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 人類#8226;自然
(一)
汶川,汶川。這次大地震,人類的生命得到了無比的敬重,人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情感得到了空前的升華,靈魂得到了深層的凈化。但同時也激起了人類深層的反思。
汶川,今天你既可成為一座豐碑,但同時也必將成為人類深層反思的教科書。
若不是親身經歷,我不會用心去關注自然和思考人類本身。一組組數據和抗震救災的背后,讓我再次聆聽到了自然的聲音和人類自身的可悲!
汶川是不幸的,但它帶給人類卻應變?yōu)槿f幸;汶川給了人類認識自然和認識自身的一次難得機會;但它無疑不是我們心靈上的一次真正劫難!
3年前,我閱讀了一本介于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書。這本書是一位美國人寫的,書名叫《未來的災難》,它還有一個副題——“自然災害與人類生存之戰(zhàn)”。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自然災害’一詞喚起的是對‘災難’的想象。”作者用了洋洋幾十萬字的篇幅分析了世界各個角落發(fā)生的被其稱為有可能引起“自然災害復活”的事實后,最后發(fā)出了這樣的疑問:“一個災害流行的時代是否會卷土重來?這實在是一個人類必須正視的大事。”
聽起來好像有點危言聳聽,但他所談論的大量事實引起我的關注和思考。
地球,大概經過了46億年左右的衍變,其自身的質量約減少了1000倍,才發(fā)展成了現在大小和形狀。其后,又過了15億年,地球上的環(huán)境開始逐漸衍變成適宜早期生物的生存。又經過億萬年的進化,大約在距今400萬年左右人類出現了。在以后幾百萬年的人類進化中,除了極少數災害有時對人類超度發(fā)展表示的一種不滿,但總體上地球與人類是“和平共處”的。
約在1萬年前,人類文明的曙光開始出現,其標志性的變化就是出現了畜牧業(yè)和農業(yè)。后來,城市伴隨著文明的進步開始產生,大量的人群往城市聚集……這些都為自然侵犯人類的災難大規(guī)模地暴發(fā)提供了溫床。于是,在某一個臨界點上,災難就出現了。
災難一出現,就像一個黑色的幽靈,籠罩在人類的上空,隨時把死神送到人們的面前。
我們現在無法準確地知道,在人類有文字記載之前,發(fā)生了多少自然災害,奪走了多少人類的生命。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電腦網絡和基因工程的迅速發(fā)展,人們對自身的力量更是充滿著自信,我們已經漸漸地將自然災害傷害人類的歷史淡忘。
人類的歷史即自然的歷史。自然災害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并對人類文明產生深刻和負面的影響,它遠比戰(zhàn)爭、瘟疫來得更劇烈。因為它直接打擊了文明的核心和所有生產力要素中最重要的人類本身。
人類文明的歷史擺脫不了自然規(guī)律的糾纏,人類與自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
可是,這些年來,一些非常異常的天氣,一些人類還未能認識的自然現象,不斷地出現在我們的身邊。一些清醒的科學家也在不斷地發(fā)出警告:“災害流行的時代并沒有離我們遠去。”但遺憾的是這種聲音沒有喚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20世紀自然最偉大的進步就是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發(fā)明”,人類也正是“發(fā)明”了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才真正走進了一個能與災害斗爭并可能戰(zhàn)勝它的新時代。
直到今天,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仍然是抵御天災、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最有效辦法。所以,有災害的地方,政府一般首先都是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來解決。但經過大量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后,災難仍然沒有減輕。
(二)
有一句話我很欣賞:天災在古代是墳場,在近代是戰(zhàn)場,在當代就是考場。
中國政府的告全國人民書,胡錦濤總書記的沉著冷靜指揮,溫家寶總理的親臨一線抗震,還包括那千千萬萬同胞的掙扎與吶喊……
掙扎與吶喊,再一次喚醒我們:自然是人類的伴侶,天災是人類進化的影子。
天災,作為地球體上失衡的一個大概念,隨著人類不斷的進化而越來越復雜。
人類經過千百年與自然災害的搏斗已經弄明白,自然災害的發(fā)生,一般分為三個過程:自然被破壞、生態(tài)失衡、生物滅絕。這看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非常難。為什么,因為自然災害是人們肉眼看不到的。人們還不知道它是如何侵犯人類的,要保持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他們也就不知從何下手。
但人類在長期與自然作斗爭中,不斷地積累經驗。人們發(fā)現自然災害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因為都在自然中,也只有在自然界找規(guī)律,環(huán)境始終是一個我們尋找的目標。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時28分,汶川發(fā)生大地震,或許世上有不少人久久不能入睡。我們有著太多的感想、太多難忘的經歷、太多的眼淚……
我就是屬于那不能入睡的人之一。我站在窗前,望著那街道上的人流,思維像進入時間的隧道,追尋著人類的進化和自然災害的影子。我從歷史、社會,想到人的自身。

(三)
人類是由簡單的細胞發(fā)展出的復雜生命之樹中的一支,其實人的構成也很簡單,一點脂肪,一點糖類,一些蛋白質,75%的水。但是這一堆化學物質組成了世界上最復雜的生命體,使人成為地球上最杰出的生物。
通過對人類的進化和自然的了解,我覺得,“天災”的出現或多或少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一個代價。
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工業(yè)社會的出現,經濟社會的突飛猛進,人類不斷向大自然索取,所以,作為天災的傳染源——生態(tài)和環(huán)境,也就永遠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我們無法徹底消滅它,只能通過科學的方法和它們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才可盡量減少災難對人類的攻擊。從這一點講,人類無法徹底消滅天災,人類也無法徹底消滅“災難”,我們的一切努力,就是盡量減少人類所要付出的代價。
但,無論用什么樣的方法,無論我們的科學有多發(fā)達,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間里,天災,仍會像人類的影子一樣存在。
這是我們永遠要保持清醒的一個鐵的事實。
(四)
誰也不會否認,人是現在地球的主宰。到目前為止,不僅是在地球,就是在太陽系,甚至銀河系,我們也還沒有找到比人更高級的生物。
人類主宰地球也是經過了漫長的數百萬年的進化,才變成今天地球上的萬物之靈。
人類進化成今天的“現代智人”,完全仰仗“自然選擇”的力量。而這種無形的力量,是通過自然的作用將人類引領上一條與其他動物完全不同的進化道路,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而用在地球上,同樣的自然環(huán)境,卻沒有將人類的近親進化成“智人”。
人類進化到今天,其過程是充滿著曲折和艱險的,而發(fā)揮著主導作用的仍然是“自然選擇”這把利劍,一步走岔恐怕就成不了今天的“現代智人”。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人類和所有物種一樣是物競天擇的產物。然而,由于人類有別于其他生物的文化適應和創(chuàng)造力,使得“自然選擇”的機制在人類的身上逐漸“失效”。當“現代智人”出現在全球各地之時,一個重大的變化發(fā)生了,這就是人類體質進化減緩,文化演化加速。從3.5萬年前開始,人類文化的演化已經不再需要遺傳的改變和體質的適應。人類對于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越來越強。
所以,自然災害是人類的影子,自然災害是與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交織共行,自然災害也是人類在自身發(fā)展中所必須要付出的社會成本,在與自然災害進行斗爭的過程中,人類沒有太樂觀的資本。我認為,這只是一種警告,并不是一定會到來的結果。
而隨著思索的深入,我發(fā)現“自然災害”的出現,與人類發(fā)展和自然環(huán)境進行斗爭的歷史緊密相連。人類不斷地發(fā)展,導致自然災害也在不斷更新,新的自然災害也在不斷地出現。翻開那塵封已久的“自然史”,它在我的面前打開了一扇窗,除了專業(yè)研究者,人們對這段歷史注意得不多。回顧這段仍在發(fā)展著的歷史,對于人類的明天是非常有意義的。同樣,對于我們今天抗擊“自然災害”也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人畢竟是地球上的萬物之靈,我們在與許多新型自然災害的斗爭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勝利,而且我們與新型自然災害斗爭取得成果的時間越來越短。唐山地震的時候,人們尋找災害的根源用了6個多月時間;1998年,我們在抗洪搶險斗爭中,尋找致根源只用兩個多月時間,就找到元兇……這種科學技術上的進步,使我們得到了很大的鼓舞,也給了我們戰(zhàn)勝新型自然災害的信心。
但愿:人類能成為自然的兒子,不要成為自然的暴君!
第二篇 災難之源
浩渺無垠的宇宙,一個蔚藍色的星球猶如一顆藍寶石鑲嵌在茫茫的蒼穹之中。它就是我們人類共有的家園——地球。
地球在旋轉著,球面上現出蔚藍色的海洋、花色的大地和突起的高山。
剎那間,海洋呼嘯、大地震顫、高山抖動,此時,第一個反應在人們頭腦中的肯定是:災害發(fā)生了。
災害于我們并不陌生,災害離我們并不遙遠。有人說地球上自從有了人類也就有了災害。也有人說災害是附在人類身上的一顆毒瘤,去也去不掉。無論何種說法,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許多災害與人是密不可分的。
人禍已成為地震(質)災害主要的原因。100年來,隨著幾次工業(yè)革命,人類逐步擺脫了靠天吃飯、以農為主的局面。機械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人們開始向自然索取。隨著時間的推移,索取的胃口越來越大。圍海造田、劈山挖寶、海洋鉆探……有資料顯示,目前人類所需能源的70%來自高山、大海、土地之中。地球上人口的劇增,人類為獲取生存資源伸出大手,從而肆意破壞自然,任意踐踏環(huán)境,導致地震(質)災害發(fā)生。
翻開世界地圖,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國地處環(huán)太平洋構造帶和喜瑪拉雅構造帶匯集部位。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和印度板塊向北對亞洲板塊的碰撞使中國大陸承受著最主要的地球動力作用。在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的碰撞邊界上產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瑪拉雅山脈,并使青藏高原受壓隆起,東部因太平洋板塊俯沖造成了華北、東北地殼向東拉張,形成華北和松遼沉降大平原。這兩種活動構造帶匯聚和西升東降的地勢反差不但形成了中國大地構造和地形的基本輪廓,同時也是我國地震(質)災害種類繁多的根本原因。
我國的地形地貌為我國的地震(質)災害埋下了伏筆。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幾千年的人文活動,特別是近幾十年經濟的調整發(fā)展和人口的過速增長,人類對大海、高山、土地的索取不斷加重,對自然環(huán)境的干擾愈來愈強烈,加之大量違反科學規(guī)律不合理的工程活動,使得地震(質)災害日趨加劇。在我國東中部地區(qū),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大規(guī)模開采資源,地下水資源平衡條件被破壞和巖土構造應力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誘發(fā)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滑坡、泥石流;在西部地區(qū),由于超量開發(fā)土地、草原、森林和水資源,加速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地震(質)災害的爆發(fā)。
當我們的腳步跨入21世紀之時,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嚴峻的現實:我國大陸所有省(區(qū)、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地震(質)災害發(fā)生。地震(質)災害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因素之一。
讓我們打開世界大地震的歷史,追逐地震與人類相伴隨的影子:
公元1556年1月23日(明嘉靖34年),陜西關中發(fā)生8.0級大地震,影響范圍達7省211個縣,有的縣整個陷落下去,死亡人數達83萬人之多。這是中國、也是世界地震史上最大的記錄;
1906年4月18日凌晨5時13分,美國舊金山發(fā)生8.3級大地震,舊金山市無數房屋被震倒,城市水管、煤氣管道被摧毀;
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脫發(fā)生8.6級大地震;
1970年1月15日,云南通海地區(qū)發(fā)生7.7級大地震;
1973年2月6日,四川爐霍地區(qū)發(fā)生7.6級大地震;
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時間凌晨3時42分8秒 ,河北省唐山市發(fā)生7.8級強烈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受傷,有感范圍波及重慶等14個省、市、區(qū),破壞范圍半徑約250千米;
1985年9月19日凌晨7時19分,墨西哥西南太平洋海底發(fā)生8.1級地震,造成700多幢樓房倒塌,8000多幢樓房受損,200多所學校夷為平地;
2004年12月26日上午8點,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西北近海發(fā)生里氏8.9級地震,并引發(fā)巨大海嘯,波及東南亞和南亞諸多國家;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時28分,四川汶川發(fā)生8.0級地震。中國中新網7月13日報道:國務院新聞辦受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授權發(fā)布,據民政部統(tǒng)計,截至7月10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已造成69197多人遇難,374176人受傷,18289人失蹤;
……
枯燥的數字再次提醒我們,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地震(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這一切的一切,都與我們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有著緊密的關系。
人與自然原本是一種和諧的關系,大家共在一個地球上,相互依賴,和平共處。可當人從地下挖出第一塊寶藏后,人的私欲開始膨脹,永不滿足的心理促使人拼命地向大自然攫取。人們揮起刀斧向大自然痛下殺手,人類在利用自然和向自然索取的過程中也在破壞著自然,久而久之,人類陷入了拼命向自然索取,破壞自然,而自然遭受破壞后通過地震(質)災害瘋狂報復人類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

人與自然相爭,人類不善待自然能占到便宜嗎?
大海、高山、土地通過不同的地震(質)災害已向人類發(fā)出警告:人類若再虧待我們,我們將更加瘋狂地報復人類!
這絕非聳人聽聞。若人類再不醒悟,等待人類的將是更大的災難。
讓我們將目光投向大海、高山、土地吧。
第三篇 大海的情操
一位首次登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員站在月球之巔發(fā)出這樣的感慨:當我在月球上艱難地邁出那一小步后,回眸地球,才真正感受到自己家園的可愛,那可愛的蔚藍色是宇宙生命的顏色。大海太可愛了!
(一)
海洋——生命的搖籃。
地球上一切生靈皆出自于海洋。38億年前,原始海洋的形成為生命的出現提供了可能。在經歷億萬年的進化后,直到4000萬年前,生命才綻放出最為美麗的花朵——人類。
海洋占據了地球表面積的71%。
看似兇猛的大海其實是一座寶庫。大量的海洋勘探調查結果表明,海洋內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動力資源、交通資源、醫(yī)藥資源、海水資源。陸地上有的資源海洋中幾乎也都有。2500多年前,一位古希臘海洋學家就曾經感慨: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一切。人類數千年的歷史早已證明,世界上的強國都是海洋國家,不重視海洋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海洋有“地球空氣的調節(jié)器和污水處理車間”之譽。它對人類居住的地球環(huán)境和氣候有著巨大的調節(jié)作用,陸地上65%以上的各種有害氣體被大海吸納。條條大河歸大海。陸地上所有的污泥濁水統(tǒng)統(tǒng)由大海笑納,污水經大海凈化后變成水蒸氣升入天空,再形成雨水灑向大地,形成水循環(huán)。海洋是地球生命系統(tǒng)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多少年來,海洋給人以神秘之感。大海提供給人類的是各式各樣的海產品。人們只知道大海中有魚、有蟹,海水可以曬鹽,海面上可以航行,而對大海的奧秘知之甚少。所以,才有了關于大海的種種美麗的傳說。
揭開大海神秘的面紗應當“感謝”戰(zhàn)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由于戰(zhàn)爭發(fā)展了海洋技術,潛艇、巡洋艦、觀海儀器、深海探測儀器的出現,使得人們有條件在戰(zhàn)爭結束后利用這些設備儀器了解海洋,關于海洋這塊未開發(fā)的處女地的科研成果才百花盛開。許多海洋科學家對海底進行了大量的鉆探研究后,海洋的“內心世界”才逐步為人類所了解。
1961年夏季的某一天,廣袤無垠的大洋上,一艘遠洋巨輪定格在深海海面上。海風吹來,巨輪上的星條旗迎風招展,船身上紅紅的“卡斯一號”幾個大字非常醒目。船舷上每一個人臉上的表情都是嚴肅的,他們顧不得梳理被海風吹亂的頭發(fā),而是將深邃的目光投向遠方的海面,從他們嚴肅的表情上不難看出,他們擔負的任務是十分重大的。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艘挺進大洋的勘探船。四十幾位海洋科學家的任務是在東太平洋海域進行深海鉆探。

鉆探船在茫茫的海面上不時發(fā)出隆隆的吼聲。暈船、嘔吐考驗著每一個人。枯燥無味的海上生活使得他們只有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定位、下網、取樣……他們不分晝夜地忙碌著。只有此刻他們才感受到大海撈針的滋味。40天后,歷經千辛萬苦,經過無數次勘探打鉆,他們終于在水深3560米處的太平洋洋底鉆取到了183米長的玄武巖巖心。那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四十幾位海洋科學家抱成一團,任淚水流入大海。
此舉被稱作海洋科學史上歷史性的里程碑,它證實了大洋海底構造與大陸構造基本相似。地質構造相同,陸地上有的礦產資源海底下也有。從而揭開了人類向大海進軍的序幕。
繼美國之后,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先后加入到海洋探寶之列。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也加入到這一大軍之中。
歷史進入80年代后,國際海洋高新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在海洋油氣勘探和開發(fā)、海底探測技術、深潛采樣與作業(y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海洋高新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為開發(fā)海洋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蔚藍色的大海啊,你深藏的奧秘終于被人類揭開!
1964年5月,美國人在西太平洋搭建了世界上第一個海上鉆井平臺,成功地從海底1500米處打出了石油。
當今世界上,海洋油氣開發(fā)、濱海砂礦開發(fā)、多金屬結核開發(fā)已成為新的熱點。
當人類躊躇滿志地跨入21世紀的時候,當航空航天技術、電子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候,世界上所有的國家正面臨著人口、資源、環(huán)境三大問題。
當陸地資源日益遞減,發(fā)展空間日益狹窄的時候,人類把目光瞄向海洋已是必然的選擇。
海洋成為人類社會21世紀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寶貴財富,成為陸地資源枯竭后唯一的轉移之處。
有人預言:21世紀將是海洋開發(fā)的世紀。
第49屆聯(lián)合國大會將1998年定為國際海洋年。
“為了地球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是聯(lián)合國為2001年的“世界環(huán)境日”確定的主題。它提醒人們,保護海洋將為人類的生存質量提供保證,對人類的未來產生重要的影響。
海洋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陡增!
我國有沿海城市114個,擁有1.8萬公里以上的大陸海岸線,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陸架和6500多個島嶼,我國管轄的海域面積近30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大陸面積的三分之一。在這塊遼闊的“藍色國土”上,既有適宜于養(yǎng)殖捕撈的灘涂和漁場,又有含豐富油氣資源的陸架盆地,連綿不斷的海灣、港口更是發(fā)展交通運輸業(yè)和建設化工能源基地的良好場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各省(區(qū)、市)把加速發(fā)展海洋經濟列入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驕人戰(zhàn)績:我國海鹽年產量連續(xù)11年保持世界第一;水產品連續(xù)8年居世界首位;海運船隊已跨入世界十大海運國之列;1991年3月,我國的遠洋勘探船正式挺進大洋,成為繼美國、法國、日本、俄國之后第五位大洋先驅投資者……具有5000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早開發(fā)利用海洋的國家,如今正邁著強有力的步伐向海洋強國的目標進軍。
可是……
(二)
大海以博大的胸懷無私地將自己最寶貴的東西奉獻給了人類。
但大海也不是逆來順受的“羔羊”。每年數以億計的含有大量化學元素的廢水強行灌入大海,使其喘息困難,人類揮舞手中的“皮鞭”無情地抽打大海,使其難以忍受。大海憤怒了。大海發(fā)脾氣了。為顯示自己的淫威,風暴潮、海浪、地震、海嘯、赤潮等便是它手中的“王牌”。大海發(fā)威,不僅給沿海地區(qū)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而且對漁業(yè)、交通、能源設施和海洋資源開發(fā)也有重要影響。隨著我國沿海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和海上生產活動日益增多,海洋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總體上呈明顯上升趨勢。
在眾多的海洋地質災害中,除去風暴潮、海浪、地震、海嘯等是目前人類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外,其他許多則是由于人為的不合理的活動造成的。最為典型的是海水入侵和海岸侵蝕。
海岸是海陸交界的特殊地帶。海岸帶承受陸地與海洋雙重的壓力。沿海區(qū)域既是海洋經濟的主戰(zhàn)場,又是地震(質)環(huán)境十分脆弱的地方。現實的情況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程度越高,其經濟活動和人口就越往沿海地區(qū)集中,沿海地區(qū)可發(fā)展對海岸帶資源的依賴程度也就越大。早在1992年,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估算,全世界距海岸線100公里的沿海地區(qū)居住著全球60%以上的人口。一年之后,世界海岸大會預測,進入21世紀,發(fā)展中國家三分之二的人口將集中居住在沿海地區(qū)。事實上,這一預測早在1998年便在許多國家得以實現。有關資料表明,當新世紀鐘聲敲響時,我國13億多人口中到沿海居住的已超過6.8億人。這種情況使我國人口出現嚴重的“一頭沉”,即西部輕東部重。若再加上旅游旺季到海邊游玩的人,沿海地區(qū)的擁擠情況可想而知。如此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擠擁到狹長的海岸帶,吃喝拉撒、生活生產,哪樣離得開對自然的索取?有限的自然被無限的人群任意撕扯,沿海地區(qū)的地震(質)環(huán)境只能是愈來愈糟糕。更可悲的是,一些“海盲”加官僚的人頭腦一熱經常作出一些違反海洋科學的舉動,這樣,海洋地震(質)災害的發(fā)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人類邁入21世紀后,陸地資源日趨枯竭,而社會發(fā)展又急需大量的礦產資源支持,人們將目光投向海洋已是必須的選擇。科學家預測,21世紀中葉,我國將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的水平,距海岸帶100公里的居住人口將達到8億到10億,人口密度將達到每平方公里1000人。這一切無疑更加劇了海岸帶的負擔,稍有不慎便可能對海岸帶造成損害。
21世紀海洋將承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
21世紀將是人類開發(fā)利用海洋的高潮階段。
21世紀人類對海洋的索取將超過任何一個時代。
但愿人們在開發(fā)利用海洋的同時,汲取開發(fā)陸地資源時重開發(fā)輕保護的經驗教訓,切實做到保護中開發(fā),在開發(fā)中保護。讓蔚藍色的大海永遠與我們世世代代相隨相伴。
第四篇 悲情的高山
我國960萬平方公里陸地中,山地占了69%。除去喜馬拉雅山、泰山、黃山、華山等以其險峻挺拔著稱于世外,更多的則與荒字連在一起。過去的歲月,人們舉起斧頭向山間的森林痛下殺手的結果是:建國后,全國累計400多個縣、1萬多個村莊遭受滑坡、泥石流襲擊,年均經濟損失36億元。
我國陸地面積中山的比重世界上最大。我國是世界上地震、滑坡、泥石流災害最嚴重的國家。
人們不會忘記1976年唐山大地震,人們不會忘記1998年夏季那場特大洪水。長江、嫩江、松花江相繼發(fā)生特大洪災。滔滔的洪水沖毀了村莊,沖毀了耕地,瞬間許多人失去了家園,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這慘景拍打著每一位中國人的心。
當人們的目光定格在無情的地震、洶涌的洪水時,長江以南、華南、西南、東北地區(qū)連遭暴雨襲擊后誘發(fā)的大量滑坡、泥石流災害,損失也十分驚人。
據統(tǒng)計,當年全國汛期共發(fā)生不同規(guī)模的滑、泥石流18萬處,造成1130人死亡,1萬余人受傷,毀壞房屋50多萬間,直接經濟損失80億元。
“這些災難是大自然的陣痛,更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咆哮。”一位地質學家說。
第五篇 憤恕的土地
我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陸地面積,但耕地僅有14%。我國人均耕地在全世界160多個國家中名列第120位,不及世界水平的一半。近十幾年間我國人口每年以1000萬的速度遞增,耕地卻平均以每年1個中等縣的面積減少。全國666個縣低于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8畝的警戒線。
耕地,你要遞減到何時?
綜觀人類的發(fā)展史,誰能像土地那樣給予人類無私的奉獻呢?正是在大地母親的懷抱里,一個個呱呱落地的嬰兒在陽光、空氣的滋潤下茁壯成長。
我國是陸地大國,以96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位居世界第三。猶如我國的鋼鐵、煤炭、水泥產量雄居世界第一,但一提人均就要遠遠落后于世界水平一樣,13億多人這個巨大的分母將我國人均占有土地份額大大縮小,使我國人均占有耕地的數字遠遠落在世界平均水平之后。
我們用世界上7%的耕地養(yǎng)活著占世界22%的人口。
這是我們經常引用的一句非常自豪的口號。
這是一條隨處可見的標語。
自豪的背后卻是許多無奈:我國960萬平方公里陸地面積中,已利用680萬平方公里,利用率為70%,耕地墾殖率為14.2%,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現有耕地19.5億畝,人均1.6畝,不及世界人均水平一半;我國現有耕地中,一等好地占40%,中等地占34%,三等劣地占26%,這其中3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水土流失危害,40%嚴重退化;我國耕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全國尚未利用的土地面積約為33.76億畝,其中,難以利用的沙漠、戈壁、永久積雪、冰川及裸巖約占未利用土地的73%,宜做開墾的土地僅為2億畝,按60%的墾殖率計算,可開發(fā)的耕地僅為1.22億畝,全部開墾后,人均增地不足0.1畝;我國現有的42.9億畝牧草地多為不宜農和不宜林而遺留下來的土地,真正適于牲畜放牧的草地只占牧草總面積的12%……
當您了解到這些情況后,一定有種非同尋常的緊迫感:土地再也不能減少了!
事實并非如此。近幾年,我國的耕地仍舊銳減:
1992年,凈減耕地441萬畝;
1993年,凈減耕地485萬畝;
1994年,凈減耕地657萬畝;
1995年,凈減耕地583萬畝;
1997年,中共中央發(fā)出了11號文件,我國實行了“凍結”非農業(yè)建設項目占用耕地政策。但“凍”而不“結”,當年仍減少耕地203.8萬畝。
2005年、2006年、2007年我國耕地仍在減少。
…………
我想重復的是:
數字是枯燥的。
數字卻最能說明問題。
我國耕地的嚴峻現實告訴我們,照此下去,50年后,我國人均耕地只剩0.6畝,100年后,我們的子孫將無地可耕。
守住耕地,保障糧食供給成為從中央到地方共同關注的一個問題。
第六篇 濕地——“地球之腎”
2001年2月2日,世界濕地日。
許多人并不知道這是一個重要的日子。
濕地是什么?是荒涼、兇險的沼澤?是疾病滋生的草甸子?是擋在紅軍長征路上的草地?是“北大荒”變成“北大倉”過程中篤定要消失的百里澤國?
專家介紹說,濕地是指瀕臨江河湖海,常年或季節(jié)性積水的水面。
濕地因其在調節(jié)水資源方面有獨特功能被稱做“地球之腎”,是與森林、海洋并稱的地球三大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一,是人類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存環(huán)境之一。
《人與自然》一書對濕地有著精辟的論述:濕地是大自然中巨大的儲水庫和最大的濾水池,它可以有效地畜水、抵抗洪峰,并可作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補充地下水,凈化流經沼澤地水體,空氣中的粉塵和細菌,從而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
該書的觀點充分說明,把濕地稱之為“地球之腎”一點不為過。
許多年過去了。當紅軍長征中艱難跋涉過的若爾蓋濕地干化得再無一滴水,以致農民飼養(yǎng)的牲畜被活活渴死的時候;當北大荒的水鄉(xiāng)澤國銳減79%,濕地面積從過去的536萬公頃下降到現在的113萬公頃時,人們才意識到,地球已患上了“腎虛病”。
我國是世界上濕地資源類型多、面積大、分布廣的國家之一,曾擁有濕地面積6954萬公頃。濕地面積僅次于加拿大、俄羅斯和美國,約占世界濕地面積的10%。但近幾十年來,由于過量圍湖造田,許多濕地已名存實亡,成了干地。
我們曾經以為濕地無用而一次次地向它發(fā)起宣戰(zhàn)。
我國最北部的黑龍江三江平原,濕地面積曾占整個平原面積的80%,這種情況世界罕見。這里是丹頂鶴、東方白鶴和大量水生動、植物的樂園。當年這里流行的諺語是: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出門能看樹,抬頭能望鳥,下水能摸魚。這里的人們最大的樂趣是熬魚湯、吃野味、逮狍子。
50年過后,這里的濕地銳減79%。昔日的野趣早已成為大眾講給孩子聽的故事。50年前,為解決吃飯問題,有關部門一聲令下,先后將十幾萬復員軍人和城市青年安置在此,組成浩浩蕩蕩的圍澤開墾大軍,這些熱血青年懷著報效祖國的雄心大志,在荒無人煙的野地里搭棚扎寨,臉朝黃土背朝天,開始了將“北大荒”變“北大倉”的行動。他們喊著號子,揮著鋤頭對濕地展開了全面圍剿。開墾的結果是濕地一減再減。大片濕地成了干地。
濕地與干地的轉變,直接導致環(huán)境的嬗變,引起土壤的風蝕,加重了水土流失,甚至局部出現土地沙化,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急劇惡化。
第七篇 人類文明的聚焦
(一) 人類只有一個機會
人惹天怒,人類的貪婪,終遭自然的報復。我們只有反思:是繼續(xù)“與天斗”,還是轉為“與天和”。
任何一個系統(tǒng),要維持內部的動態(tài)平衡,皆有一個可逆的彈性緩沖范圍。在此范圍內,經努力尚有恢復平衡之可能,若逾過這個彈性緩沖范圍,那將不可逆轉地一直失衡下去。地球這個地質系統(tǒng)已維持46億年了,生態(tài)系統(tǒng)也維持20多億年了。自10多萬年前,現出了腦容量比類人猿大3倍的現代人后,地球就逐漸形成“天人”平衡系統(tǒng)。幾千年的農耕文明,這個系統(tǒng)還一直保持平衡。但近百年來,隨工業(yè)文明興起,人口爆炸,人類對地球的干預越來越大,以致威脅到平衡的維持。20世紀末,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羅·克魯岑終于提出“人類紀”,來取代“第四紀”的宙代概念。
印度名詩人甘地說過:“大自然滿足人的需求綽綽有余,但卻不能滿足人的貪婪。”近百年來,人類愈發(fā)貪婪。一些發(fā)達國家?guī)ь^,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市場經濟,鼓動盲目消費,使人均能耗直線上升,溫室氣體無止境地排放。2006年美國就排放二氧化碳58億噸,使氣溫上升到威脅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危險臨界邊緣。如果我們懸崖勒馬,迅速采取果斷措施,還有恢復平衡的機會。若仍執(zhí)迷不悟,繼續(xù)失控下去,就將越過拐點,突破不可逆的底線,那就再也無法逆轉了。
如果那樣,人類最終將如同恐龍一樣滅絕。地球乃至其他殘存的生命,仍將如人類出現前的洪荒年代,不知要經過多少萬年的恢復,也許能出現新人類起源的條件。因此,“只有一個機會”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必須當機立斷,轉變我們的天人觀,同大自然和諧相處,爭取逐漸恢復平衡。
(二) 農耕文明與工業(yè)文明
我們祖先過著采集、漁獵的生活。約一萬年前,人類已分布到全球,總人口達上千萬,生產方式與社會形態(tài),也發(fā)展到農耕文明,變采集為種植作物,變狩獵為飼養(yǎng)畜禽。
我國是世界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長、水平最高的農耕文明古國。農耕文明生產力仍很低下,靠天吃飯。我國主要依仗季風定期帶來雨水,以及有限的水利灌溉系統(tǒng),幾千年來繁衍著1/4甚至有時達1/3的人類。人們對天是十分敬重的,一年分成24個節(jié)氣,嚴格順應天氣變化來安排農事。
所耗能源都直接或間接來自太陽能。樵夫砍柴,農夫收獲,漁夫捕魚,主要靠光合作用轉化的生物質,來支撐整個社會。有時也利用風能與水能,如風車、水磨、帆船等。
農耕文明仰仗于天,敬畏自然。現在看來,農耕文明只是物質轉化的文明,確定比工業(yè)文明要落后很多,所以我們將“工業(yè)化”列為現代化之首。但農耕文明的環(huán)境狀況,對地球生態(tài)的友好態(tài)度,卻是值得稱道的。如今的老人,只要閉目回憶童年時的生態(tài)景觀,就會感到天壤之別。
造就工業(yè)文明的工業(yè)革命,其始發(fā)的標志,就是蒸汽機的發(fā)明與運用。從此,勞動由手工改為機器,動力由人力、畜力改為機械力。生產力得到成百、上千倍的發(fā)展。200年的工業(yè)文明,使生產力呈指數地加速度發(fā)展,真是日新月異。人們不僅生產方式,連生活方式也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幾十年前,北京由轎子、駱駝,到人力車再到自行車王國,都還是生物質能。現在300萬輛汽車,外加通向全國的調整火車,通向全球的噴氣式飛機,為上百萬人提供出行的機會。生活是豐富、便捷了,能耗也出奇地增加。人們住在高層公寓中,上下靠電梯,冷暖靠空調,外加洗衣機、電冰箱、電飯鍋、電視機等各式家用電器,再加上各種塑料包裝。人均年耗能量成幾十倍的增長。
大量耗能,不僅增加溫室氣體排量,使氣溫間接上升,還能因排出大量廢熱,使氣溫直接上升。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是守恒的,由于熱機效率有限,總伴有大量能量以廢熱形式,擴散于環(huán)境中。大城市耗能集中,這種廢熱就相當可觀,形成熱島效應。比如,美國西部名城洛杉磯,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1970年釋放的廢熱,等于當地所接受太陽光能5%,熱島效應尚不明顯,到2000年時,就由5%上升到18%。熱島效應就使當地氣溫明顯上升。
工業(yè)文明發(fā)源地的歐美,在天人觀上,一貫信奉斗爭哲學。他們尊崇天人相競,人定勝天,不坐等大自然的恩賜,而是去索取,無止境地索取。他們運用一切科技手段,去征服自然,奴役自然。現在終于嘗到大自然無情報復的苦果。
工業(yè)文明,不只是物質轉化的文明,更是能量轉化的文明。把從人類對火的運用,擴展到對熱能的無限開發(fā)。這就應上“玩火者必自焚”的古訓。現在確是反思自律的時候了。
(三) 科技是把雙刃劍
科技是工業(yè)文明之母。它雖發(fā)展于文藝復興之后,最早卻源于古希臘文化的追求。科學技術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手段。既然是手段,誰都可采用,社會可用來提高生產力,創(chuàng)造更多財富,企業(yè)家可用來追逐無限多的利潤,軍事家可用來制造殺傷性武器。
科技發(fā)展造就了西方工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又大大推動現代科技的發(fā)展。2000年美國工程院曾評出,20世紀最偉大的20項工程技術成就:電氣化、汽車、飛機、自來水、電子技術、無線電和電視、農業(yè)機械化、計算機、電話、空調技術、高速公路、航天技術、英特網、成像技術、家用電器、保健技術、石油化工、激光和光纖、核技術、高性能材料等。
正是這20項技術改變了世界,改變了人類生活。“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哪一個不是依仗這些技術。因此,我們必須把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采取科教興國的基本國策,中國才能實現現代化。
可是,正如市場經濟是把雙刃劍,科技也是把雙刃劍,它既是第一生產力,弄不好也是第一破壞力。20世紀前半葉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奪去了幾千萬人的生命,使人類蒙受空前的苦難。其破壞力所以巨大,靠的就是現代科學技術。核技術可用來為人類造福,現在的核武器也足以毀滅人類幾次。各種毀滅性的生化武器,都對人類的生存,構成極大的威脅。
科技盲目地為希特勒那種戰(zhàn)爭狂人服務,可成為第一破壞力。科技盲目地為追逐利潤最大化服務,鼓動人們過度的消費,進行過度的生產,不顧及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平衡,結果引發(fā)環(huán)境危機,造成地震、氣候變暖,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環(huán)境。這同樣也表現為第一破壞力。
因此,現在歐洲出現一批綠色環(huán)保主義者,他們中有些人,甚至反對現代的科技進步,認為科技進步是罪魁禍首、萬惡之源。他們把科學技術比作“潘多拉魔盒”,盒蓋一旦打開,各種妖魔鬼怪就紛紛出現,再也無法控制了。這顯然是片面的。我們不應該盲目反對科技進步,但卻要反對盲目的科技進步。那種不顧及人類生存環(huán)境,只顧追逐利潤最大化的科技進步,就是盲目的科技進步。正確的科技進步是這一生產力;盲目的科技進步,弄不好就成第一破壞力。
由盲目科技進步所造成的當今環(huán)境破壞,最后也只能由自覺的科技進步來消除。我們別無選擇,只有靠推動科技進步,來發(fā)展清潔生產,循環(huán)經濟,從而消除污染,恢復自然的正常,維護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
(四) 艱難的文明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同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對待天人關系上具有很大差異。
我國古代哲學家,一直把“天與人”或“自然與人為”,當作重要的哲學命題。總的是主張“天人合一”,但不同哲學流派,解釋也各不相同。大體分為三派:老莊哲學主張自然無為,認為人在自然中是極為渺小的,小得如同微生物一般。人只能一切順應自然,凡用人為去創(chuàng)造,去改變自然,都是自擾有害的。這種自然無為的天人觀,雖然受到當今一些環(huán)保主義者的追捧,但畢竟不利于科學的形成與生產力的發(fā)展。
第二流派是以荀子為代表。他反對老莊,強調“天人之分”,人雖為自然的一部分,但人不同于天,他主張“人為”,認為社會進步靠人不靠天。人利用天、主宰天,使天適合于人的要求。唐代的劉禹錫,發(fā)展了荀子的觀點,主張“天人相勝”,既天勝于人,又人勝于天。他說:“天之所能者,生萬物也;人之所能者,治萬物也。”即天只生出萬物,萬物要靠人來治理。這派主張,同西方的征服自然,人定勝天論倒有些相似。
第三流派是孔子,他的主張介于老莊與荀子之間,主張兼天人。孟子也相似,既注重人為,又注重尊天。看來,這種“天人合一”較符合人類發(fā)展。因人類從自然分享出來后,確是萬物之靈,成為“天人”之一極。但人類必須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規(guī)律,人仍是自然的一部分,若無限地人為,損害了自然,最終必將損害人類自己。
東方哲學是生命的哲學,重視人生,追求生活幸福,主張與天和,順應天時,知足常樂,一切活動包括賺錢,只為了生活。西方哲學是理性的哲學,重視科學探索,崇尚理性知識,主張與天斗,喜歡競爭,追求進取,永不滿足。一切生活皆為了實現這些目標。這正如辜鴻銘所言:“西洋人為運動而生活,東洋人為生活而運動。”
因此,西方與天斗的天人觀,是人主宰一切,盡力去征服自然,奴役自然,為人類取得最大的利潤與物質利益。這種指導思想,讓他們發(fā)現了新大陸,爆發(fā)了工業(yè)革命,形成了市場經濟,創(chuàng)造出無與倫比的巨大財富,把人類推進到了工業(yè)文明。西方的巨大進步,通過鴉片戰(zhàn)爭的炮火,震醒了東方。日本隨之通過“明治維新”,向西方學習。中國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都在向西方學習。五四運動,使科學與民主,開始深入人心。中國從西方不斷引進科學技術,也引進了與天斗的進取精神,這在當時是有其積極意義的。但在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時,這種戰(zhàn)天斗地的哲學,也出現負面效應,如大躍進時的口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雖然這些豪言壯語并未轉化成巨大的物質力量,但大煉鋼鐵對森林的毀滅,圍湖造地對濕地的破壞,任意開荒造成的流失與荒漠化,也留下了很大的后遺癥。
中國真正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還是近30年的事。我們不斷從國外大量引進資金、技術、企業(yè)、市場、管理等。這對中國現代化,無疑起著重要作用。我們必須將這一變革,堅定不移地持續(xù)下去。但也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當我們從西方引進這一切積極因素時,也同時引進了消極面,帶來了污染。為了追求市場利潤最大化,不惜破壞環(huán)境,造成資源匱乏;過度地鼓勵消費,造成嚴重浪費;粗放經營,使能耗驟增。現在耕地緊張,淡水匱缺,污染嚴重,自然反常,我們必須正視這些難題。
21世紀既是全球的世紀,也是東西方文化融合、互補的時候了。我們既不能倒退,也不能如此盲目跟進,于是中央及時提出科學發(fā)展觀。這也是科學的“天人觀”,科學地處理好天人關系、天然與人為的關系。只有堅持這條路線,才能走出一條既發(fā)展經濟又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路子來。
從人與天斗,改變人與天和,就須改變我們發(fā)展模式,靠天的農耕文明,只側重物質轉化,生產力不夠發(fā)達。斗天的工業(yè)文明,過于側重能力轉化,生產力雖發(fā)達,但破壞了環(huán)境。未來與天和的知識文明,將側重信息轉化,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責任編輯:胡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