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當前高職軟件技術專業教學上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以職業崗位群為目標,以職業技術能力為關鍵推進教學改革。本文從辦學理念、素質培養、能力培養與培養模式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具體的改革建議。
關鍵詞:職業崗位群;軟件技術專業;教學改革
我國日益開放的市場經濟正在飛速發展,急需高素質外向型、實用型、復合型的軟件技術人才。與此相比,目前,高職院校的軟件人才培養明顯處于滯后狀態。在辦學理念、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著定位不準、單一呆板、陳舊滯后、忽視實踐教學等方面的問題。為了使高職教育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筆者認為應以職業崗位群為目標,推進軟件技術專業的教學改革。
更新辦學理念,以職業
崗位群為目標制定教學計劃
高職教育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高等教育,其鮮明的特點在于培養目標的職業性和技術性。高職軟件技術專業在培養目標上的總體定位應是面向區域經濟的需要,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軟件技術應用型人才。由于軟件行業是一個技術更新很快的行業,因此,要求我們增強市場意識,加強對社會行業、企業的調研,經常對人才需求情況進行分析與預測。在制定教學計劃的過程中,要充分地了解畢業生所面向的職業崗位群,明確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并以此為依據,科學地構建教學體系。高職軟件技術專業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主要應針對職業崗位群,而不宜從專業的角度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科研性。在教學安排上,要堅持以職業崗位群為目標,以職業技術能力為關鍵,體現基礎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度,注重加強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要聘請行業、企業的專家,參加定期召開的相關專業的教學改革指導委員會會議,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以職業崗位群為目標,堅持全面素質教育
對于高職畢業生而言,職業知識是基礎,職業技術能力是關鍵,而素質與人格則是根本,三者是統一的。在基本素質方面,應重點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嚴謹的科學態度、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在基本能力方面,應重點培養自學能力、動手能力、英語能力、創新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要接受終身教育,對自學能力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高職畢業生只有具備良好的自學能力,能學習、會學習,并能夠熟練應用媒體技術,才能自如地、及時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為自己職業能力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增加自學內容,例如,讓學生自學課程中的部分章節,然后,通過寫作課外論文或實踐測試等互動方式組織教學。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基本技能的培訓,培養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的習慣。例如,應要求軟件技術專業的學生具有較熟練的中、英文打字技能。為了適應軟件技術專業本身的需要和外向型經濟的客觀需要,應增加英語課時,強化英語聽力和口語的訓練,切實增強其作為交流工具的實用性。高職院校還應通過產學研結合,依據職業崗位的工作過程,著力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與開拓能力的培養。
以職業崗位群為目標,把職業
技術能力的培養放在核心地位
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強調:要“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文化基礎教育、職業技能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專業技能、鉆研精神、務實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我們應明確地認識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是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須始終把職業技術能力的培養放在核心地位。溫家寶總理曾針對職業教育指出:“教、學、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學才是真學,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職業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學、做事和技能結合在一起。”這就要求我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創造一種學與教、學生與教師互動的情境,在教師的設計帶領下,引導組織學生手、腦并用,教、學、做結合,身體力行獲取知識和技能。針對職業技術能力的培養目標,我們必須在各個教學環節上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在課堂教學上,要理論聯系實際,充分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例如,可采用探究性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與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講清思路與方法,著力培養學生的知識理解力和實際工作能力。對于原理類課程,可以講授為主;對于各種高級語言和軟件應用等課程,可將講授與上機結合起來;編程技巧類課程,可以采取基于工作過程實踐開發的形式;系統開發等課程,宜采用模擬、案例、開發等諸多方式進行。
在實踐教學方面,可按專業基本技能、專業單項技能、專業綜合能力三個培養層次,實行分層培養,逐步提高。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并引導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處理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在考評環節上,應著重考評學生的技術和技能水平以及實踐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崗位技能、適應能力、創新能力與創業能力。為了達到以上目的,在考評內容、試題設計與考評方法上應積極進行改革。例如,對于基礎課在平時可增加課外論文寫作和課堂討論。對于有一定應用性、實踐性的課程,可以采用課外論文、筆試、上機、技能面試等綜合考試形式。
以職業崗位群為目標,
推進“雙證”課程體系改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規定“實施職業教育應當根據實際需要,同國家制定的職業分類和職業等級相適應,實行學歷證書或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高職教育的特點決定了高職的課程設置不能單純從學科出發,而應從職業崗位群的需要出發,并逐步形成“雙證”互通的課程模式。對于軟件技術專業而言,可在專業層面、職業技術模塊層面與單門課程層面上,分別選取若干個技術等級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要求學生必須取得相應證書才可畢業。在教學上,要以職業資格證書為重要教學目標,將職業資格要求納入教學計劃,參照職業資格標準設置課程,使教學內容與當前軟件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現狀相適應。實踐證明,“一教雙證”課程體系改革對于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促進畢業生的就業與創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以職業崗位群為目標,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軟件技術專業應積極爭取教育培訓企業、軟件園、IT企業的支持,以共建、共享、共發展的思路構建校內外實習基地和技術開發研究室,以職業崗位群為目標,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創造條件與專業對口的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實行定向培養。由于學生在學校學的是專業技能,而到企業學習的是崗位要求,因此,有必要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一定時間的頂崗實習。對于學生來講,通過頂崗實習可以把學業與就業、創業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學生獲得就業能力與創業本領;對于企業來講,通過頂崗實習,可以使實習學生畢業后能更好地適合企業的需要,從而極大地節省企業的人力資源開發成本,這無疑是一項雙贏的舉措。
以職業崗位群為目標,
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是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的基石。有效地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對于高職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軟件技術專業的教師,特別是其中的青年教師大多是普通高校畢業生,對高職教育的特點和要求缺乏了解,對職業崗位缺少體驗,往往按照普通高校學科體系去組織教學,因此職業教育能力亟待提高。高職院校應不失時機地對教師進行職業教育的教學理論的系統培訓,使其深刻認識高職教育的性質和特征,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學觀。一方面,開展職業教育教學能力的培訓和測評,提倡教師帶著項目學習,將培訓與課程改革、校企合作、資格認證結合起來,使每位教師都能按照現代職業教育觀,對課程進行整體設計和單元設計,逐步建設起一支既有理論基礎知識,又有豐富實踐工作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另一方面,應從企業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學生的實踐指導教師,由于他們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教學會更加貼近職業崗位群的教學目標,培養的人才會更適應職業崗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李斌,陳夢陽.溫家寶在大連考察時指出一定要把職業教育辦好[N].中國教育報,2007-09-09.
[2]楊近.高職教育軟件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6,(6).
[3]向麗,劉曉歡.高職院校課程模式的現狀研究——以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為個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4).
作者簡介:
徐麗(1978—),女,天津市人,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軟件。
(本文責任編輯:尚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