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能教學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等職業教育的技能教學應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對學生的技能培訓,培養其技術應用能力、創業能力和就業能力。探索技能教學模式,強化技能教學,可以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與效益。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技能教學效益型模式;質量
中等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業人才。因此,必須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優化資源配置,強化技能教學,提高技能教學的質量與效益,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操作水平,使其完成由學生向生產第一線高素質勞動者的轉變。探討技能教學模式已成為當前職業學校深化教學改革面臨的首要問題,筆者根據多年從事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實踐,擬對中等職業教育技能教學模式進行初步探討。
技能教學內容模塊化,操作訓練程序化中等職業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識與專業知識的同時,具備熟練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就業能力與創新能力。因此,技能教學必須要有足夠的實習設備和設施。由于一所學校的設施設備是有限的,而且不是可以一步到位的,要根據招生規模的需要不斷添置和補充。學校的教學設備有上世紀80年代的,有90年代的,也有現代先進的、新添置的設備,如果將初學者放在現代先進的生產車間進行技能教學訓練,由于初學者不熟練或操作不當,新設備的損壞與折舊就會增加,使用壽命就會縮短,對過去陳舊的設備就不愿意再使用,難以掌握其性能,不利于設備合理配置和學生的就業。只有優化資源配置,科學合理地使用設備,才能提高設備利用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產生最大的效益。根據技能教學的特點和規律,技能教學應在教師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地反復訓練,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不熟練到熟練,要對不同的專業(工種)進行職業能力分析,依據企業設置崗位的要求及企業未來需要的人才規格標準,制定相應的技能教學內容模塊,通過目標分解、模塊訓練和階段性考核,建立較為穩定的技能操作訓練體系,使學生在校期間的技能水平逐步提高,最終達到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的要求。操作技能教學應做到程序化,根據技能操作熟練的程度劃分車間,如訓練車間、熟練綜合車間、“模擬公司”生產車間、自動化熟練車間等。技能教學內容應做到模塊化,根據技能教學的內容劃分模塊,如單元模塊、多元模塊、“模擬公司”生產模塊等。初學者在訓練車間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后,才能依次進入熟練綜合車間、“模擬公司”生產車間及自動化熟練車間。熟練化程度要根據實訓要求進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夠進入相應的車間,這樣可以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實現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變。考核應注重學生在各個不同階段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對技能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并以實習作業作為考核依據。
行為導向公司化要探討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相適應的職業教育技能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辦學質量與效益,培養學生的職業行為能力,使其達到操作技能自動化、心智技能逐步完善。要以就業為導向,根據公司的需要,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內容,灌輸企業文化,培養與之相適應的合格的生產第一線高素質操作人才,就要求學生向現代企業職員的角色轉變,由學生向生產者轉變。這種轉變要有一個熟悉工作環境與企業管理制度的心理和身體的適應過程,建立“模擬公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施行“模擬公司”行為導向教學,可為學生創設一個與現實環境相似的情境,要求學生在行為上向公司職員的角色轉化,在管理上接受現代公司的各項管理制度,教學內容應與企業生產相結合,當學生的技能操作水平經程序化考核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時,可進入生產車間進行公司化管理,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將其合理分配到不同的生產崗位,密切配合,相互合作。當學生在某一工作崗位上達到操作自動化熟練程度后,再實行崗位輪換,使學生熟悉生產流水線的各個不同環節,進而形成自然的、合乎要求的行為方式及智力活動方式,養成職業行為能力,使學生在各方面得到充分發展。學生親身體驗企業生產的工作環境、企業文化及公司的管理制度,感受情境的真實性,有利于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隊合作的精神,培養質量意識與負責任的態度,培養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完成由學習場所向勞動工作現場的過渡,為今后的就業與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技能教學管理效益化技能教學對于不同的專業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損耗。如我校機電專業學生有1500人,服裝專業學生有600人,電子電器專業學生有900人,按每人平均200元材料損耗費計算,一個學期就需要60萬元,一年就需要120萬元的水、電、設備及材料直接損耗,其他專業技能教學的損耗也是很大的。減少技能教學的損耗,提高技能教學的質量與效益,減輕學生的負擔,實現“職業教育是人人教育”的理念,是職業教育技能教學面臨的一項探索性工作。建立“模擬公司”,將消費型技能教學轉化成生產效益型技能教學,提高經濟效益,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手段和有利方式。我校近兩年在這方面做了積極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較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我校引導并組織學生參與產、供、銷各個環節的整個過程,培養學生的生產技術應用能力、創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充分體現技能教學的規范性、先進性與時效性,與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保持一致,形成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將生產產品的邊角廢料給初學者作訓練用,實行不合格的產品誰生產、誰負責、誰消化的追究管理制度,費用在生產效益中扣除。合格的產品銷往市場,學生在銷售產品的效益中受益,既減輕了學生的經濟負擔,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機電專業承接了汽車配件加工任務;電子電器專業承接了小家電電控板的制作任務;服裝專業承接了外來訂單來料加工任務。學校自己制做學生的班服、工作服、床上用品等,并建立了一個銷售窗口,將一些適銷對路的大眾化產品投放市場,由市場檢驗考核,同時對學生進行產品質量意識、就業競爭意識的教育。學生既學有所得,又有經濟收益,學校也在技能教學過程中收獲良好的社會效益,受到社會的認可和好評。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實現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提高技能教學的質量與效益。
技能教學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職業教育的始終,技能教學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發展與學生的綜合素質。上述的技能教學“四化”過程有助于將應用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實現中等職業教育的高質量和高效益。
參考文獻:
[1]單美賢,馬萬全.動作技能教學策略探析[J].職教通訊,2003,(9).
作者簡介:
唐保國(1964—),男,永州市工商職業中專教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技能教學與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