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實施后,人們首先感到的是企業的用工成本增加了;其次是經營者對員工的管理行為受到了一定的約束,有些以前可以開個辦公會就能決定的事情需要履行與工會或職代會平等協商的程序;第三是勞動者本人有了簽訂勞動合同的主動權,企業凡事需要謹慎嚴密在先,防止事后補救擴大損失。因此,新的《勞動合同法》與原來的《勞動法》相比,特別是與經營者以前的某些習慣作法相比,觀念上和作法上都是一種顛覆性的轉變。如果企業經營者看不到這個事實,并隨之轉變觀念,采取必要的應對措施,那么企業面臨的不僅僅是用工成本增加的問題,還將面臨巨大的發展和生存的風險。
強化事先預防措施
避免事后補救鑄大錯
企業在用工問題上,以前往往是先把員工招進來上班再說,至于簽合同、轉關系等手續可以慢慢辦理,有的甚至故意拖著不辦,以便一旦發生糾紛,可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企業不會有什么損失。而《勞動合同法》就不一樣了。員工受聘上班后一個月不簽書面合同,企業就要支付雙倍工資;一年不簽合同就視為無固定期限合同員工;簽了合同后如果文本不給員工,合同期滿又不及時續簽,不辦理退工手續的,企業將承擔“補償金”和“賠償金”,等等。特別應該引起注意的是,法律賦予了勞動者事后追訴的“權力”。就是說,員工可以當時不與企業計較,一旦企業違法事實既成,員工就可以運用法律武器為自己維權。法律保護了弱勢群體的利益最終不受損害的底線。企業如果缺乏維護自身利益的意識,工作不仔細,手續不嚴謹,就有可能付出沉重的代價。
因此,《勞動合同法》對企業經營者和人力資源部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審慎地處理好每一個環節,如果由于對法律理解上的片面,或者工作上的疏忽,對某項工作沒有做好,那么就會埋下嚴重的隱患,說是“定時炸彈”一點也不過分,而且時間越長,危險性就越大,一旦“爆炸”,“威力”就越大,企業損失就越大。
規避這樣的風險,唯一的辦法就是老老實實地依法辦事,認認真真把握好每一個環節,重視事先預防,減少事后補救,千萬不要在勞動用工問題上心存任何僥幸。
強化依法用工觀念
切忌隨意用工攬風險
在用工問題上,企業還必須嚴格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要求管理員工。在實際工作中,企業往往容易疏忽對歷史原因造成的三類人員的合同管理。第一類是“協保”人員,即社保金繳納單位與實際用工單位相分離,用工單位無需為其繳納社保金的人員;第二類是退休返聘人員,即已在社會保險機構領取退休金的人員;第三類是社保金掛靠人員,即社保金賬戶在企業,并已正常繳納了有關費用,但費用全部由個人承擔,且并不在企業上班的人員。在這里,“社保金賬戶”是核心問題。前兩類人員用工單位不需要為其繳納“社保金”,企業可以減少用工成本。而且他們不在《勞動合同法》調整范圍之內,可以省去許多管理上的手續。但是,他們在《民法》面前,與“法人”是平等的,同樣有可能跟企業發生民事糾紛。所以,企業在使用這兩類人員時一定要以書面協議的形式,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為企業構筑一道防護網。因為這些人往往年齡比較大,身體不太好。在安排崗位和工作時間等方面都要考慮他們的這些特點。在“協保”人員中,還有一種情況是自由職業者。他們成為企業員工后,就不再是自由職業者了,企業便不能以“協保”人員對待,而必須為其繳納社保金。第三類人員情況就比較復雜。從法律上講,社保金賬戶開在哪個企業,他就是該企業的員工,企業就應該與之簽訂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既“掛靠”社保關系,又不簽訂勞動合同,企業就為自己攬進了很大的風險。所以,企業在處理掛靠人員時一定要慎重。
重視規章制度制定
切實用好 “雙刃劍”
每個企業都有規章制度,但以前普遍存在“剛性”不足的問題。實施《勞動合同法》以后,企業規章制度的重要性和“剛性”明顯增加了,管理員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企業的規章制度。所以,《勞動合同法》第四條對規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和實施作了很多規定。
其實,企業的規章制度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是對員工的約束,也是對企業的約束。對企業來說,再也不能只考慮企業的利益,開個辦公會,或者領導碰個頭,一個規章制度就誕生了。而應該聽聽員工的意見,聽聽職工代表的意見,聽聽工會的意見,否則就可能會行不通,或者企業有可能付出代價。對員工來說,一個有法律依據、符合法定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就是企業的“法”,誰違反了就要受到制裁。客觀地說,《勞動合同法》實施后,無固定期限員工多了,企業不能隨意辭退員工了。但并不是說,員工就一定進入了用工保險箱。因為《勞動合同法》仍然規定了在多種情況下,企業可以辭退員工,其中一條就是員工“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
反過來說,如果企業違反了既定的規章制度,損害了員工的利益,員工便可以以此為依據,向企業索回自己的權益;如果員工違反了既定的規章制度,也同樣要受到必要的懲罰,甚至被解除勞動關系。所以,企業規章制度是一把“雙刃劍”,明智的企業管理者一定要十分重視規章制度的制定和實施。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