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調查、課堂觀察及訪談,研究英語教師性格及其在教學實踐中的體現。結果發現:英語教師之間部分性格重疊但各自又有獨特之處;英語教師的教學實踐行為與其性格大體相關;但由于受諸多因素影響,教師性格與教學實踐行為也存在脫節的現象。
關鍵詞:英語教師;性格;教學實踐行為
在心理學中,“性格”的定義是:“表現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的比較穩定的獨特的心理特征的總和”。馬卡連柯認為:所謂培養一個人,就是培養一個人的性格。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育理論界開始從社會政治角度研究教師及其角色的重要性。研究大部分涉及教師的思想過程、教學行為以及自我發展等方面,對語言教師尤其是對英語教師的性格及在教學實踐中的體現研究則相對較少。英語教學的效率問題一直困擾著英語教學界,分析其原因,常常有教和學兩個方面。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從教師的內在性格切入,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采用多種測量工具,對英語教師的性格及其在教學實踐中的體現進行跟蹤研究,從中尋求英語教師培養及發展的依據。
研究描述
(一)研究設計
研究分四個步驟:(1)教師做調查問卷,匯報性格及教學實踐行為;(2)對教師所教班級的學生做問卷調查,反映教師的性格及其在英語課堂中的實踐行為;(3)研究者進行課堂觀察,并對教師進行訪談;(4)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對簡答題和訪談內容進行歸類、整理。
(二)研究樣本
12位大學英語教師以及每位教師所教的30名學生(共360名)自愿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教師來自江蘇三所不同院校的英語教研室,代表不同學歷、不同年齡段,其中5名教師畢業于非師范類院校。360名學生從每位教師所教的兩個班中隨機抽取。學生來自不同學院的不同專業。
(三)數據收集
性格及其在教學實踐中的體現往往很難直接、詳細地表達,許多性格特征是潛在的,因此數據收集應采用多種途徑。從教師方面收集數據時采用選擇題形式的問卷、課堂觀察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其中,訪談安排在課堂觀察之后。從學生方面收集數據時由于樣本較大,出于可操作性考慮,以選擇題形式的問卷調查為主,并輔以適當的簡答題,使答題者有詳細表達觀點的機會。
(四)數據分析與發現

性格調查(1)性格內容及性格類型。心理學上通常認為,一個人的性格特征主要包括對現實的態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緒特征、理智特征等,這些性格特征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現,即便在同一個人身上,在不同時期也會有不同的表現,所以性格具有極端的復雜性。心理學界對性格提出了許多分類方法,但從實用和我國社會認同的角度看,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分類方法更容易被人接受,即將性格分為內向型與外向型。當然,內向與外向不是絕對的,有一些人就屬介于內向與外向之間的模糊型性格。不同的性格類型往往表現為不同的性格特征。通常情況下,外向型特征表現為:情感表露于外,自由奔放,當機立斷,不拘小節,獨立性強,善交際,有卓越的實行力和統率力,但同時也有輕浮的一面;內向型特征表現為:做事謹慎,深思熟慮,缺乏實際行動,顧慮多,易困惑,適應環境困難,交際面窄。(2)調查情況。教師性格特征調查問卷的調查對象為教師和學生。一是讓教師如實匯報自己的性格特征;二是讓學生反映自己教師的性格特征。通過兩者的分析比較客觀地評價教師的性格(見表1)。
教學實踐調查同性格特征調查問卷一樣,調查對象分為教師和學生。對于英語課堂氣氛,92%的教師和96%的學生認為課堂氣氛非常重要,83%的教師和72%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英語課堂氣氛活躍(兩者有距離,說明學生渴望英語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對于英語課堂的組織,67%的教師和48%的學生認為英語課講得精彩并受學生歡迎(說明教師的課堂組織形式并未完全得到學生的認可,教師自己對課堂組織的滿意度也有待提高),75%的教師和88%的學生認為英語課上教師講得多而學生講得少(說明高校英語課堂還未擺脫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83%的教師和57%的學生認為課堂上教師在意學生的感覺并適時調整教學行為(兩者差距較大,一方面說明教師對學生的感覺把握得不是十分準確,另一方面也說明學生期待教師適時改進自己的教學);對于課后交流,50%的教師和36%的學生認為課后教師經常用英語與學生進行交流,有25%的教師和41%的學生認為教師與學生基本不交流;對于師生關系,33%的教師和28%的學生認為師生關系非常融洽,大部分人(教師58%,學生64%)認為師生關系一般。
課堂觀察與訪談為了更進一步研究教師作為個體的性格及其在教學實踐中的體現,在收集完定量研究所需的數據資料后,研究小組成員分別對12名教師進行了課堂觀察和訪談。訪談緊接在課堂觀察后,以教師談自己的性格、闡述并解釋其教學實踐行為為主。訪談時研究者只是以對話形式引發教師的話題,對教師的闡述不作任何評價。觀察和訪談為期一個月。結果發現:(1)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與其性格特征大體相關。教師的教學實踐行為與其性格大體相關,不同性格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行為表現不同。表2為12名教師最核心的性格和他們的典型教學實踐行為總結。(2)教師的教學實踐行為有時與其性格脫節。雖然從大體上說,教師的教學實踐行為與其性格相關,但調查和觀察過程中也發現,有時教師的教學實踐行為與其性格不相符。例如,教師A為外向型性格,熱情開朗,坦率正直,上課時師生配合好、效率高,但觀察發現,有時也有平鋪直敘、按部就班講授知識點的刻板的一面;教師G為內向型性格,平時言語較少,交際面也較窄,但其在課堂上的表現卻出人意料,上課時全身心投入,講課聲音抑揚頓挫、充滿激情,學生為其情緒所感染,課堂教學氣氛非?;钴S。通過訪談,有8名教師認為自己的性格存在不穩定性,教學實踐行為與自己常規的性格有時會有出入。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通過運用數種測量工具和課堂觀察,發現被調查的大學英語教師有部分性格特征重疊相似,如外向型性格一般都有熱情、坦率、積極的一面,內向型性格一般都有細致、穩定、誠懇的一面;而現實生活中,明顯的具有內向性格的人和明顯的具有外向性格的人并不多,有相當一部分人屬于中間型的模糊性格,性格特征中有重疊的地方,但又各有特色。嚴格說起來,各位教師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并且在教學行為中有不同的體現??偟膩碚f,教師的性格特征與教學行為具有較密切的關系,但也發現有時性格與教學行為不盡一致。
(一)性格無好壞強弱,教師應正確對待
就事物的本真狀態而言,性格是無所謂好壞強弱的,只是在某個特定范圍內(如語言輸出),性格的優勢或弱勢便凸顯出來。換言之,從辯證的觀點看性格,強即是弱,弱即是強。任何一個否定性的性格元素都包含著一個肯定性的因子,甚至性格元素的長處往往是通過短處反射出來的。外向型性格善于言辭、精于溝通,但失于莽撞、粗糙;內向型性格長于思考、謹于言行,但失于猶豫、多慮。
(二)性格與教學實踐行為關系密切,教師應積極應對

性格與英語教學有一定的聯系,語言的交際性特點決定了英語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方面基本技能的訓練,所以對英語教師的性格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實際教學中,外向型性格占有一定的優勢,外向型性格的教師更受學生歡迎,因為這種性格的教師更容易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也使師生之間更容易溝通和交流。在英語教學中,內向型性格確有其不利的一面,但并不是說內向型性格的人就一定不適宜做英語教師,只要教學者克服一般內向型性格所固有的冷漠、孤僻、狹隘、刻板等不良傾向,就有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優秀的英語教師。那些更多地處于外向和內向之間性格模糊的人,只要有一顆愛心,時時處處從學生考慮,在性格上揚長避短,盡量做到積極、坦率、真誠、幽默、寬容、自信,努力擯棄冷漠、暴躁、狹隘、專制、自私、虛偽,就一定可以做一名出色的英語教師。對學生來說,他們并不會十分在乎自己的老師是什么樣的性格,只要教師是出于真心、真情,他們都會尊重和理解教師的行為。當然,他們喜歡具有獨立性格特征的教師,更喜歡熱情開朗、心理健康、耐心細致、誠實正直的教師。
(三)性格具有可塑性,教師應主動調整
知識、智力及專業教育能力是教師素質的認識因素或智力因素,而教師的性格則是教師素質的非智力因素,這兩類因素對教師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務都是缺一不可的。根據巴甫洛夫的性格“合金”論,性格的一部分取決于遺傳、不易改變,但通過教育和訓練在一定程上可以改變已有的性格。所以,為實現教育目的,教師不要一味地認為自己的性格已定型,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應有意識、有目的地反思和改變自己不良的性格,使之更適合學生的發展和外語教學規律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陳國祥.青年教師不良個性傾向在教育行為中的表現及自我矯正[J].中國教師,2005,(8).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葛云飛.教學效果與教師性格等相關因素及關系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6,(6).
[4]賈曉波.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師心理素質[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
[5]康春榮.教師性格的情緒特征對學生的影響[J].教學與管理,2001,(12).
[6]李伯黍,燕國材.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7]溫鳳媛,孫曉瑩.教師性格對教學的影響研究[J].錦州醫學院學報,2006,(5).
作者簡介:
蔣桂珍(1967—),女,江蘇淮安人,碩士,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