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職業技術學校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必須調整教學計劃,突出實踐教學;改善校內實訓實習條件,加強實訓實習工作;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優化工學結合環境。
關鍵詞: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技能;基地
基本回顧
近年來,我校在辦學實踐中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不斷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緊密合作,重視學生的生產實習與社會實踐,逐步推動和落實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形式,促進了學生就業與學校發展。
對原有實習制度的認識長期以來,我校學生的實習,主要采取“2.5+0.5”的形式,即學生用兩年半時間在校學習必修的文化知識、專業理論、基本專業技能等課程,用半年時間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崗位實習或工種見習。學生在校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與企事業單位實習崗位的要求存在很多脫節之處,學生在實習崗位親自動手和實際操作的機會較少。原有的實習制度沒有把提高學生專業技能與就業競爭力作為首要任務來考慮,僅僅是把生產實習作為教學的一個實踐環節;學校與企事業單位之間只是表層上的聯系,不存在深層次的合作。
實施“二一分段”課程改革從1997年秋季開始,在省定教學計劃的指導下,我校積極制定本校實施性教學計劃,實行了“二年打基礎,一年定方向”的課程設置改革。即前兩年為“基礎學習階段”,學生學習必修的文化課、專業課,專業技能達到初級工水平;后一年為“模塊學習階段”,學生根據自己的學業情況,選擇相應的模塊進行以實踐為主的學習,專業技能要求達到中級工水平。學生在校學習與在企事業單位實習的時間調整為“2.0+1.0”。通過“二一分段”,進一步落實了工學結合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條件,選擇不同的發展方向,以使實施性教學計劃趨于合理和完善,符合教育教學的培養目標。
在學分制條件下,試行彈性學制2003年9月,我校參與了省重點課題《中等職業學校實施彈性學制的實踐研究》,并選擇機電專業兩個班級作為試行彈性學制的實驗班,探索學分制、彈性學制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以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形式的要求。同時,將學生在校學習與在企事業單位實習的時間,確定為“1.5+X”(X>1.0),即學生用一年半的時間在校學習必修的文化知識、專業理論、基本專業技能等課程,以校方為主進行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其余的時間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崗位或工種實習,以企業為主進行現場操作與頂崗實習,旨在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實際崗位或工種的熟練技術和技能。
主要做法
(一)調整教學計劃,突出實踐教學
傳統的專業教學偏重理論知識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對實踐重視不夠,技能訓練時間很少,且安排不合理,與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不相適應。近年來,我校在進行了大量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圍繞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與技能水平,對各專業的教學計劃進行了調整。
1.根據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狀況與基本要求,分析和確定本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與基本技能,結合企業的需求和行業的發展變化,由學校與相關企業共同制定、共同實施教學計劃。
2.在課程的難度與廣度上,按照“必需、夠用、適度”的原則,圍繞職業技能鑒定考核大綱,結合學生實際和職業能力要求,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設置專業課程模塊,開發校本課程。
3.加大技能訓練量,專業課與技能訓練采用“大作業”和“項目教學”的形式。為了突出技能訓練,采用較為靈活的教學方法,在實訓(驗)室或生產現場邊講,邊練,結合實際案例分析,輔以情境教學。在考核方法上,采取以考證代考、實際操作考試等強化技能訓練的考試形式。
(二)改善校內實訓實習條件,加強實訓實習工作
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突出技能訓練是職業技術學校教學工作的核心內容,良好的實訓實習條件是實行工學結合、提高學生職業技能的重要保證。
1.加強校內實習實訓設備建設。近年來,我校結合省市示范專業建設工作,加大資金投入,對實習設備進行補充和更新,組織專業教師與相關專業學生對現有的C6136車床進行技術改造。目前,校內實訓車間已具備較大的實訓實習容量與加工生產能力。
2.培養“雙師型”教師。自2000年以來,學校為推進產學研結合與學生技能教學工作,選送專業課教師去新加坡參加“世行貸款”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習,同時,分批次組織專業教師到高等院校、廠礦企業進行專業理論培訓與專業技能實踐。一方面,更新教師的專業理論知識,提高專業技能水平與實踐動手能力;另一方面,使教師了解廠礦企業生產、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的現狀,帶動學生的專業技能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3.挖掘潛力,提高實訓實習設備利用率。一方面,調整實訓實習教學的組織形式,對校內實訓實習教學的班次進行調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星期天與寒暑假時間,安排學生實訓實習,避免假期實訓實習設備閑置,最大限度地發揮設備的效能,增加學生技能訓練的有效作業時間。
(三)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優化工學結合環境
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應重點選擇一批用工需求大、生產管理規范、技術先進的企業,借助其生產設備與技術的優勢,創設工學結合環境,滿足學生實習的需要。
1.一年級學生進校后,進行必要的認知見習。包括職業觀教育、產業現場教育、企業文化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使其及早地接觸相關專業設備,接近企業生產環境,接受職業熏陶,為將來學好專業課程打下良好基礎。
2.實習階段與企業簽訂協議,明確規定校企雙方的責任。為使學生到企業實習更加順利,我校與有關企事業簽訂了協議書,作為校外實習基地的企業,承擔學生入廠后的一切生產、教育、培訓活動,挑選思想、業務、技能素質好的工人師傅擔任學生的指導教師,與我校帶隊教師共同完成對學生的培訓。
3.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教學管理工作。根據專業的不同,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結合企業生產進行技能強化訓練。在彈性學制條件下,學校制定符合實驗專業與學生實際情況的學分制,具體落實選課制、導師制、課程考核與學籍管理等制度。同時,對學生的德育評價體系作出相應的改革,初步建立了以學校為主導,社會、企業相互聯系的德育管理與德育“學分”考核體系,并在實習結束時,對學生進行全面考核,從而保證了學生專業技能的迅速提高。
體會與思考
實行工學結合,可體現實習基地的教育功能學生在校內通過專業理論課學習與基本技能訓練,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基本功,然后到實習基地直接參加企業生產與經營,不僅可以迅速提高崗位操作技能及適應企業生產經營的綜合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強學生的質量意識、時間觀念與效益觀念。同時,由企業支付相應報酬,可以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使更多的貧困家庭子女接受職業教育。
實行工學結合,對學校的專業建設與課程改革具有導向、拓展功能通過直接接觸企業生產實際,學校可明確了解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狀況與各職業崗位對技術技能的要求,從而指導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使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和適用性。安排三年級的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實習訓練,可節省學校的部分辦學資源,相應地擴大招生規模,有利于學校拓展內部辦學空間,提高辦學能力。教師通過帶學生到企業現場實習,不僅可以對生產一線的經營管理、勞動組織、技術工藝加深了解,而且可以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發現并彌補不足,提高實踐能力,從而有利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實行工學結合,具有促進就業的功能學校選擇的合作企業,既是學生的實習基地,又是畢業生的就業去向。近年來,我校建立了許多穩定的校外實習(就業)基地,為學生拓展了多種就業渠道,使我校畢業生當年就業率達到98%,對口就業率達90%以上。同時,也為企業提供了現實勞動力,充實了企業的生產能力,緩解了企業技術工人緊缺的狀況。
要特別關注工學結合過程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文化基礎較差,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學校將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為一項基礎工程來進行,在管理上我們要有超前的德育工作思路,要有具體的、可操作的應對策略。
要研究工學結合過程中技能教學水平與質量的問題職業技術學校的特殊性決定了技能培養在教學中的中心地位,工學結合對現有的技能教學形式產生了重要影響,原來集中的班級制教學時段被縮減,技能教學也會相應地調整。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證學生技能訓練的水平與質量,是特別需要加強研究的重要課題。
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支持學校與企業之間長期穩定的合作推進職業教育由傳統的以學校和課程為中心向工學結合的轉變,必須找準學校與企業的利益共同點,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續發展機制。政府應允許企業將支付學生實習報酬及相應的實習投入計入生產成本,予以稅前扣除,以此鼓勵企業為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場地和設施。從工學結合學生的學業情況來看,個別學生能夠提前達到畢業的標準,但由于教育行政部門的原因,尚未制定學生提前畢業的政策,學校向學生介紹學分制中“可提前畢業”的規定時,往往底氣不足。因此,教育行政部門應及早研究并制定相關政策。
參考文獻:
[1]馬志杰.工學結合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的實踐與建議[J].機械職業教育.2007,(2).
[2]徐世軍.“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組織與運行機制的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8,(4).
[3]趙云霞,史洪云,魏玉潔.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7,(1).
[4]王釗,劉力,趙雨泉.建立工學結合的運行機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 2008,(1).
作者簡介:
楊新(1956—),男,江蘇鹽城人,鎮江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校長,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職業學校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