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企業贏利幾年或許并不難,難的是持續幾十年贏利。尤其是這種持續贏利是在經濟大轉軌、社會大轉型的時代大變革的洪流中實現的,就更加難能可貴。中國兵器內蒙古第一機械制造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一機)從1978年開始,至今已持續贏利超過30年,且其發展依然后勁十足,步履矯健,呈現出跨越式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態勢。
這一堪稱奇跡的創造,是一機人長期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文明一齊抓,企業經營管理與企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相融共進的必然結果。在改革開放逐步深入的歷程中,有些人徬徨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時候,一機人高屋建瓴地提出“要從發展戰略上定位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并扎實推進,成效顯著;當有些企業在“一片加強聲中削弱黨建思想政治工作”以求“降低財務成本”的時候,一機人創建了企業化、實效型的黨建政工新體系,為企業的改革發展穩定注入了無限活力,并與其相關多元專業化經營發展戰略一體互動、相得益彰;當有些企業或有些人滿足于把“加強、改進、創新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當作口號的時候,一機人則對此思之甚深,行之甚篤,獲之甚豐。
繼2006年9月《企業文明》以《從企業戰略上定位黨建政工》為題,總結推廣一機集團的寶貴經驗之后,2008年7月2日,《企業文明》記者再赴包頭,就加強企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經營管理,以及改革開放30年與企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等話題,對第一機械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繆文民進行了專訪。
在國際化條件下,黨建政工語言要轉化為企業文化的共通語言,才有利于全球對話
《企業文明》:前年采訪您時,那時您作為總經理,提出“黨建思想政治工作是國有企業獨特競爭力的重要優勢”,“要從企業發展戰略上定位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論斷,體現了您的深刻與遠見。今天,您對此一定又會有所深化和擴展,很想聆聽您的高見。
繆文民:加強企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企業文化建設與經營管理是一個互動過程,互相促進的過程。我國的國有大型企業是公有制的微觀基礎,是黨執政的經濟基礎。堅持黨的領導,就必然要求加強企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以貫徹和體現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鞏固國家的經濟命脈和黨的執政地位,增強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控制力。這是我國國情和國有企業的特殊性質和地位所決定的。
國有企業作為企業的普遍性面貌,黨建思想政治工作要起作用,就要通過一套體系轉化為企業文化,以引導、激發、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和熱情,使之既符合黨和國家的要求,又符合企業發展的要求。
國有企業作為競爭的主體,在國際化條件下求生存謀發展,在對外交流合作中不宜過多強調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或以政工語言表達訴求,而要強調市場經濟的共性要求,宣示企業文化這一世界企業的通用語言,讓世界了解你,市場認可你,對你有信心。換句話說,黨建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國有企業精神文明建設和企業文化建設內在的特有的內容與方法,是別國企業所沒有的。因此,國有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進行國際交流、合作與對話,就要將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融入到企業文化之中,使用企業文化的語言,這樣更能使企業得到用戶認可,從而更好地開發并利用兩種資源,開拓并占領兩種市場,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在任何組織活動中,核心團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也是如此。加強黨建思想政治工作,通過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進而通過企業文化體系的潛移默化普及于廣大員工之中,貫穿于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之中,體現于企業間的競爭與合作之中,可以有力地推動企業經營管理市場化、現代化、國際化水平的提高,從而有效地增強企業的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黨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種特殊的企業文化,具有很高的投入產出比,在市場化條件下,應該加強而不是削弱

《企業文明》:改革開放30年來,社會上削弱企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聲音就一直存在,這種聲音有時甚至還很強大,其理由是黨建政工部門增加了企業的財務成本而又不產生經濟效益。您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繆文民:這個問題要歷史地辯證地看。企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一樣,都是為了解決企業發展的問題,促進企業的發展,同時又伴隨著企業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舍此就沒有依據。
加強黨建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國有企業的重大優勢,在歷史的各個時期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不僅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時期是必要的,而且即使在這種轉變完成后的市場化條件下也很有必要,必須加強。在一定意義上說,國有企業的黨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種具有強大凝聚力、生命力的特殊性質的企業文化。
以我們的企業為例。一機集團從1954年建立到1980年,是計劃經濟的一個單元,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企業,這時的企業行為、企業活動是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從1980年到2000年是轉型時期。這個時期要逐步突破計劃經濟體制的禁錮,突破舊框框、舊制度、舊范疇的束縛。作為軍工企業,要從單純干軍品到軍轉民,但如何轉沒有人告訴你,只能在探索中前進。為適應轉型時期的要求,企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雙重任務,一方面需要堅持并加強,以便為改革發展創造穩定的環境;另一方面又需要改進創新,以便順應時代變化,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這個時期企業要加強和改進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有必要的部門設置和人員配備,這在財務上表現為一定的顯性成本,但這個成本的支出是必須的和合理的。因為如果不支出這個顯性成本,沒有強有力的黨建思想政治工作作保障,員工的心理情緒就難以理順,思想觀念就難以轉變,改革開放的各項措施就難以有序推進,改革發展需要的穩定環境就難以形成。在這個大變革、大轉折時期,穩定無小事,一旦出事就是大事,就有大損失、大代價。這是一種影響巨大的隱性成本,比起上述顯性成本來這種隱性成本不知要高多少倍。支出了顯性成本節省了這個隱性成本,這就是企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產出比,如果要設立這么一個賬本計算一下的話,其投入產出比是很高的。表面上看,這個顯性成本不像生產經營成本那樣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但其產出的穩定效益、社會效益和發展效益,最終仍然會轉化為企業的經濟效益。這就是“越是改革開放,越要加強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據所在。由此可見,那種把企業黨建政工部門當作包袱甩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對的。
支付顯性成本以節省隱性成本,不但在轉型時期是必要的,而且在這種轉變完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的市場化時期也仍然必要,甚至更重要。2000年以后特別是入世以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來,國內外的形勢都要求企業加快市場化、國際化的步伐。像我們一機集團的產品結構有了根本轉變,市場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軍民品比例從過去的8∶2轉為2∶8;企業的治理結構、組織形式、運行體系、管理方式、用工制度、分配制度、資本運作、戰略選擇、資源配置的范圍與方式等等,都有了一系列新的突破。如產業布局從工廠的大院發展到以包頭為基地,覆蓋北京、山東、重慶、石家莊、烏魯木齊等地的重車生產體系,企業體制從工廠制發展為現代母子公司體制等。這一系列新突破、新發展和新變化,要求我們對原有的黨建思想政治工作格局進行創新,對企業文化體系進行重建。為此,我們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深入開展黨建工程、形象工程、環境工程和凝聚工程四大工程,創建了動態性企業化實效型黨建政工新體系,總結提煉了具有一機集團特色的企業文化,以此推動企業的各項工作更好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實踐證明,在市場化、國際化條件下,加強企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很有必要也更加重要。因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主要是服從計劃、服從上級領導,只要取得上級領導的認可,企業就好辦了。可是在市場化國際化條件下,企業主要面對的是國內外用戶,是職工,是社會公眾,是利益相關者,如果用戶不認可你,職工不認可你,市場不認可你,拋棄了你,上級領導再怎么認可你也沒用。一個企業,如果連你自己的職工(含離退休職工)都拋棄了你、不認同你,到處說你的不是,市場和用戶怎么會認同你、信任你呢?
用戶、職工和市場的認同感,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式。因此,在市場化條件下要加強而不是削弱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要加大而不是減少對這一塊的投入。當然,企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從內容到形式都要不斷創新,但前提是要加強而不是削弱。
企業文化建設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統一的過程,但其重心和著力點要回歸基層和職工這個本源
《企業文明》: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已經成為企業界的共識。但有的人強調企業文化是企業家的文化,有的人則強調企業文化是企業員工的文化,作為一名優秀的企業家,您對企業文化建設的這兩種看法作何評判?
繆文民:企業文化對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的軟實力或核心競爭力有重要作用,這是肯定的。企業文化建設是一個過程,是一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統一的過程。企業文化要通過廣大職工在企業活動中展現的精神風貌和行為變化,促進企業管理水平提高。在企業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是職工的偉大實踐產生并推動符合時代潮流的東西,如企業的競爭與合作理念、戰略目標方針、經營管理理念等等的出現,這些東西又會反過來推動管理制度的制定、落實與轉變,戰略方針目標的實現。這就是企業文化從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自我發展的根本途徑。
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先說理念是不對的。不應過分拘宜于企業文化理念的提煉總結,把自上而下作為著力點。企業文化建設的著力點和重心是向下,要下放到基層,黨建的重心在支部,企業文化建設的重心在班組和個人。不是先找幾個人寫出一套企業文化理念體系來往下硬灌,這與企業文化形成過程是相悖的。企業文化是通過廣大職工的每個行為體現出來的,不是上面幾個人定幾個制度、發幾個文件就能解決。只有把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有機統一起來才能叫企業文化,不然不能叫企業文化,只能叫有關企業文化的理念、制度、辦法與文件。在這個結合與統一中,重心在下面而不在上面,因為只有把企業的理念、制度、辦法、文件等轉變為廣大職工的心理認同、情感認同和積極行動,這個企業文化才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東西,才是可以贏得市場、改變世界的力量。所以,企業文化要回歸本源,即回歸基層和職工之中,這樣,它才有土壤、有根基、有來源,才能茁壯成長。
企業的領導人、領導班子、企業家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表率作用、引領作用和以身作則,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他們不是企業文化的重心和本源。我們共產黨人講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也是把群眾的實踐和智慧作為本源,盡管我們也講干部是決定的因素,但干部(包括領導干部)并不是本源。企業文化是企業家的文化的提法,也許更適合民營企業,但卻未必適合國有企業尤其是大型國有企業。在國有企業,領導人或領導班子是3~4年就要換屆的,而職工則要穩定得多,只有被職工深度認同并自覺實行的企業文化,才是長久起作用的東西,才是企業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文化力量。如果換一位領導人或一屆班子就換一種“企業家文化”,企業文化及其支撐的企業發展的持續性就會被人為地中斷,從而有可能使企業陷入“厄運之輪”的惡性循環之中,無法走向優秀和卓越。
現在有的企業忽視企業文化建設中本源的方面,把形式的方面過度發展了。建設企業文化要從戰略高度去認識,而戰略要經過艱苦奮斗才能實現。企業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希圖短期見效、立竿見影,就建不成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春風化雨、潛移默化于經營管理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起作用的,靠的是重心下移、扎實有效、堅持不懈的努力。否則,搞來搞去就搞偏了,越搞越復雜,越來越難操作,越搞越心中無數,成了“看起來很美”的花架子。
我們提出從企業發展戰略上定位黨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從戰略高度上去認識企業文化建設的地位與作用,并扎實推進,是因為黨建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解決的問題不是細枝末節的問題、局部問題、個別問題,而是解決發展的基礎性問題、整體性問題、長遠性問題,因而才稱得上是戰略問題。在企業競爭進入文化競爭的時代,借用毛主席“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話來說,沒有文化的企業是沒有競爭力的企業,而沒有競爭力的企業是必然要被淘汰掉的。因此,加強并創新企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并創新企業文化建設,既十分緊迫又任重道遠。
(責任編輯:任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