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形勢與政策》課程中,相對于國內形勢課程內容而言,國際形勢課程內容單一,缺乏多學科支撐,不能達到開放化全球化時代背景高職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要求。本文指出了當前高職《形勢與政策》內容體系偏于國內形勢的單一化趨向,對國際形勢課程內容與國內形勢課程內容相對獨立的“二元制”課程內容結構體系進行了分析,并從建立《形勢與政策》“二元制”課程內容結構體系的內涵、構建的必要性以及路徑選擇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二元制”結構內容體系;“國際形勢課程內容”;“國內形勢課程內容”
隨著新一輪“兩課”課程改革的展開,高職院校的“兩課”由原來的五門課程整合為三門: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及《形勢與政策》。《形勢與政策》在高職“兩課”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但就目前《形勢與政策》的課程內容體系而言,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教學實踐都偏向于國內形勢,無法適應全球化時代對高職生的素質要求。
高職《形勢與政策》
課程內容的單一化趨向
當前,高職《形勢與政策》課程內容顯現出偏于國內形勢的單一化趨向,體現在以下方面:
國際形勢教育分量較輕,內容缺乏系統性大多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內容以國內形勢為主,國際形勢教學內容和課時過少。而且,國際形勢教學內容大都只涉及熱點問題的表面,缺乏對事件的發生背景、過程和發展趨勢的理性分析,也很少涉及國際形勢基本原理的講授,致使國際形勢的內容結構松散,隨意性較大,缺乏連續性和多學科支撐性。
在教學要求和管理上,對國內形勢與國際形勢施行雙重標準高職院校實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致使一些教育者誤認為了解遙不可及的國際形勢無關緊要。許多高職《形勢與政策》課程將國內形勢作為核心內容,使國際形勢服務于國內形勢,對國際形勢的教學要求遠不如對國內形勢的要求嚴格和規范,這種觀念導向致使教師將大量時間和精力用于國內形勢與政策上,國際形勢教學內容和教育深度便大打折扣,導致學生對國際形勢的學習甚至教師教學的放任。
專職教師缺乏,造成國際形勢課程專業性明顯不足高職院校講授《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師多為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輔導員、班主任,或從事黨務、行政工作的領導兼任,專業教師,尤其具有國際政治、世界經濟、國際關系等專業背景的專職教師嚴重匱乏。對于國內形勢課程,兼職教師也許還能應付,但對于國際形勢課程則很難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使國際形勢課程的專業性難以獲得保證。
不少學者和教師對《形勢與政策》課程內容體系的理論構建都傾向于將內容分為相對穩定部分和不斷變化部分,其中,基本理論和基本形勢與政策為相對穩定部分,當前形勢與政策和熱點問題為適時變動部分。誠然,這種內容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形勢與政策》課程內容規范化和系統化的學科基礎,在推動該課程的正常化進程中,無疑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這是一種相對封閉和狹隘視野下的課程內容建構,未將構建國際形勢課程內容體系獨特性納入其中,與當今全球開放的大環境不相容,缺乏課程內容結構體系的長遠考慮,由于高職生對國際時政和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等知之甚少,以致其全球觀念和國際意識淡薄,從而弱化其未來在全球國際化中的競爭力。
構建《形勢與政策》“二元制”課程內容結構體系的必要性
構建“二元制”課程內容結構體系,是高職《形勢與政策》教育順應時代背景發展而轉變人才培養理念的現實舉措。
國際社會相互依存的加深和我國在更深層次參與世界發展的現實越來越要求人們增強國際意識,樹立全球、全人類的觀念。而了解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及其特點,促進全世界人們之間相互了解和相互寬容;了解國際社會運行規律,增強參與國際社會的競爭力,有效地進行國際交流、談判;不僅需要愛國主義精神,同時還要具備廣闊的國際視野、國際主義胸懷。目前的高職生正是未來我國走向世界的參與者,他們的國際視野、國際意識是未來我國走向國際化,進行國際交往的關鍵,這需要從戰略高度來認識。
在經濟全球化以及中國加入WTO的背景下,大量外資高新技術企業進入中國,加速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高新技術企業終將成為我國產業結構的主體。國際化運作的跨國公司所實施的本地化經營戰略,必然導致人才流向的變化,反過來影響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目標。為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高等職業教育必須樹立國際化的辦學理念,著重強化學生的國際意識教育,增強其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在這種新形勢下,不僅迫切需要國際政治及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更需加強普及性知識教育,不僅使學生單純地了解形勢與政策,更需要對其進行相應的國際視野和信念教育。而這方面的素質教育在高職院校的各種課程教育中近乎空白。高校的國際政治、世界經濟、國際關系都是專業課程,《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又只在本科院校開設,高職院校現有的《形式與政策》有相關內容的設計,但相對來說,這種教育的系統性、多學科的支撐性不夠,從而使教育力度顯得單薄。在目前無法獨立開設國際形勢教育這一課程的背景下,在《形勢與政策》課程框架體系內,提升“國際形勢課程”的地位,強化對高職生的國際形勢教育,便是順應這種新形勢要求的最現實的選擇,由此,本文將倡導一種國際視野下的、開放式的“二元制”課程內容結構體系。
《形勢與政策》“二元制”課程內容結構體系的基本內涵
概括地說,國際形勢理論和實踐教育就是使學生在了解國際政治、世界經濟一般原理的基礎上,對國際社會體系和不同類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有一定認識,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國外交政策;以國際社會和世界歷史的視野認識中國的歷史和現在,從而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樹立參與世界政治與經濟并為人類作貢獻的國際主義信念。因此,國際形勢課程不應從屬于國內形勢課程,二者應該具有同等的地位,并相對獨立,自成體系。
“二元制”課程內容結構,是指高職《形勢與政策》的課程內容由并列的兩大模塊構成,一是國際形勢,二是國內形勢。實行國際形勢與國內形勢并列的“二元制”課程內容結構,提升國際形勢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的地位和權重,是為了適應教育面向世界、高職教育國際化以及愛國主義教育開放化的時代要求,其目標是改善現行《形勢與政策》過于側重國內形勢的單一化課程內容體系,逐步調整為國際形勢課程與國內形勢課程“適度分離、均衡布局、同等優化、相輔相成”的內容體系。這種結構設置絕不是強調國際形勢課程與國內形勢課程的壁壘森嚴,而是要強化國際形勢的地位,使國際形勢課程內容更加系統,具有理性分析的深度和廣度。因此,這種結構必須注意國際形勢課程與國內形勢課程之間的聯系,使二者之間相輔相成,互相支撐和補充。
在“二元制”課程內容體系結構框架下,應從國際形勢與國內形勢各自的內容特性和教學目標出發,構建二者各自相對獨立的課程內容體系。國內形勢課程的主要內容是我國的國情國力、政治經濟形勢、重要會議精神、國家的重大改革舉措等及熱點問題。國內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內容可按相對穩定部分和不斷變化部分來設計,包括基本理論、基本形勢和熱點問題三個方面的內容。國際形勢部分也可根據這種理念來設計,相對穩定部分即基本理論和基本形勢,基本理論主要講述國際政治、世界經濟、國際關系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為理解國際基本形勢和熱點問題提供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則。基本形勢可分為國際政治形勢、世界經濟形勢、國際關系等模塊,其主要內容有當代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及其總體發展趨勢,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國防等領域的總的狀況和重要變化情況,國際關系及中國政府的外交原則、立場,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作用等。基本理論和基本形勢可借鑒本科院校《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內容的結構,具體包括:當代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與基本趨勢,當代世界政治的發展變化與基本趨勢,當今時代主題與國際秩序,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與政治,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與政治,社會主義國家經濟與政治,獨聯體和俄羅斯的經濟與政治以及中國對外關系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與作用。這些內容涉及國際政治和世界經濟兩大模塊的基本形勢,也已將必要的基本理論融進相應章節的基本形勢中。在此基礎上,基本形勢應增加國際關系模塊,尤其是大國關系的基本走向,包括中美、中日、中印、中俄和中歐等關系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相對變動部分即熱點問題,主要指近期內國際上發生的影響國際態勢的重大事件,分析這些事件發生的背景、現狀和發展趨勢,以及社會對這些事件、情況的總體分析、判斷和反應。這種內容結構,既使國際形勢教育內容具有相對穩定性,使其有章可循,又能緊跟國際形勢發展現實的演進。
所有這些課程內容都根據其內在聯系分為不同的專題,將該專題涉及的基本理論、基本形勢、熱點問題涵蓋其中,對每個事件發生的背景、現狀及其發展趨勢有比較深入的理論思考與分析,以求教學內容的系統緊湊,不僅使學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構建《形勢與政策》“二元制”課程內容結構體系的路徑選擇
整合提煉國內形勢的教學內容通過整合教學內容,給國際形勢課程內容以更多的課時。同時,優化國際形勢課程的教學內容,挖掘國際形勢課程內涵,擴展其廣度和深度。
建設國際形勢課程的立體化教材體系國際形勢課程的教材體系能否確立,關鍵在于找出其相對穩定的部分,并將其具有的必然性和規律性總結出來,可以構成國際基本形勢的框架。基本理論和基本形勢可參照《當代世界政治與經濟》教材,結合高職教育的需要和人才培養目標,編寫高職國際形勢課程的書本教材。國際形勢課程的教材不僅需要認真編寫,還要及時更新涉及基本理論和基本形勢的書本教材內容,精選關于當前國際形勢以及國際熱點問題有關的報刊、音像等資料,使教材建設系列化,使穩定部分與變動部分、時效性與連續性有機地結合。
搞好國際形勢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首先,引進一批國際政治、國際關系、世界經濟等專業的專職教師,以保證國際形勢課程的專業性。同時,從各系部遴選一批具有國際政治、世界經濟、國際關系和世界歷史等專業背景的兼職教師,并保證專職、兼職教師隊伍的相對穩定。其次,高職院校應采取多種措施為《形勢與政策》任課教師提供學習機會,使其完善和充實國際形勢課程所需的專業知識體系。再次,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可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分工合作,共同講授《形勢與政策》課,即國際形勢部分由具有國際政治、國際關系、世界經濟、世界歷史等專業背景的教師講授,其他“兩課”教師講授國內形勢與政策。最后,教研室應在構建“二元制”課程結構中發揮積極主動的作用,開展多樣化的教研活動,提升教師在國際形勢教學方面的科研能力,同時,配備高素質的專職教師負責國際形勢課程教學的教研工作。
推動教學方式和考核機制的改革,重視國際形勢課程的實踐教學將課堂教學與形勢報告、電化教學相結合,適當采取聽錄音、收看電視與錄像、組織課堂討論、參觀考察等方式,將國際形勢課程內容寓于直觀形象的教學過程之中。同時,開辟國際形勢教育第二課堂,使課堂教學與學生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積極開展國際形勢宣傳教育活動,充分利用校園內的報紙、廣播、網絡、櫥窗、板報等輿論工具,不斷拓展國際形勢教育的有效載體。建立多樣化的全面的考核指標體系,實施結果考核和過程考核相結合,期末考試和平時考查相結合。
參考文獻:
[1]倪峰.“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內容與教材體系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04,(2).
[2]姜雅靜.國際政治教育——“形勢與政策”課程的重要落腳點[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7,23(10).
[3]程雙寧,程孝文.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效果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合肥教育學院學報,2002,19(2).
作者簡介:
王麗華(1979—),女,四川華鎣人,法學碩士,廣安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國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