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事變后,中國開始全面抗日。1937年10月14日,國民黨五十三軍一三○師六九一團團長呂正操率部在河北省晉縣小樵鎮宣布起義,從此脫離國民黨五十三軍,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改稱“人民自衛軍”,冀中平原上,樹起了第一面共產黨抗日武裝力量的大旗。后人民自衛軍北上高陽與冀中地方黨會合,在地方黨組織的協助下,創建了冀中抗日根據地。
冀中抗日根據地位于河北省中部,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人口綢密,物產豐富,四周有平漢、平津、津浦、德石四條鐵路,嚴重威脅著敵人在華北的戰略要點北平、天津、石家莊、保定等地,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并成為敵人的心腹大患。
1942年5月1日,日本華北敵酋岡村寧次親率5萬日軍并配大量偽軍,開始對我冀中抗日根據地進行一次規??涨?、極為殘酷的大掃蕩,妄圖以突然襲擊的包圍作戰,圍殲冀中區領導機關、主力部隊,摧毀冀中抗日根據地。此次大掃蕩歷時兩個月,史稱“五一大掃蕩”,反掃蕩斗爭則稱為“五一反掃蕩”。
有關反映冀中抗日根據地“五一大掃蕩”與“五一反掃蕩\"的檔案很多,但河北省國家檔案館保存的《“五一”變質后的冀中是怎么堅持下來的》檔案獨具特色,很值得人們一讀和研究。
此文寫于1945年3月,距“五一反掃蕩”將近三年,是對“五一反掃蕩”成敗得失的一個總結。作者張達,1905年生,河北定州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黨校教務主任、中共冀中七地委書記、冀東區委宣傳部部長。建國后,歷任中共唐山市委宣傳部部長、河北省第5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在1941年10月至1942年6月,張達任中共冀中區第七地委代理書記。冀中七分區該文就是張達以冀中七分區反掃蕩的經驗為基礎而撰寫的。這里所說的變質是指冀中由大塊的抗日根據地變為被敵細碎分割的游擊根據地。該檔案目前有三個版本,第一是原稿,寫于1945年3月,計165頁,約5萬余字,字跡比較潦草,且文字經過多次修改,另外由于紙張輕度破損,并予以托裱。第二是河北省委秘書處機要股出于檔案保護之目的,于1950年照原文手抄一份,該抄件長寬分別為20厘米、15.5厘米,計98頁,文字比較工整。第三是河北省委辦公廳檔案科于1958年5月搞的翻印件。計79頁,鉛印,字跡清楚,但由于校對方面的原因,文字錯誤較多。
全文分兩大部分,每部分又分若干專題。第一部分,武裝政策問題:一、五一變質前的大體情形;二、五一大掃蕩與反掃蕩;三、五一變質后的形勢;四、廣泛的群眾游擊戰爭的開展:(甲)青紗帳后武裝斗爭面臨的幾個困難及解決辦法;(乙)幾個具體戰術的產生與戰術問題;(丙)領導一元化斗爭一元化;(丁)武裝斗爭與群眾的斗爭相結合使對敵斗爭成為群眾戰;(戊)向廣泛性發展;(己)武裝斗爭與偽軍工作;(庚)地道斗爭在冀中平原游擊戰爭中的地位;(辛)敵之碉堡政策的失敗與我反碉堡政策的成功。第二部分,對敵斗爭的兩面政策問題:一、兩面政策之發生發展過程;二、兩面政策提出和取消時機和條件;三、關于掌握應敵與敵人的反兩面政策;四、兩面政策與各種斗爭的配合;五、小結。下面對該檔案第一部分進行摘要公布,以饗讀者。
一、武裝政策問題
(一)五一變質前的大體情形
為了說明冀中五一變質后武裝斗爭的經驗,需要將五一變質前游擊戰爭的發展過程,作一簡要的敘述。
五一變質前游擊戰爭的開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是冀中抗日根據地的創立時期(1937年至武漢失守);第二是反掃蕩反分割時期(武漢失守至1941年3月);第三是反蠶食斗爭時期(1941年3月至1942年五一)。
(甲)冀中根據地創立時期。七七事變后,地方黨協同六九一團發動武裝人民組織了將近十萬的游擊隊,在冀中平原上開展了廣泛的群眾性的游擊戰爭。我認為在抗戰后在根據地初期建立的時期應有兩條:一條是“一切為了武裝”,二條是“一切為了廣泛”,這兩條原則是不可違犯的。
反掃蕩反分割時期(武漢失守至1941年3月)。武漢失守后敵人回師掃蕩敵后,冀中局面開始殘酷起來,敵人在這一時期,企圖以分割與掃蕩的方針,迅速確守冀中,因此當時我們的方針也是反掃蕩與反分割。我們在這一時期提出了點線斗爭為敵我斗爭的“焦點”。第一強調了交通戰,一方面動員了一切力量破壞敵人公路(鐵路),并阻止敵人修筑新的公路,另一方面挖掘道溝(車道溝),改造冀中地形,以阻止敵人機械化部隊的運動。第二從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孤立敵人,使其據點和碉堡變成死釘子,逼使小股敵人不敢大膽行動。
(乙)反蠶食斗爭時期(1941年3月至1942年五一)。
敵人從兩年來掃蕩的經驗中,認識到以分割與掃蕩的方針確保冀中是不可能的。至1941年3月五次強化治安運動后,便從分割掃蕩迅速確保冀中的方針,代以長期蠶食的政策。首先從邊沿向根據地逐漸蠶食穩扎前進,其方式及步驟如下:
第一逐點逐村蠶食,即向根據地逐漸伸入據點或碉堡,并從據點或碉堡周圍,逐村突擊,直至將附近村莊變為愛護村然后再次穩扎前進;第二建立據點群,實行大塊蠶食;第三先以點線,分割我某一地區,然后再進行逐漸蠶食。
自敵人采用此種方針后,我根據地即逐漸縮小,至42年五一前,冀中抗日根據地所剩的已不及三分之一了(三分之二以上為敵占區和游擊區),形勢岌岌可危。但我們在思想上方針上和行動上是有嚴重錯誤的。
第一在思想上認為冀中的基本群眾已經發動起來,根深蒂固,不可摧毀,抱有極大的樂觀主義,思想上毫無變質的準備。
第二對當時形勢的估計上認為“今年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年,也是決定冀中命運的一年”。
第三在反蠶食斗爭的方針上:敵人采用了蠶食方針后,我們是麻痹的,仍然是集中力量準備反掃蕩,但當查覺敵人的蠶食企圖時,根據地已被蠶食大塊了。
第四在實際行動上:不敢大膽深入敵后,處于內線作戰,將反蠶食斗爭的最大部分力量(包括地方工作)放在正面,形成正面的防御,同時當敵人蠶食一塊,在那地方的游擊隊地方干部即行退出,形成敵人步步穩扎前進我則節節倉皇后退的現象,等到根據地縮小到一定程度時,五一大掃蕩到來,冀中抗日根據地終于變質。
第五在戰略與戰術思想上:當時對毛主席“主要的武裝斗爭形式與其他各種斗爭形式相結合”之游擊戰爭的定義,在思想上是教條的了解,因此形成了軍事孤立主義或單純軍事觀點,在實際上把游擊戰爭了解為游擊戰術(如打一打伏擊襲擊箝制伏敵就是游擊戰爭)。
第六在領導與指揮關系上:在領導與指揮上是二元化不是一元化,軍隊領導部隊工作,區黨委領導地方工作并指揮游擊隊,兩個山頭各行其是,聯系很差,領導既為二元化,就妨礙了武裝斗爭與地方的各種斗爭之結合,于是在斗爭上也形成斗爭二元化,甚至有時造成多元化,這種違犯游擊戰爭的“領導與指揮二元化”“斗爭二元化或多元化”現象在當時是很嚴重的。
(二)五一大掃蕩與反掃蕩
五一大掃蕩是五一前反蠶食斗爭失敗的繼續,五一反掃蕩的錯誤也是五一前反蠶食斗爭的繼續。
從戰略意義來說冀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威脅著平津、平漢、津浦、德石四大交通干線,復加以冀中是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八百萬人口),且為產棉區,引起敵人的極大注意。以上是客觀的原因,再由于主觀上的原因(如對形勢估計的錯誤及反蠶食斗爭的失敗),經1942年五月一日,敵人以五萬日軍(崗村親自坐飛機指揮)五十天的大掃蕩冀中變質了。
五一大掃蕩與以往的大掃蕩是顯然不同的。敵自稱五一大掃蕩為“建設作戰”(亦稱“棉花戰”),一面進行所謂鐵壁合圍拉網掃蕩,一面則在掃蕩中廣泛建立碉堡公路封鎖溝,俟掃蕩結束后,冀中變成碉堡如林,公路封鎖溝交錯如網,由大塊的抗日根據地變為被敵細碎分割的游擊區了。(敵人此種辦法是五一前反蠶食斗爭經驗的發展)
“五一掃蕩”后,日寇在冀中增設據點、碉堡1700多個,修建公路1.5萬余里,挖封鎖溝8300多里,筑封鎖墻1000余里。以點、碉、路、溝、墻五位一體,把冀中抗日根據地分割成2670多個小塊。
我們五一反掃蕩在戰役指導原則上是有錯誤的。上自高級領導機關,對掃蕩形勢的估計,認為此次掃蕩也無非與以往掃蕩一樣,只不過是“雨過天晴”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如區黨委在掃蕩中期曾有“雨過天晴,青紗帳翻身抬頭恢復局面”之電報指示,因此所有干部在思想上毫無變質的準備,只是一面反掃蕩,一面等待掃蕩結束后,整理組織恢復工作。但主觀愿望只是主觀愿望,結果是冀中變了質。
由于對掃蕩形勢估計錯誤了,因此在反掃蕩的戰役指導上,也發生原則的錯誤,主力軍沒有先行外轉(轉出冀中地區),也沒有高度分散,更未能深入敵后(因在五一前反蠶食斗爭中單純防御現象未能在敵后打下基礎,部隊也甚缺乏敵后活動的經驗),主力軍地區隊游擊隊,都集中在狹小的基本區(不及全冀中的三分之一),敵人以四五萬軍亦布置在基本區進行拉網掃蕩鐵壁合圍,于是形成到處都是集中的敵人,到處亦是集中的我們,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我之武裝隨時隨地都有被敵人殲滅的可能,以致遭受了空前未有的損失(如八分區司令部之被圍殲,司令員政委犧牲,騎兵團、二十三、三十團、五十八團均受嚴重損失,如將游擊隊地區隊計算在內,傷亡潰散少至萬人以上,抗日資財,人民物資的損失更為重大)。
冀中八軍分區司令員常德善、政委王遠音6月8日率三十團一部、二十三大部及分區直屬機關一部,準備轉移,在河肅(河間至肅寧)公路西南地區的薛村被日寇包圍,常德善、王遠音二同志在戰斗中壯烈犧牲,部隊受嚴重損失。
(三)五一變質后的冀中形勢
冀中經過五一大掃蕩后,即從大塊的抗日根據地,變質為細碎分割的游擊根據地了。大掃蕩結束后,敵人的所謂“建設作戰”已達目的,碉點公路溝濠如林如網,曾有一時碉點達兩千個上下,公路溝濠非只三兩萬里所可比擬,一般三、四個村即有一碉點,碉點最密的地方,甚至村村皆有,每個碉點之間盡以公路電話線(部分公路有電話線)連結著,并在公路旁挖成深兩三丈之封鎖溝,(除此以外,敵人將我之道溝完全填平,以造成完全有利于敵人之地形)以圖用此細碎分割之碉堡政策永遠確保冀中。
大掃蕩結束后,敵人即由以軍事為主的掃蕩進入以政治為主的清剿了,駐扎碉點內敵偽特務漢奸三五成群到各村(甚至每天村村可到)進行連續的輪番清剿,捉捕干部搶掠奸淫屠殺,其目的在于鎮壓群眾的情緒,掠奪抗日資財,徹底摧毀我之下層組織根絕我軍之活動。
敵偽兵力由五一以前分散或集中配備,變為高度分散的布署,將敵偽分散駐扎于無數的碉點中,其清剿方式有以下幾種:
第一、普遍的小股清剿,到村毒打群眾強迫交出抗日資財和武器(主力軍丟失的及民兵的武器),強迫報告村干部姓名及各抗日組織名單并命令維持會逮捕干部交給敵人,號召干部自首,強迫男女群眾去給敵人修建崗樓筑公路挖封鎖溝,實行清街清野,一經搜出(不去當夫者)即毒打,或槍殺。
第二、聯合“討伐”,不同建制的敵偽,對某一地區,進行有計劃的聯合出擊,目的在消滅我武裝。
第三、有重點的清剿,對我工作基礎堅強或工作暴露突擊的地方,集中兵力(配合憲兵隊特務隊偽警察)舉行定期的(數日、半月或一月以上)重點清剿。
第四、重點搜角,抽查清剿:先由特務調查準確,夜間堵門抓捕干部,或突然包圍村落某一角或僅包圍數家(我部隊好住村角,干部好住工作基礎堅強的街道或抗日積極的人家)詳加搜索,使干部及三五成群之游擊隊不及躲藏(鉆洞)乘機逮捕或擊斃。
第五、駐扎清剿,敵偽出動后,駐在某一村或數村連日連夜(一駐數日)進行清剿。
第六、竭澤而魚的辦法,對我基礎強又突出的某些小塊地區,突然以數千敵偽鐵壁包圍,在該地區之周圍,密布敵偽,數十步點一火把火光燭之,四面吶喊,將我抗日干部或武裝封鎖在內,每日到各村清剿,強行召集群眾開會,進行毒打要干部出洞,并大肆破壞地洞,挖掘干部(干部藏在洞內),如此一連數日或十余日連續清剿(如對定縣一區三十余村莊,敵曾使用此辦法)。
第七、組織夜游隊,夜間出動,捕捉干部。
第八、遠道奔襲(敵人此種戰術主要用于1943年下半年及1944年,那時局面已漸打開,逼使敵人撤退了一部分碉點)。
敵人的清剿方式,大致有以上幾種辦法,除此之外,敵人大量索要和抓捕青壯年,擴大偽軍,組織特務隊、工作隊、叛徒隊、剔決隊、憲兵隊等特務武裝做為摧毀我下層組織之先鋒隊,同時在各村廣泛建立密偵坐探,作為敵之耳目,使公開與秘密相結合,以達其摧毀我下層組織之目的。
(四)廣泛群眾性游擊戰爭的開展
自從收到彭德懷同志關于平原游擊戰爭的指示后,糾正了五一變質后青紗帳期間的錯誤,至青紗帳倒后,冀中游擊戰爭才得到了正確的廣泛的開展,這是決定冀中命運的大問題。
由于冀中是平原,五一變質后,又是被敵細碎分割的地區,因之冀中的游擊戰爭是在敵人的點碉林立,溝路交錯狹小的縫隙中開展起來的,因而也產生了它的不同的特點和經驗。
(甲)青紗帳后武裝斗爭面臨的幾個困難及解決辦法
第一、部隊駐防與活動問題
青紗帳倒后,部隊隱蔽的屏障失掉了,到處都是面臨著敵之碉點和公路,加以敵人清剿頻繁,甚至日夜出動,部隊隨時隨地皆有被敵發現,遭敵合擊追擊截擊或殲滅,雖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有力擁護和掩護,但在此處處皆是敵人的環境下,部隊活動感到極大的困難。為此問題,干部和戰士在青紗帳倒時,曾一度發生極大的恐慌和苦悶。在此種殘酷環境下迫使我們發現了秘密駐防,隱蔽活動的辦法。自從采用了這種辦法后,在廣大群眾熱烈擁護和掩護下,部隊雖每日在敵人的視域中和肘腋下,穿來穿去,也難以被敵人發現。
第二、打與走的矛盾。
第三、打仗與群眾利益的矛盾。
(乙)幾個具體戰術的產生與戰術問題
在此斗爭尖銳復雜的局面中,有群眾的掩護,隱藏駐防及兩面政策與武裝斗爭相結合的條件下,產生了以下幾個具體戰術:
第一、村落隱伏戰。青紗帳倒后,敵偽每日小股出動清剿,我隱蔽駐軍,便于設伏,乘敵偽疏忽大意毫無準備到村清剿之時,我乘敵不意突然伏擊殲滅之。
第二、村落連環戰。我秘密駐防設防數村,形成倚角陣地,備敵來攻或暴露一點誘敵來攻(如利用聯絡員以多報少誘敵出動),我即以設伏部隊以壓倒優勢攻擊或殲滅之,但應快打快走分散撤退。
第三、堵門戰術。抓住敵偽夜間出動之規律,設伏于據點門外路旁,乘敵不備伏擊之。
第四、反合擊戰術。部隊駐防于其不同建制的邊界,或靠近其據點駐防,在敵人合擊時,出其不意打其一路迅速跳出合圍圈。
第五、混襲戰術。由于敵政權普遍建立,村村資敵,造成我化裝混襲之條件,例如偽裝給敵人送情報送禮物,或利用其他合法勾當,混入據點或碉堡內,一舉而攻克之。
第六、羊拉屎戰術。在被動作戰的情況下,在敵人追擊中,我依靠群眾掩護的條件,隨打隨走隨藏,仗打完了,我們也藏完了。
第七、強襲戰術。有些碉堡異常瘋狂,對人民對工作為害甚大的時候,必要時可采用強襲辦法,以機關槍封鎖碉堡之槍眼(需要相當兵力),在火力掩護下接近碉堡,以烈火燃燒碉堡之木門,木門燒著,整個碉堡被焚毀點了天燈,偽軍最害怕此種辦法,我之損失亦不大。
(丙)領導一元化斗爭一元化
第一、領導關系與指揮關系
根據冀中變質后“地區被細碎分割造成極端不平衡,情況變化迅速突然,斗爭尖銳異常”之特點,在領導關系與指揮關系上也產生了與一般地區不同的特點。部隊及地方干部經常是秘密活動高度分散的(部隊分散到連排班甚至小組,地方干部分散到單人活動),再加以交通困難,難以聯系,咫尺千里不易相見。同時由于地區與斗爭的復雜性,情況變化的突然性,這些客觀的具體情況就要求我們在領導與指揮關系上確定了以下的原則:第一,必須使各級(分區、縣、區甚至村)與分散活動的小部隊成為一個獨立的作戰單位,培養其獨立工作與作戰的能力,并使各級黨委成為當地的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在該地區活動的一切部隊絕對置于當地黨委的領導與指揮之下,以便黨政軍民齊一步調統一行動集中力量進行對敵斗爭。第二、上級在指揮與領導上必須給予下級以高度的靈活性,使其能夠見景生情,臨機立斷去處理問題,獨立作戰。(當時部隊甚至一個連排班,甚至村級干部都形成獨立的作戰單位),任何機械的批示的指揮都是有害的,但在長期分散中為了避免“遍地皆諸侯”鬧獨立性的現象,應使下級養成堅決執行命令與指示的習慣,就是說一方面既要上級給予下級執行命令和批示高度的靈活性,另一方面,又要使下級養成服從命令和指示高度的頑強性,不然就要鬧毛病。
第二,怎樣實現斗爭一元化
(1)冀中五一前也曾經喊了不少的“武裝斗爭與各種斗爭結合”“黨政軍民步調要齊一,行動要統一,力量要集中”等等斗爭一元化的口號,但因為組織領導是二元化的,而在政治領導上則要求斗爭一元化是很困難的,接到中央領導一元化的指示后組織領導的一元化才真正實現了斗爭的一元化或總力戰。
(2)武裝斗爭不是站在其他各種斗爭之外而是站在各種斗爭之中。
(3)武裝斗爭服從當地當時的具體政治任務。
(丁)武裝斗爭與群眾的斗爭相結合使對敵斗爭成為群眾戰
冀中是平原,既無山岳又無湖沼,唯一的依靠是廣大群眾,武裝斗爭必須緊密的與群眾相結合,使對敵斗爭成為群眾戰,才能制勝敵人。這是堅持冀中平原游擊戰爭的唯一根據。尤其是五一后,環境殘酷,斗爭復雜,若無“群眾戰”的游擊戰則斗爭的堅持更是不可能的。
第一、武裝斗爭必須有堅強的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武裝斗爭是保衛群眾利益而戰,是要通過群眾的利益與群眾的斗爭相結合共同作戰。
第二、廣泛建立培養土生土長的游擊隊和干部,這一問題是使游擊戰斗成為群眾性或群眾戰的決定因素。
第三、普遍發展民兵開展爆炸運動。
(戊)向廣泛性發展
第一、從五一后冀中的具體情況和特點出發,游擊戰爭再向廣泛性發展中,首先要遵守的幾個原則:
1、敵分散我也分散,敵集中我也分散但要作到臨時的集中。
2、要堅持“以鈍對銳以軟對硬”的原則。
3、要堅持“使敵人不疼不癢但又疼又癢”的原則。
第二、怎樣向廣泛性發展
1、把全部武裝都要變武工隊。
2、開辟敵占區轉化游擊區擴大游擊根據地。
(巳)武裝斗爭與偽軍工作
第一、偽軍工作的重要。偽軍工作在冀中游擊戰爭中占了極重要的地位。
第二、偽軍政策。
1、“單打一”政策。“單打一”是在五一后環境復雜斗爭尖銳的條件下產生的,是“打擊少數,爭取多數”的具體化。
2、“大捉放”政策。只要捉住就放,還要優待,并以偽軍政策教育。
(庚)地道斗爭在冀中游擊戰爭中的地位
由于地道的廣泛開展,地下斗爭配合了地上斗爭,非法斗爭結合了合法斗爭,有力的掩護了游擊隊,保存了干部和廣大青年群眾,推動了武裝斗爭,使地道斗爭在冀中平原游擊戰爭中,占了一個極重要的地位。
(辛)敵人碉堡政策的失敗與我反碉堡政策的成功
五一后冀中之所以變質,是敵人實施碉堡政策的結果。五一變質后,冀中游擊根據地之所以能夠堅持,是由于孤立了碉堡政策的原因,至1944年冀中抗日根據地之所以能夠恢復(恢復了1940年以前大塊根據地之狀態),也是由于破壞了碉堡政策的結果,因此敵之碉堡政策我反碉堡政策,成為敵我斗爭的焦點。碉堡政策的成功,孤立或被打破?是決定斗爭之能否堅持,勝利與失敗關鍵。
總的來說:八年來冀中的武裝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所執行的是基本上的游擊戰,但不放棄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而且在基本上正確的廣泛群眾性的游擊戰爭的基礎上,發動了群眾,發展了黨和建立了政權,創造了根據地,堅持了五一變質后殘酷的斗爭,得到了豐富的經驗,不然這一切成績是無法說明的。但無論成功的方面,錯誤的方面,都給了我們以深刻的教訓,這些教訓都是用血換來的,將來會幫助我們不犯大錯誤或少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