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是科學與藝術結緣互補的世紀。一方面在廣闊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學術背景下培養造就藝術人才,另一方面在濃郁的藝術氛圍熏陶下培養造就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人才,兩者和諧互補、相得益彰,既有利于人才智商、情商全面協調的發展,又有利于科學與藝術、大學與社會的和諧共進。綜合性大學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藝術教育都有一定基礎,能夠發揮這一融合的優勢,促進學科和學校的發展。
一、單一學科、單一專業發展的利弊
縱觀現今我國部分藝術類專業院校,一度是由音樂專科學校而音樂學院、美術專科學校而美術學院、舞蹈專科學校而舞蹈學院、戲劇(曲)專科學校而戲劇(曲)學院,以及后起的電影學院和廣播學院,幾乎都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這種各種藝術門類的單科獨進、近親繁殖的高等藝術教育,盡管在深化藝術各門類的本體研究,培養造就實踐性的藝術人才上顯現出獨特的優勢,但在整個藝術美學的學科建設和培養造就藝術美學、美育的理論人才上,暴露出明顯不足。這容易囤于本專業領域,而于廣闊的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領域里那些決定著本專業領域里藝術形象之生命力的新鮮思維成果知之甚少。西方一些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如哈佛大學、加州大學,都設有如電影學院等藝術類二級分院。近幾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東南大學等我國著名大學,也先后恢復了藝術門類的學院或系。這些,正是為了人才培養、大學建設與社會發展的和諧互補。
二、綜合性大融合、大發展是必然趨勢
過去被相對忽略的綜合性大學的藝術專業已經不再被忽略,現今的問題已經是需要高度重視的學科高地被什么樣學科發展趨勢占領的問題。在內,中國藝術學科的多樣態發展格局已經今非昔比,專業性藝術院校、綜合性藝術院校、普通高校藝術學科群落等構成數量上、布局上開始了均衡鼎力的局面。在外,可以和所有其他學科相并立的學科體系的藝術學科已經形成。綜合而言,藝術學科的學科質量不僅在技巧性學科的世界影響依舊在,而且中國藝術學科理論體系與學理價值也得到空前的重視。
從藝術在人們報考視野中的蓬勃景象,到藝術專業在幾乎任何一所高校都到處開花的現實,都證明了中國藝術迅猛發展的大趨勢,值得注意的是藝術綜合性發展的現實。包括:藝術專業院校的多學科擴展,比如中國美院有媒體學科,四川音院擴展了美術學院、舞蹈學院,天津音樂學院設立了文化和舞蹈學科,幾乎每個專業藝術院校都不是過去意義上的藝術學科,而更為寬容地接納多樣藝術進來;綜合大學設立藝術學科也是趨勢,從上海大學設立多個學院:影視學院、動畫學院、數字媒體學院、美術學院等,還醞釀成立音樂學院最為典型,而中央民族大學有美術、音樂、舞蹈學院;師范院校設立多學科藝術學院(首都師范大學三個學院加書法學院)。
三、綜合性大學要抓住機遇、發揮優勢開設綜合性、跨學科專業
下列認識應該成為我們論點的基本依據:
1、學科領先的綜合性藝術院校的學科建設,已經在綜合性上顯示了推動專門藝術學科的優勢。如北京師范大學的舞蹈學、民族大學的舞蹈學等,在多種學科排名中都名列前茅。這一事實證明,綜合性學科優勢對于藝術學科長遠發展的啟示意義。在藝術學科迅猛發展的大趨勢中,專業藝術學科的學科拓展、獨立定位和觀念轉換都顯而易見,于此凸顯的綜合性藝術院校的多學科發展狀況,最為切近中國教育開放、豐盛、世界性交流切近的趨勢。這一點對于專業藝術學科、綜合性藝術學科和普通大學藝術學科來說,都具有普遍的啟示意義,就是:綜合性和專業性之間沒有絕對的溝壑,加強藝術專業性和綜合交叉性相提并論不是神話。
2、“十一五”規劃中明確規定: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我國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現階段藝術創作無論在觀念上還是形式上都異常活躍,各種形態的藝術作品如繪畫、雕塑、電影、音樂層出不窮,藝術市場在全國范圍內持續呈現出規模迅猛擴張的態勢。
3、藝術教育無論在規模上還是質量上都呈現出很多新現象,如藝術院校大規模擴招、高校藝術教育模式轉變、藝術人才就業難現象、藝術從業者心里浮躁現象等。
我們承認一些精品式單科藝術學院在專業培養和學術實力上的當然優勢,綜合性大學無論是師資還是學生素質都難以跟專業藝術學院相抗衡,要想大面積地培養出高技巧、能超越專業藝術學院的人才難度很大。然而,綜合性大學有著專業學院無法比擬的學科配置優勢。專業藝術學院學科單一,對學生的發展相對來說具有局限性;而綜合性大學學科配套齊全,完全可以培養出綜合素質更強的人才。綜合性大學藝術專業要想創新、發展,就必須利用自己的優勢。就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會評議組召集人張道一教授所說,綜合性大學的藝術學科不能再偏重技藝,偏重某一專業,而應以綜合性研究為宗旨。這就要求綜合性大學的藝術學科在培養方向、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創新、改革,尋找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培養出有自己特色的藝術人才。
四、幾點建議——以藝術管理專業為例
(一)抓住新課程、新專業的特點,展開探討、交流,規范發展
近幾年來,我國藝術管理專業發展迅速,許多高等院校都相繼開設了此專業,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都開了起來,而且招生情況非常好。這種現象的出現并非全是由于全國高校擴招熱潮引起,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全球經濟化時代和與國際接軌的趨勢的到來,文化藝術產業經濟將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越來越重的比重和地位,國家對文化藝術產業與管理人才的需要已迫在眉睫并將逐年增加,這才是藝術管理專業方興未艾的根本原因所在。經濟發展的天時地利、供需兩旺的風云際會,將藝術管理專業打造成我國“最熱門”的學科專業之一。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藝術管理教育多年的歷史相比,我們尚處在草創與摸索階段。我們在借鑒歐美等國的藝術管理教育模式的同時,也要結合我國的現實情況。在我國,由于藝術管理這個專業涉及的學科門類非常多,如音樂、舞蹈、戲劇、視覺藝術等,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甚至學位授予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
中國的藝術管理的特點之一就是具有多樣性,但不管藝術管理涉及到多少門類,最核心的東西應該是統一的,比如要有核心課程,從事藝術管理的教師在學科發展的大方向上要達成共識,對于這個領域的總體理念要一致,等等。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年會每年以年會的形勢組織學術探討、交流學科發展,在一、二屆年會的基礎上,第三屆年會針對“藝術管理教育中的實踐教育體系,藝術管理教育的招生模式與畢業論文(作品)的設計、評價,藝術管理教育主干課程《市場營銷》的教學與觀眾拓展”等文化藝術管理教育中的現狀、發展方向等系列問題展開深入討論,旨在通過交流分析各院校中的“實踐教學”、招生與畢業論文模式,為全國藝術管理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為文化藝術管理和教學搭建一個規模化、專業化的交流平臺,以促進我國的藝術管理教育學科的規范發展。開設藝術管理及其他類型的新型課程,把培養目標單一的技藝型人才轉向培養既懂專業技巧又具有一定藝術產業經營、管理、策劃、制作、經紀等方面才能的復合型人才,必將推動、拓寬藝術學科的發展。
(二)創建符合專業發展規律的實踐教學體系
前面已講到藝術管理專業涉及到的學科門類較多,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方面的差異不言而喻,但作為落實培養方案的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夯實專業基本功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以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大膽創新、走出課堂、注重調研,實施互動式教學、實踐教學,除了不斷提高基本理論水平和創造力外,通過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多渠道有影響力的實習單位、短片制作,以及“天堂影院”)——管理系學生“職場模擬”的品牌訓練項目,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調研、策劃與市場運作能力。讓學生了解市場,拓寬思路,掌握電影發行運作規律。
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綜合性大學開設藝術管理專業,可以凸顯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依托其他門類齊全的專業師資,加強和有關部門的聯系,構建有利于藝術管理專業人才全面成長并適應市場發展需要的、合理的課程體系。在課程體系建設中充分研究市場需求,加強人才培養的實用性。為此,明確構建實踐性教學環節應遵循的原則:一個目標、兩個范圍、三個環節、四個時段——以拓展本專業的就業領域為實踐教學的終極目標;將課堂教學與實踐運用相結合,將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相結合;把握好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即:計劃環節,實施環節與管理環節;在第三學期全面開展以綜合素質提高為目的的廣泛地社會實踐活動,在每學期各專業課程課堂教學所含的實踐教學時間及其延伸時段開展以專業課程學習為目的的課堂實踐活動,在第四學年第一或第二學期進行以就業渠道拓展為目的的專業實踐活動,其他時段的實踐活動具有靈活性,主要是為上述各實踐環節做有益的補充。
(三)構建開放性、研究型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藝術管理專業主要培養的是和藝術相關的藝術場館管理人員、藝術經營機構的經營人員及管理人員、展覽和公共藝術的策劃人以及包括出版、編輯在內的媒體策劃人員。這種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創新。
藝術管理人才不僅是相關領域的操作者、執行者,還應有不斷吸收新知識的欲望。同時,能夠運用新知識來解決新情況,擁有對業界的基本敏感度和判斷分析能力,這是更為重要的專業能力。要給學生提供一個接觸當今文化市場最前沿問題的機會,使他們能運用所學的知識以及新接觸的內容,能夠擁有在較短時間內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隨著近些年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許多高等院校相繼設立了“文化產業管理”“創意學”等多種與文化產業相關的本、專科專業,有些地方還成立了文化產業職業技術學院。這個專業和藝術管理專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美國、日本、韓國等文化產業發達的國家來看,文化產業的繁榮,并不是靠多少個藝術家、作家帶動起來的,也不是某幾個大老板的功勞,而是一整套圍繞著文化產品的策劃、生產、傳播、消費而建構起來的工業化、商業化運作體系的形成。在這個體系中,需要各種各樣的文化產業人才:創意人員、制作人員、經紀人、營銷人員、管理人員等。而這每一種人才的培養都應各有其特殊的培養方式,如創意人員的培養一定要激發其求異性思維,制作人員要強化其專業技能的錘煉,管理人員則要建立一套像MBA那樣的培養體系等,因而,不同的培養目標要選用不同的培養體系。因此,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既需要劃分出不同的教育層次,又要非常明晰地確立自己的學科界限,使藝術管理學真正成為具有不可替代的有實質性內容的文化產業的管理學,而非一般管理學的簡單比附。
在現階段,除了可經營性的文化藝術產業上需求既懂專業藝術知識又知一定的經營管理知識的人才,非經營性的文化單位也缺乏這方面的人才,再加上社區文化、企業文化的蓬勃發展,“十一五”規劃中明確規定: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我國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這同樣離不開公共文化事業管理人才的支撐。隨著部分博物館、藝術館免費對公眾開放,將有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藝術館,也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多的使這些非營利性文化藝術機構良好運營的專業管理者。希望不要像以前亞洲許多經濟騰飛的國家發生過的情況一樣,非營利性的公共文化事業出現嚴重的人才缺口。不難推測,在未來中國的文化藝術管理從業領域需要的是復合型高素質人才。
有感于時代賦予藝術教育事業的機遇,我們希望能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也希望能引出更多更好的解決在適應高等藝術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下藝術學科出現的新問題的措施與方法,提升藝術學學科的地位、使藝術更貼切地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郭曉.仲呈祥的審美之旅.藝術教育.2008.(5).
[2]周星.綜合性藝術院校發展的機遇思考.藝術教育.2008.(2).
[3]趙志紅.對藝術管理教育學科發展現狀的觀察與思考——第三屆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年會述評.藝術教育.2008.(5).
[4]李迪.綜合性大學音樂表演專業開設藝術管理課程之設想.藝術教育.2008.(2).
(作者:河南理工大學音樂系講師,主要從事聲樂表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