實訓課的教學,目前,校內實驗實訓課開出率達到90%以上。
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 我院在加強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的同時,加大了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的力度。經過3年多的努力,牧醫專業已建成相對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15個。這些校外基地分為三個層次:(1)一般實訓基地。對于處在原始積累時期的企業,通過校企合作,由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負責對學生實習的指導,學院教研室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幫助企業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問題,達到互惠互利。(2)簽訂產學合作協議。對于基礎條件較好、經營管理水平較高的企業,通過雙方協商簽訂產學合作協議,學院派遣教師為企業進行技術服務、幫助企業進行技術攻關、開展企業員工業務知識培訓,企業為學院提供學生實習崗位、派遣學生實習指導教師、開展聯合辦學、訂單招生、設立專業獎學金。(3)掛牌合作企業。在協議合作企業產學結合的基礎上,遴選出管理規范、技術先進、經濟效益好、合作融洽的企業,掛“恩施職業技術學院畜牧獸醫專業教學實踐基地”牌匾。
與地方疫病防治工作相結合開展實訓 畜牧獸醫專業學生實訓與恩施市畜牧局所屬獸醫站一年一度的春秋兩次防疫工作結合起來,將每學期兩周的動物疾病診療技術實訓列入教學計劃,學生通過春防和秋防開展疫病調查,學習疫病診療技術。實習期間采用“雙導師制”:學生下到獸醫站,由獸醫站安排每個獸醫帶1-2名學生,指導學生的實踐操作,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學校派實習指導教師輪流進行巡回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實習過程中遇到的理論上的問題。通過3年的實踐,收到了較好的實習效果,得到了學生與獸醫站獸醫的好評。
加強“雙證”溝通,開展職業技能鑒定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種工作崗位對勞動者的職業技能要求越來越高,勞動用工制度越來越規范。因此,我院對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生提出了“雙證”畢業的要求,即學生在畢業時既要取得畢業證書,同時還要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方能畢業。畜牧獸醫專業學生必須參加動物疾病診療許可證、動物防治員資格證、動物檢疫員資格證、檢化驗員資格證等至少兩種資格證考試,動物疾病診療許可證為必考,其他選考一種。從2004屆開始,我院對學生均進行了職業技能鑒定,每年的報考率為100%,通過率為95%以上。
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基地開展實訓 動物醫院每天輪流派兩名學生值班,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動物疾病的診治,同時隨教師出診,訓練學生的動物疾病防治技能。根據不同的季節,輪流選派學生到校內實習養雞場、實習養豬場開展實訓,參與雞、豬生產的全過程。由雞場、豬場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指導,學生既能學到知識,還能獲得一定的生活補助,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對職業崗位的適應能力。
職業特長生培養 畜牧獸醫教研室制定了職業特長生培養方案,在二年級第二學期,由教研室組織選拔理論基礎較好、吃苦敬業、對專業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根據職業崗位的要求,由教研室指定教師進行專門培養,并送到校外實訓基地,在職業崗位上進行單項技術訓練,培養學生的職業特長,如豬生產技術、奶牛生產技術、禽養殖技術、寵物疾病診治、寵物護理保健等。畜牧獸醫專業的學生有30%在二年級第二學期采用這種途徑進行學習。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動手能力強,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深受用人單位好評。
總之,經過3年的實踐。我院深刻認識到產學結合、工學交替在培養畜牧獸醫專業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性,并對產學結合、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新模式、新路子進行了積極探索。產學結合、工學交替的健康有序的開展,為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學生“零適應期”就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