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上半葉開始,我國學者對職業教育本質的研究可簡略歸納為以下10種:(1)“生利性”說。認為職業教育是在提高受教育者造福社會與他人的能力之時,同時給與他人獲得生計的手段和本領。(2)“社會性”說。認為職業教育屬于社會范疇,是一種人類社會實踐活動。(3)“職業性”說。認為職業教育具有以職業為導向、為就業服務的特點。(4)“生產力”說。認為職業教育就是生產力。(5)“民眾性”說。認為職業教育具有“大眾性”、“平民性”、“普及性”的特點,即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6)“適應性”說。以職業教育本質的“多樣性”、“適應性”為代表,認為“多樣性”是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之一,“適應性”表現在職業教育制度的適應性與職業教育對象的適應性上。(7)“中介性”說。認為職業教育是把人力優勢轉化為智力優勢、把智力優勢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橋梁,是教育與職業之間的溝通渠道。(8)“針對性”說。認為職業教育是針對職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特殊要求所進行的一種專門教育。(9)“技術技能”說。認為職業教育是幫助人們獲得技術型、技能型職業的能力與資格的教育和培訓服務。(10)“發展”說。認為對現代職業教育本質的認識是一個歷史的、發展的過程,應當因地因時,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
摘自《職教通訊》2008年第九期劉曉,周明星《我國職業教育本質研究的現狀與省思》
關于學校的同構化趨向
所謂學校同構化,既意味著不同層次類別的學校在組織架構、管理模式上越來越相似,甚至雷同,也意味著學校與其他社會組織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學校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似乎走上了一條自我否定之路。學校中普遍存在的同構化趨向,是以“五化”的形式呈現的,既辦學理念的“效率化”,學校規模的“巨型化”,管理方式的“考試化”,組織機構的“科層化”以及校長領導的“獨斷化”。學校組織機構的同構化將給今后的學校教育帶來嚴重影響:一是不同學校間的個性和特色文化會不斷削弱乃至消失,學校會喪失自身的定位和獨特功能;二是學校理應承載和彰顯的“教育性”品質也會慢慢地被侵蝕乃至完全喪失。
摘自《教育與職業》2008年第二十八期張新平《警惕學校的同構化趨向》
關于“中職碩士”學位授予權審核制度
我國的“中職碩士”學位授予權審核制度存在以下問題:(1)“中職碩士”學位授予權審核的依據不清。缺乏相應的學科、專業目錄作為專業劃分和學科布局的依據。(2)“中職碩士”學位授予權審核的程序不嚴。出現了先資格審查后提出申請的審核程序倒置現象,培養單位被動接受授權,學科點準備不足勢必影響學位質量。(3)“中職碩士”學位授予權審核的標準不一。授權的隨意性很大,沒有統一的審核標準,有的也不具備針對中職教師的實訓條件。(4)“中職碩士”學位授予權審核的保障不夠。學位授予單位數不斷增加,但是對學位授權點缺乏定期評估,極易導致輕視“中職碩士”學科點的后期建設。
摘自《職教通訊》2008年第十期胡娜《“中職碩士”學位授予權審核制度的審視與設計》
關于職業教育的國際發展趨勢
職業教育的國際發展出現了以下趨勢:(1)能力趨向趨勢。職業教育界在專業設置與課程設計上不再局限于狹隘的崗位,而是著眼于某個職業群或職業面。(2)體系開放互通趨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普通教育體系中增加了職業教育內容,二是“雙證”的等值與互通。(3)結構高移趨勢。即中等職業教育規模和數量逐漸縮小,高等職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4)學習終身化趨勢。這反映了21世紀世界教育的主題,即以人為本,著眼于個人生涯的終身發展。(5)師資優質化趨勢。發達國家對職業教育師資的任職資格都進行了嚴格規定,并建立了比較健全的師資培養體系。(6)課程綠色化趨勢。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倡導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內容也被納入職業教育課程中。(7)技術、教育與就業協同化趨勢。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職業教育與培訓模式的轉變,第二,產業界與職教界的互動性在增強,第三,教育與就業管理體制上的一體化。(8)合作與交流國際化趨勢。在全球化背景下,隨著國際往來的日益頻繁,職業教育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也呈現出國際化趨勢。
摘自《教育與職業》2008年第二十九期孔令鋒《職業教育的國際發展趨勢及其啟示》
關于我國區域職業教育均衡發展
我國的職業教育要想實現區域發展均衡,就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通過完善與職業教育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使政府切實將工作重心放在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上;(2)將地方職業教育的發展情況作為考量地方政府領導干部政績的一個重要指標;(3)改革職業教育發展形式,促進跨區域職業教育發展機制;(4)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構建多元的職業教育投資體系;(5)實行差別化發展,構建有地方特色的職業教育;(6)改革職業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使中西部地區的職校畢業生更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7)打破教育行政區域化的傳統,構建整合型、多區域、一體化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8)實行政府、企業、學校聯合資助的方式,保障貧困學生的受教育權利。
摘自《教育與職業》2008年第二十九期蔣士會,陸濤《我國職業教育區域發展均衡問題探略》
關于生態文明與高職院校發展戰略
建設生態文明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最本質的意義就是將生態文明納入整體發展的戰略框構之中,形成以生態促和諧發展的戰略新體系。(1)合作共生戰略。一是要加強縱向銜接,增強共生性;二是要加強橫向聯系,增強互動性。(2)均衡發展戰略。一是優先加快發展農(牧)村高職教育;二是優先加快發展西部尤其是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的高職教育。(3)特色優勝戰略。一要增強特色生態發展意識;二要堅持生態位辦學;三要改革人才培養的生態模式。(4)錯位競爭戰略。首先,在戰略上應遵循比較優勢的原則,力戒不分主次參與全面競爭的行為;其次,在策略上應按照恰當的生態定位,培育競爭優勢。(5)和諧發展戰略。在宏觀上,加強大學與社會的協調聯系,營造和諧的外部環境;在中觀上,追求內部組織及各要素之間的和諧,營造和諧的制度環境;在微觀上,構建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營造和諧的人際環境。
摘自《教育與職業》2008年第三十期蔣旋新《生態文明視野下我國高職院校發展戰略構想》
(逸公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