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建,作為共和國最早一支建筑施工勁旅,50多年的風雨歷程,不僅奉獻給祖國無數精美的建筑和廠房,而且鑄造出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企業精神,這是50多年鑄就的企業之魂,是全體員工寶貴的精神財富。跨入新世紀后,企業順應時代潮流,將中建的企業精神凝煉為“追求卓越、永不服輸”,這是對企業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是企業50多年來形成的企業精神的延續。所以,企業文化建設要在保持連續性的前提下強調發展,在堅持繼承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只有在繼承上有所創新,體現特色,做出成效,才能充滿生機與活力。所以,在他們傳承了軍隊守紀律、重執行、能吃苦、樂奉獻等精神的文化系統中,有從當年輾轉祖國“大三線”的歷程中,帶來的以“艱苦奮斗、英勇頑強”為特點的“鐵軍精神”、有創造了彪炳中國建筑業史冊的“兩個速度”和“兩個高度”,讓“深圳速度”從此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代名詞的以“吃苦耐勞、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為特點的“改革精神”、更有“八五”期間的地處“死亡之海”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在參與921-520航天工程中錘煉出的以“艱苦創業、科技為先、忘我奉獻、鑄造精品”為特點的大漠精神。
這一個個精神的火種傳遞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建人手中,伴隨著企業成長逐漸積淀為企業文化的深厚底蘊,折射出先進的企業精神和中建人自始至終良好的工作作風,即便在商品經濟的今天,仍然閃爍著不朽的光茫,透射出一個國有重要骨干企業所肩負的與眾不同的神圣職責。
創建歷程
中建文化建設的歷程,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1982年以前,是中建文化的培育階段。即早在1982年組建中國建筑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建公司)之前,稱作國家建工總局的這支施工隊伍,曾輾轉祖國“大三線”,憑著艱苦奮斗、英勇頑強的精神,完成了一大批重要國防軍工建設項目和大型公用設施建設?!澳险鞅睉鸬蔫F軍、重點建設的先鋒”,也在當時被叫響,并培育出各自獨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如一局的“鐵軍”精神等,即使還不是企業文化這個概念,但實際上已經發揮著企業文化的價值功能和激勵作用。所以說中建企業的創業發展史,同時還是一部企業文化的凝煉漸進史。企業文化不是憑空出現的,它和企業的成長歷史息息相關,也是一個不斷發展、演進的過程。這些伴隨著企業成長而積淀下來的歷史文化,既體現出中建人對吃苦耐勞、自強不息、頑強拼搏、勇于奉獻等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又表現出一個國有重要骨干企業所肩負的神圣職責,構成中建企業文化的深厚底蘊;既折射出先進的企業精神、良好的工作作風和精神風貌等內涵,又成為今天中建大文化體系和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1982年至1996年,是中建文化的碰撞階段。企業文化在這個時期正式作為一種管理模式被引入我國的企業中,中建總公司按照“敬業、求實、創新、爭先”的立意,開始設計企業標識及組織的一些文化建設活動,則多是體現在精神文明建設上,或者說是以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替代了企業文化工作,而對于企業文化建設還缺乏一個完整的規劃,沒有明確的文化引領。由于歷史因素、體制原因、行業特點等,加上沒有行業保護和政府保護,大家都在一個市場、一個平臺上找活干,爭飯吃,使組建后的中建企業很快適應了如何參與市場競爭,深深地打上了“聯合艦隊”的烙印,并也帶來了文化分散、多元、各自為中心,引起不斷的“碰撞”,乃至成為中建總公司當時的一大特色。不可否認,中建總公司的“群狼戰術”,“聯合艦隊”文化,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為中建總公司擴大經營規模、占領市場份額,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各單位在市場“碰撞”、文化“碰撞”的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各具特色的支撐企業市場開拓的文化理念等。

——1996年至2001年,是中建文化的融合階段。這個時期是中建總公司由“聯合艦隊”逐步向“航空母艦”過渡的階段。如何建設一個能夠體現歷史、現在和未來一脈相承的企業文化體系?加快文化的融合和統一,更好地為企業發展、管理等服務,1996年中建總公司黨組作出《關于進一步開展中建文化建設的決定》,強調“以創新作為推動企業文化工作的統帥性的指導思想”,緊密結合建筑行業和企業特點,堅持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強化管理為內容,把傳統管理、基礎管理和現代化管理結合起來,努力建立適應中國建筑業特點的新型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這標志著中建總公司正式啟動企業文化建設。
這一階段的“融合”,不僅是指中建總公司系統內部成員單位由“碰撞”到對接、兼容,也體現在文化與管理的緊密結合上。突破口選在哪里?導入CI戰略。今天看來,正是當初的這一決策,不但為中建總公司找到了一種通過設計對企業文化進行建設與傳播的載體,也為中建總公司的文化融合找到了一個載體。
——2001年至今,是中建文化的提升階段。中建總公司從2001年進一步清晰了企業定位——“在商言商”,明確以追求效益作為經營企業永恒的主旋律,努力打造企業規模和效益均衡發展的平臺及國家、企業、員工共同利益的平臺,規劃出做強做大中建總公司的“一最兩跨”戰略目標。強調要遵循商業化、集團化、科學化的發展思路,培育和提升總公司國內外經營一體化、投資設計施工運營一體化、低成本競爭和高品質管理、低成本擴張和高品位營銷的核心競爭力的發展方向。
由此展開的資產重組、機構調整、人事制度改革等等,對傳統體制下形成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形成強烈的沖擊,引發了各種外來和內在文化新的碰撞、對接和交融。中建公司在對企業現有文化狀況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決定對文化建設工作開始新的規劃和提升。2002年6月經過調整的CI視覺識別系統投入試運行,2003年初正式投入使用;明確中建總公司成員企業統一打出“中國建筑”品牌,樹立全新“中國建筑”形象;進一步將CI創優工作納入總公司“創優爭先”系統工程之中; 2004年3月對“外塑形象,內煉素質”理論進行拓展,以黨組文件的形式確定了中建文化建設在新階段“推廣形象、創造商機,誠信形象、創新進取”的工作目標,提出推廣“四個形象”的任務;同時,經重新總結提煉的七條企業理念在系統內全面推進。由此,中建文化建設工作進入到提升“航空母艦”核心戰斗力的階段。
有效舉措
中建文化建設的方向和目標確定之后,為適應當今和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全面提高中建企業的綜合素質和整體形象,增強中國建筑的核心競爭力,以創新精神不斷推出了有效的載體和措施。這些不斷創新的內涵和內容包括:
——利用以多種文化傳媒為主要載體的宣傳推進方式;利用以多種文化用品為主要載體的實物推進方式;利用以多種文化活動為主要載體的活動推進方式等。通過這些方式,推出企業理念形象,向系統內外傳播中建總公司統一的文化理念;推出企業行為形象,向系統內外展示中建總公司規范的行為方式;推出企業視覺形象,向系統內外展現中建總公司鮮明的視覺規范;推出企業品牌形象,向系統內外傳遞中建總公司互動的品牌效應,并堅持“在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中,把企業價值觀建設放在首要位置、把理念建設作為重中之重、把品牌建設作為戰略性舉措”。此外,還做出中建企業文化建設計劃:建立適應“結盟取勝、雙贏模式”新戰略發展的企業文化;建立注意學習氛圍培養的企業文化;建立與生態文化有機的結合的企業文化;建立更注重于樹立良好企業形象的企業文化;建立更注重企業精神與企業價值觀人格化的企業文化;建立從商業氛圍中升華出來的企業文化。
——提出了中建文化的核心,即中建總公司七個企業理念,(企業宗旨:服務社會,造福人類;建設祖國,福利員工。核心理念:追求陽光下的利潤最大化。企業精神:鑄造精品,超越自我。經營理念:競爭無情,商機無限。市場唯大,經營為先。質量觀:過程精品,質量重于泰山;中國建筑,服務跨越五洲。環境觀:建筑與綠色共生,發展和生態協調。安全觀: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安全是生命的保障)。其鮮明價值觀和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以及企業精神,都展示了中央大型企業的責任和風范,對中建企業增強凝聚力、向心力,對外樹立形象,擴大市場影響,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先后建立了多種有效宣傳載體。印刷了新版《企業宣傳畫冊》和《年報》,制作了企業形象宣傳推介片《藍色幻想》,創作了《中國建筑之歌》,創辦了《中國建筑》雜志、《中建集團報》和《中國建筑新聞》報紙,開辦了網絡溝通與交流平臺,舉辦了“中建之歌基層行”和“中建之歌項目行”,舉辦了中建總公司企業文化建設10周年峰會等等。還通過創辦夜校、組織文體活動、慰問演出、設立宣傳欄、企業報紙上項目、為工人上門服務等多種形式,不斷豐富工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體現出企業關心員工的人本思想。
——將CI戰略與項目管理有機融合,豐富了施工企業項目管理的內涵。通過海內外在施工程上實施全方位、多角度的CI覆蓋,展示建筑企業新形象。為此,中建總公司明確規劃了CI戰略的理念、行為和視覺三大系統進行逐步推進。其CI戰略始終強調從理念到行為到視覺的全方位覆蓋,做到整齊劃一;始終強調辦公環境和施工現場的全方位覆蓋,即覆蓋中建總公司全系統(總公司——工程局、設計院、直營公司、駐外經營機構——下屬公司和機構——工程項目)的各個成員單位、工程項目和員工,據此打造了中建總公司鮮明的市場形象,對內也促進了企業管理升級,激發了中建員工的自豪感,增強了中建集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通過以上措施,上下互動開展的企業文化建設,有效地實現了中建講價值、重信譽、愛品牌的新跨越,實現了從領導意識到員工素質,以及有形推進等三個環節,共同提高了中建團隊的全員素質。
自身特點
作為“形象文化、行為文化、價值文化”三位一體的中建文化有其自己的特點,而這些特點又由國有企業求生存、保穩定、大發展的需要所決定,由“尊重歷史、面對現實、打造未來”的起步所決定,由國有企業的文化傳統、兩個屬性和四個責任所決定。主要特點:
是傳承于企業發展歷史的繼承文化。中建文化緊緊依存于企業的成長歷程,幾十年來與企業命運連為一體,企業在發展壯大的同時,也為中建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底蘊和基因??梢哉f,我們的企業文化,蘊涵于企業運行過程中看起來無蹤可尋,卻又無處不在。它的優良文化基因,根植于每一名員工心靈深處,演變成各級企業領導和員工心中的堅定信念和執著追求,且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成為企業的靈魂和發展的動力。正是依靠無形的,以文化為內核的組織性的、制度性的、集體性的、品牌性的內生資源和競爭能力,中建總公司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是具有鮮明行業特點的個性文化。沒有個性的文化就沒有生命力,這一點在中建文化上有著多方面的顯現。例如,由“外塑形象,內煉素質”到“推廣形象、創造商機”的企業文化工作目標;“過程精品,質量重于泰山;中國建筑,服務跨越五洲”等文化理念;與管理相結合的“三位一體”管理模式;行業領先、特色鮮明的CI戰略;以顯性文化、露天文化、大眾文化為主要特點的項目文化;以多種公關宣傳、CI制品為主的文化產品;以中國建筑基層行文藝演出為代表的文化活動等等,都充分體現了中建文化的個性化特點,而且在建筑行業也處于一個領先的水平。
是不斷創新發展的動態文化。世上唯一不變的法則就是變化,這句話告訴我們創新無止境?;仡欀薪偣镜钠髽I文化建設脈絡不難發現這一點,永不滿足于現狀,實施動態管理,追求持續改進,是中建總公司企業文化建設水平不斷深化與提高的根本保證。我們從導入CI戰略入手,多年來不斷完善企業文化體系,豐富企業文化建設內涵,充實企業文化建設內容,避免了文化的僵化。
是分散大于統一的多元文化。人們常說,小企業看老板,中企業看管理,大企業看文化。企業如何在做大后做強?如何在高速發展后實現持續發展?有研究發現,在GE、沃爾瑪、IBM等著名公司成功的背后,都具有非常統一明確且不斷強勢的企業文化。與這些企業相比,中建總公司是先有兒子后有老子,從統一文化角度講屬于“先天不足”;多年來中建人走南闖北,經營觸角伸向了海外幾十個國家和國內除臺灣以外的地區;業務范圍涉及了建筑承包、地產開發、設計、勘察、裝飾、物流、物業等多個領域;且每個企業生存環境、成長歷史各異,具有不同經歷、性格的員工又來自于五湖四海,諸多的差異性決定了中建文化的分散大于統一的多元化特點,任何一家成員單位都有自己的個體文化。
是政治思想工作的得力持杖。企業文化不可能離開以人為本的思想,企業文化建設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實際上是始終在把握員工隊伍建設這個根本,堅持以人為本,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過內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等扎實細致的工作,引導員工培育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養成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良好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因此,正如郭濤書記所提出的“要創新工作思路、工作機制、工作方式”要求那樣,中建的企業文化也在同時成為中建思想政治工作乃至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的利器。如,“三個代表”思想以演講形式等貫徹落實、先進性教育中的巡回報告會、中建自行編制的“八榮八恥”讀本,以及基層的職工之家、黨員示范工程、青年文明號活動等,無不與企業文化攜手并進。由此可見,在中建,雖然企業文化并不能完全替代政治思想工作,但是中建的企業文化經過20多年的發展卻充滿了生命力。
做到了三個對接:歷史與現實對接、文化與市場對接、文化與管理對接。
輝煌業績
一座座永恒的豐碑在中建人手中鑄就,一曲曲氣壯山河的創業歌在市場經濟中唱響,大漠施工現場也成為“出精品、出精神、出人才”的大熔爐,廣大員工職業理想得到提升,人生價值得到體現。這些伴隨著企業成長而積淀下來的創業精神,是建立中建總公司文化體系的根基,既體現了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如吃苦耐勞、自強不息、頑強拼搏、勇于奉獻等等的繼承與發揚,又表現出一個國有重要骨干企業所肩負的與眾不同的神圣職責,構成了中建企業文化的深厚底蘊;既折射出先進的企業精神、良好的工作作風和誠信的行為方式,以及由此創造出的高知名度的品牌形象等諸多內涵,又成為了中建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些優良的文化基因,在商品經濟的今天,依然閃爍著不朽的光茫,激勵中建員工不斷創造新的業績——這,就是中建文化的靈魂!
至今,中建多年來的企業品牌經營獲得大豐收,企業文化建設取得輝煌成果。中建總公司申報的《施工企業CI戰略策劃與實施》,曾榮獲全國工程建設企業管理現代化成果一等獎。尤其2006年,在建的中央電視臺、環球金融中心、水立方等一大批標志性工程進展順利,創下了一系列全國乃至世界的施工紀錄,大大張揚了“中國建筑”品牌的高品質。中建公司還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1項,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獲國家魯班獎主承建項目8項,國家優質工程獎主承建項目10項,獲獎數目均位居全國同行業首位,并經建設部首批授予,成為目前全國建設行業唯一一家企業技術中心建設試點企業,也作為唯一一家企業主體承擔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要課題,同時還承擔了國家科技部、財政部多項重點科研計劃課題,直接獲得國家財政撥款1900余萬元。
中建公司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奧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健全且持續傳承、不斷發展了企業文化,這些以奮進精神、恪守誠信為魂的企業文化,保證了企業的決策行為、經營行為和員工行為與企業的發展是相適應的,中建產出的所有建筑產品,實質都是企業文化。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