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結果顯示,在2002年改革之初就離開朝鮮的人,對朝鮮政權和經濟的評價要相對積極。
通過對1346名“脫北者”的調查及結果統計,一份關于難民對朝鮮經濟變革看法的統計終于出爐。
從2004年8月到2005年9月,共有48名經過培訓的調查員在一年時間內足跡遍及中國東三省,包括沈陽、長春、哈爾濱、圖門、渾春、丹東、吉林、通化等。
這些被訪難民當然不能等同于統計學上的隨機樣本,對于朝鮮這個神秘的國家,不可能做到隨機調查。但是,通過讓難民回顧過去的經歷,可以或多或少地了解他們對于朝鮮經濟變革的態度和想法。
雖然在被調查者中,低收入階層以及朝鮮東北省份的人群所占比例較大,但是此次調查仍將被訪者作為整體進行分析。
絕大部分被訪者是成年人,平均年齡為38歲,女性人數超過男性。52%的被訪者有高中學歷,44%只有小學文化。超過半數的被訪難民的身份是工人,34%的人是農民,剩余的人中有學生、商人、技術人員、政府公務人員、戰士和黨政干部等。

這項調查的重要獨特性在于,被訪的難民中既包括2002年改革之前離開朝鮮的,也包括之后離開的。
被訪者需要在一系列問題上表態,主要包括:金正日政權在進步(政權);經濟在發展(經濟);政府致力于改進社會狀況(社會);教育在進步(教育);對公民的控制更加嚴格(警衛);自由購買商品(商業);朝鮮人相信韓國經濟比朝鮮差(與韓國經濟比較)。
調查結果顯示,在2002年改革之初就離開朝鮮的人,對朝鮮政權和經濟的評價要相對積極。教育滋生懷疑,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對經濟形勢和改革措施的負面看法越多。與上面兩個因素相比,性別和地域因素與被訪者的態度聯系不太密切。
但是,個人經歷可能是主導性因素。相當一部分有過饑荒經歷的被訪者不知道人道主義援助項目的存在,即使有人知道,他們也不相信自己是受益者。這部分人對朝鮮當局的評價絕對是負面的,其態度之堅決甚至超過了曾被關進集中營的被訪者,他們的態度說明,饑荒在朝鮮的政治經濟中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
作者:Yoonok Chang, Stephan Haggard, Marcus Noland 來源: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編譯:滿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