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這就為高職教育工作者敲響了警鐘,高職教師必須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認清形勢,不斷改革創新,大膽探索,努力培養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使學生能夠順利畢業,滿意就業,真正體現現代高職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理念。
關鍵詞:高職;就業壓力;日語教學;改革
據國家發布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稱,未來數年我國青年新增勞動力人口每年仍將保持在1500~2200萬人之間的高位,供大于求直接導致就業壓力加大。近年來,由于我國高等教育逐步大眾化,需要就業的大學畢業生逐年增加,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逐年降低。中國社會調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項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顯示:75%的大學生認為壓力主要來源于社會就業;50%的大學生對于自己畢業后的發展方向迷茫,沒有目標。同時,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對高職教育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要求高職畢業生的知識結構必須貼近企業崗位,同時具備動態適應性。筆者擬結合江蘇南通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及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的實際情況,談談日語教學改革的問題。
制定科學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
高職日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現狀分析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建設是專業建設的核心與關鍵,它指導著專業教學內容的規劃、課程設置、教學計劃的制定及專業評估等方面的工作。我國的高職教育起步較晚,缺乏經驗,在許多方面借鑒了國外高職教育及我國本科教育的經驗。因此,在人才培養規格確立與課程體系構建的過程中,難免出現課程體系不符合高職自身教育規律與我國國情的現象,具有模仿國外高職教育或國內本科教育的痕跡,被戲稱為“本科壓縮餅干”。形成了先確定課程體系,再將培養的畢業生推向社會的人才培養方式。這種以學院教學為中心的做法顯然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直接導致以下問題:一是課程體系確立未經全面準確的社會需求調查;二是課程體系常常是一經確定幾年不改,缺乏靈活性;三是某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經常是在實訓室里講授,缺乏具體實踐環節。即使想到企業實習,也往往因為所開設的課程,企業用不上而遭到拒絕,學生畢業后必然會出現所用非所學等結構性問題。
結合實際教學采取有效對策我院的日語專業起步較晚,缺乏教學與實踐經驗,教學與社會崗位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的距離。例如,外語系2008屆預就業應用日語專業畢業班共有50名學生,只有4名從事與日語相關的工作,通過調查了解,發現并非市場日語人才飽和,而是畢業生的日語水平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大多數學生面對就業壓力,只能暫時放棄所學專業。這種殘酷的現實既令人惋惜,又令人痛心。因此,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必須時刻把握社會需求,深入社會,融入市場。要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變化開展教學,必須不斷改革與創新,使高職應用日語專業能較好地體現以培養大學生日語應用能力為主線的要求,這也正是教育部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重要指標。
高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學校的課堂教學,必須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向用人單位,以校企合作為契機,建立動態的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這是現代高職院校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要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走校企合作辦學之路,在實現教育與市場緊密結合的同時,為學生拓展就業渠道。校企“零距離對接”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是進行大量的企業調研,征求企業對高職應用日語專業畢業生的日語職業技能要求(如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質結構、核心能力等)。找準本專業在行業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位置,然后進行材料分析、數據處理,結合教學實際,改革與完善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同時要把企業培訓方案導入教學內容,把企業實踐技能考核納入實訓計劃,真正做到密切學校與企業的關系,密切學生與崗位的關系,最終解決社會需求量大與學生就業困難之間的矛盾,實現現代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為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做出貢獻。
改革與創新教學方法
教師的實際教學是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最直接途徑,沒有教學活動,教育就無從談起,教師的教學工作是教育體系中極其重要的環節。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最科學、最有效,是值得每一位教師思考和探索的問題。隨著社會需求的改變,人才培養目標也隨之改變,要求教學方法不斷改革與創新,根據不同的崗位與不同的專業要求,采取靈活的、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改革與創新教學方法我院在以往的日語教學以理論教學為主,忽略了對學生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知識轉化能力的培養,很多學生雖然取得了國際日語能力測試二級水平證書,但是在面試和日常交流中往往語無倫次,尤其是見到日本人時更是不知所措,導致無法找到相對滿意的工作。絕大多數學生在離開學校不到半年時間,就把大學三年所學的日語忘得所剩無幾了。面對這種情況,作為一名日語教師,筆者十分惋惜,但更多的是慚愧。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日語實際應用能力與知識轉化能力,是擺在教師面前刻不容緩的問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是每位日語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筆者在總結以往教學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結合日語的特點,同時根據我院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現代高職日語教學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1.采取“互動式”體驗教學模式。“互動式”體驗教學模式以體驗教學為指導,注重師生的互動性與交互性,不斷轉換角色,使學生在體驗中享受快樂,在快樂中努力學習,在學習中獲得知識,從而達到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用人單位“樂用”的目標。“互動式”體驗教學模式的具體授課方法是在教學中打破原有的教材結構,將教材內容進行有選擇的重新整合后,進行場景模擬互動式教學。以我院目前使用的綜合日語教材《新編日語》為例,可將課文與會話內容重新整合成為一個個真實的語言場景,以小組為單位,對每個學生進行角色分配,通過目標語輸入、情境會話、誤用語重復、場景概括、目標語輸出五個主要環節的循環往復,使學生在語言的實際應用中體驗日語學習的快樂,培養日語學習的興趣,將教學重點由教師對語言技能的傳授轉向學生語言技能的轉換與應用,學生從以往被動接受的地位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個活生生的演員,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可逐漸培養學生的日語實際應用能力和知識的轉化能力,同時,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知識學習與創新能力等各個方面都能得到較大的提高。
2.以校企合作為契機,構建“日語﹢專業”的動態教學模式。所謂“日語+專業”的動態教學模式,就是指教師在實際的日語教學中,既要注重課堂上日語基礎知識的教授,又要讓學生走進企業,針對不同企業、不同專業的特點與要求,進行專業知識、行業術語等的學習與強化,使學生盡快熟悉專業環境,適應企業崗位要求。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依靠企業(穩定的實訓基地)的大力支持與合作。日語基礎知識的學習通過課堂教學完成,教師要教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正確認識基礎知識的重要性,打下堅實牢固的基礎,培養日語學習的興趣,為進一步學習做好必要的準備。但是課堂教學涉及行業、企業專業知識較少,有些專業知識日語教師也不太了解,即使了解也很膚淺,學生更是一知半解,等到要真正使用的時候,難免會出現張冠李戴的情形。而學生一旦走進企業的生產車間,很快就會弄懂在課堂上難以理解的內容,只有切身體驗具體、真實的場景,才能得到感性與理性的全面認識。因此,必須讓學生走進企業,接觸具體崗位,了解與就業崗位需求相關的專業技能,通過實訓加以掌握。與崗位相關的專業技能會因企業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具有多樣性和動態性的特征,這就要求我們及時深入社會,與企業保持密切聯系,把握企業信息與人才市場信息的不斷變化,實現教學內容與過程的動態適應。
要不斷提高師資水平教師是落實人才培養目標、貫徹課程體系、更新課程內容、執行教學計劃、保證教學質量的主體。新的教育形勢和新的培養目標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高職畢業生的新需求,對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我院日語專業教師的結構不夠合理,主要以年輕教師為主,最高學歷為研究生,沒有具備副高職稱的教師,同時也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導致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與專業建設不夠科學完善,教師的教學經驗與科研能力比較欠缺。因此,教師必須不斷提高專業水平與業務水平,盡快取得更高的學位,拓寬科研領域,爭取成為具有較高教學水平與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日語教師。筆者認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具備(如下圖)所描述的專業結構與能力素質。

教師的專業結構與能力素質示意圖
要實施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高職教育模式高職教育要突出地方特色與行業背景,企業的發展需要依靠學校輸送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學校教育與地區經濟發展密不可分,二者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南通市地處“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是蘇中、蘇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南通市近年逐漸發展成為著名的港口、工業、貿易及海濱旅游城市,地理位置瀕江臨海,具有雄厚的經濟、社會文化基礎,具有獨特的地理、交通、人才與產業等優勢。由于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與日本的雙邊經貿往來十分頻繁,日本到南通投資的企業眾多,實際到位資金逐年增長,一批世界知名的日本企業,如東麗、帝人、富士通、王子造紙、中遠川崎等都在南通投資設廠。因此,大量需求既精通日語、熟悉對日商務慣例,又具備較強對日商務操作能力的技術應用型人才。我院應用日語專業的教學必須充分認清上述大背景,加強校企合作,根據南通市經濟發展的特點與我院的實際情況,爭取用3~5年時間構建起以知識應用能力與基本素質為主線的人才培養模式,建成特色鮮明的高職教育專業。以與行業、企業乃至人才市場及勞動力市場的密切聯系為中心,以信息化帶動專業建設現代化,以國際化促進專業建設標準化,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實現高職應用日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主動適應行業、產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提高學生的就業率,為南通市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
高職日語教學是一項長期艱苦的工作,要實現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解決學生就業難的現實問題,需要進行不懈的探索與創新。要認清高職教育的特點與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樹立危機意識,轉變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以校企合作為契機,對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進行改革創新,同時,要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以適應現代高職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對高職日語專業的教學和高級日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充滿熱心、信心、決心、恒心及責任心,為我院的發展、為南通地區的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王宏,等.直面就業:大學生職業發展指導[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2]王毅,盧崇高,季躍東.高等職業教育理論探索與實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3]俞仲文,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實踐教學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4]王秀文.日語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7,(1).
作者簡介:
黃濤(1980—),遼寧開原人,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助教,研究方向為日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