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校傳統的語文作業形式單一、完成過程封閉,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感。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在傳統習題型作業的基礎上,增加作業的形式和花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關鍵詞:技校;語文作業;形式;多樣化
對技校傳統語文作業形式的思考
作業環節易被忽視,導致作業形式單一近年來,廣大教師對技校語文課堂教學進行了大膽創新,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令人耳目一新。但作為教學環節之一的作業設計卻往往被忽視,加上技校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又沒有升學壓力,許多教師認為,作為非專業課的語文,學生能完成課文后的思考題與配套練習就行了,導致語文作業變成形式單一的習題型作業。
作業形式單一,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感習題型作業大多局限在由教師指定全班學生統一完成教材配套的練習題,并且都必須嚴格地形成書面文字材料,最終統一于教師的嚴密監控之下。這種作業方式雖然能起到鞏固知識、規范格式的作用,但是,學生天天都以這種形式單一、過程封閉的方式做作業,就會感到做作業是被動的、枯燥的、機械的、壓抑的。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應付了事、抄襲作業、不完成作業的現象,甚至對語文作業產生厭倦感與恐懼感。
為了讓學生真正喜歡上語文作業,就必須做到推陳出新,在傳統習題型作業的基礎上增添作業的形式和花樣,努力讓語文作業不再是枯燥的代名詞,不再為做題而做題。
采用多樣化的語文作業形式
收集整理型作業就是以課文內容為“引子”、為“話題”,誘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通過多種途徑查閱收集相關資料,進行理解、處理、整合。不僅有益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培養他們探究性、創造性的閱讀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整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學習應用文文體《啟事》之前,可布置學生在報紙上查找、收集各種“啟事”。結果學生收集到的“啟事”有招聘啟事、尋物啟事、招領啟事、征稿啟事、遷址啟事,甚至征婚啟事等等,最后把學生收集到的啟事放在一起歸類、對比,啟事的種類、格式,各類啟事的區別,不用教師說,學生就不言而喻了。這樣的作業效果很顯著,許多學生學會自覺地、有意識地收集報刊、電視、網絡等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信息,真正做到了自主有效地學習。
動手操作型作業就是根據作業要求和主題,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實驗后再完成作業,這無疑有助于鼓勵學生去發現、去思考、去探索、去解決問題,在探索研究中獲取直接知識與經驗,激發創造與想象,感受成功與歡樂。例如,學完說明文單元后,可讓學生以“賀卡的制作”為題,寫一篇說明文。當時正值“教師節”來臨,筆者就布置學生親自給自己最喜歡的老師做一張“教師節賀卡”,比比看誰做得最好,然后再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把制作賀卡的過程寫成一篇說明文。結果,收上來的賀卡千姿百態,充分展現了學生獨特的創造力、想象力。最令人滿意的是,這次作文上交出奇地快與齊,而且學生個個寫得頭頭是道。動手操作不僅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對習作素材的積累有很大的幫助,還增強了學生的寫作興趣,無形中還進行了一次“感恩教育”。
表演交際型作業在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故事情節完整,人物形象鮮明,適合表演。學生表演課本劇,需要在閱讀課文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臺詞、動作、表情進行揣摩。組織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表演,將無聲的文字化為生動活潑的人物形象再現在眼前,既增強了課文的藝術感染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才能,還能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例如,學完《項鏈》、《雷雨》兩課后,筆者先按座位把學生分成4組,再布置學生回去分組排練課本劇,學生自編自演這些課本劇時,他們的能力令人刮目相看。他們不僅根據需要自制了一些簡單的道具,而且能根據角色選擇合適的人來進行表演,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揣摩得相當到位。表演交際型作業雖然很費工夫,但學生很喜歡,很樂于完成這項作業。
觀察積累型作業觀察是積累的前提,學生往往會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有濃厚的興趣。因此,可結合語文教學布置一些觀察類的作業,要求學生勤于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學到口語交際的“復述”時,可布置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將觀察到的有趣的人、事、物用自己的話口述給同學聽。由于口述的都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有趣事情,所以口述學生講得有聲有色,聽的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意識和口語表達能力,還為今后寫作積累了很多素材。又如,學完《荷塘月色》后,可組織學生認真觀察雨后的自然景色,然后以“雨后”為題,寫一篇寫景片斷。學生有了觀察和體驗,寫起文章來就不那么費力,完成作業的質量就高。
想象創造型作業豐富的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課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華和突出主題的地方,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合理想象,進行續寫、改寫等。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和內心體驗,可深化對課文的理解,發展思維力和想象力,同時還可提高表達能力。例如,學完小說《項鏈》后,可布置這樣一道作業:要求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在透徹理解文章內容的前提下,補寫出你認為最能體現主人公性格特點的結尾。當主人公瑪蒂爾德知道十年前丟失的那掛鉆石項鏈是假的后,學生有的說:十年艱辛是上帝對她愛慕虛榮的一種懲罰;有的說:十年艱辛使她懂得了怎樣賺錢,怎樣節約錢,怎樣勞動;有的說:經過十年艱辛換來的真鉆石項鏈再次丟失,瑪蒂爾德再次受到打擊等等……答案五花八門,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對這樣的作業,學生完成的積極性很高。
社會實踐型作業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發展、表現出來的,另一方面,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實踐服務。作為教師,要經常性地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所學知識在實踐中得到加深、發展和鞏固,全方位地培養學生實踐創造的能力。因此,教師布置作業時要沖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使作業與生活和社會接軌,讓學生通過調查、訪問、參觀等活動,了解社會,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例如,學完“議論文”單元后,可布置學生到社區調查環境衛生狀況,并分析調查得來的材料,從中發現并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最后加以評論。筆者認為,當學生通過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展示他們獲取的知識時,他們不再是簡單地掌握了課本中的知識,而是學會了運用。
協同合作型作業傳統作業強調學生的“獨立完成”,注重獨立思考,忽視合作學習,久而久之,造成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退化。技校學生即將走向社會,到了工作單位更應該有團結協作精神,提高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僅靠課堂教學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本,設計出合作型作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在合作中更好地感知教材。例如,學完一個單元后,可布置學生根據所學單元的內容,分組輪流布置教室的學習園地,并進行評比。在布置學習園地的過程中,學生會在組長的帶領下復習本單元的內容,收集與本單元內容相關的資料、圖片等,你寫字、我畫畫、他剪紙,在協同合作的過程中共同完成作業。協同合作型作業可培養學生團結合作、寬容忍讓的美德,既能充分體現團隊精神,又能收到取長補短的效果。
總之,技校語文作業形式應靈活多樣,要注意傳統習題型作業方式與其他新方式的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真正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姜大源.基于職業科學的職業教育學科建設辨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1).
作者簡介:
覃愛萍(1968—),女,南寧市民族技工學校講師,主要從事中等職業教育語文教學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