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水:政府切忌不可遵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消極怠惰的治理觀念和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去處理、擱置、積壓和漠視各種尖銳復雜的人民內部矛盾,而忽視了民心不可違,尤其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民意之正當性和斗爭性的極限博弈之堅韌精神。
民心向背一直被歷代史家解釋成為中國歷史王朝交替更迭、循環罔替的主要外因和動力。而世間最難揣測的就是民心。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民心有時候像一潭深淵,深不可測;有時候像一池清泉,清澈見底。而民心的載體——民意,則表現的更為形象,有時候像狂風巨浪一樣波濤洶涌,有時候又像一潭死水一樣波瀾不驚。
何謂民心?何謂民意?不同的政治版本有不同的詮釋。
西方政治理論崇尚民主選舉機制,一人一票,投票表決,得到多數投票人支持的人代表民意;而東方政治哲學比較含蓄內斂,認為代代有圣人出,陰陽八卦、紫氣東來,仰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天下乃有德者居之,圣賢為君為臣,勿需百姓群氓投票表決,浪費社會公共資源,而且還不一定能夠選舉產生出賢德的領導者,無德無能者上臺之后難以服眾或貽害天下。
這方面近期的最典型的反面教員就是臺灣的“民選總統”陳水扁先生,丑聞不斷、官司纏身,遠不如中國共產黨的“三個代表”偉大靈光——這樣的執政者本身就是奉行“為人民服務”的人民公仆,本身就是人民之中的一分子,本身就天然代表民意,這是一個不需要再進行論證的真理型命題,故不需要經過民眾選舉而產生競選式的領導人,跟走馬燈似的頻繁地更迭輪替,讓大多數與政治無關的民眾有些云蒸霧罩、無所適從、不知所云。
事實上,在一個專制政體或威權政體的有效治理之下,真正的主流民意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數,而并非一小撮經常在媒體和互聯網上發表各種政治見解和奇談怪論的“民意代表”,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只是一群喜歡坐而論道的空談家和思想家而已,也可稱之為虛擬社會的思想精英,或稱之謂理想主義者,而并非全都屬于真正解決現實問題的社會精英,更不屬于治國精英的范疇(關于這方面,高屋建瓴、懷才不遇的周舵先生也有很精辟細致的學術觀點可供研究,而基于這一點,周鴻陵、王俊秀和筆者三人提出了治理系的政治學概念)。
縱觀當今中國動態,正面臨著歷史上異常活躍的社會轉型期,希望與危機并存,繁榮與腐敗并存,精英與民粹并存,酷吏與暴民并存,科學與蒙蔽并存,理性與浮躁并存。而放眼整個社會,民心浮躁、人心不古,有時候格外地顯現出人心叵測、民意洶洶。究其內在原因皆是因為政府在治理層面上的制度性缺失導致的社會財富積累不公和相對有限的公共資源分配不均所誘發。
所以,作為國家的制度設計者和各級政府的執政者應該對此復雜局面進行深刻的剖析、反思與探究,積極尋找應對之策和破局之良機,居安思危,以防患于未然。切忌不可遵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消極怠惰的治理觀念和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去處理、擱置、積壓和漠視各種尖銳復雜的人民內部矛盾,而忽視了民心不可違,尤其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民意之正當性和斗爭性的極限博弈之堅韌精神。一旦官民矛盾對立到了沸點,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最終導致火山噴發式的社會危機的總爆發,官民階層玉石俱焚而導致社會分崩離析,把30年的改革成果喪失殆盡、化為烏有。
筆者作為人民群眾之中的普通之一分子,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執政黨的有所作為的脫胎換骨式的自我創新與有序改造,廣泛地從民間社會吸收知識精英加盟政府治理系統,以吸收和補充新鮮政治血液,從而增加政府的執政能力和合法性基礎,以適應國際新形勢的不斷發展之要求,以順應國內日益蓬勃發展的民意之呼聲,以彰顯執政黨的自信恢宏與大公無私。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希望執政者能夠以古之君子遺風奉行執政黨維新改革之明智舉措,在未來30年內循序漸進地、格外謹慎地通過正當合法的公示民主程序再次贏得全體國民的信任與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