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音樂是流動的文字。同樣,優美的文字也可以構成動人的樂章。而旋律和節奏可以通過大腦感應引發情緒反應。閱讀與鑒賞又是讀者借助語言的媒介同作者在思想感情上同悲共喜的再創造過程。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較好地引入音樂,借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創設特定的氛圍來引導、調節學生的情緒,往往會更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激活其聯想與想象的因子,進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此,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用音樂進行情景導入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傳統名篇。如果采取對蘇軾及豪放派作一介紹,之后進入朗讀、分析階段,最后由教師引導,學生自己來背誦的方法,似乎也能達到理解、背誦的目標。而我試著用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引入。在對蘇軾及豪放派作一簡單介紹后,就聽音樂,結果,在音樂第二次響起時,大部分學生不由自主地朗誦起了《念奴嬌·赤壁懷古》。我趁勢引導點撥,結果僅用25分鐘就圓滿完成了對《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學習。究其因:一方面是主題曲的內容扣合了三國人物和事件,使學生感到親切,而更重要的是那渺遠、雄闊的音樂激活了學生的情感因子。蘇軾的豪放,詞的悲慨與音樂創設的背景有機地交融在一起,使學生更容易體會到歷史的滄桑。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名篇,代表了他在湘西風格作品中的最高成就。但這篇小說對于當代中學生來講,是相當陌生的。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的學生,對湘西靜美而略帶野性的淳樸民風,往往只停留在隱隱約約的字面理解上。怎樣才能將他們從都市的高樓大廈引入靜謐的湘西邊陲小鎮呢?我選擇了《森林狂想曲》。這是一首將真實的蟲叫、鳥鳴、蛙聲與柔美的旋律相結合的樂曲。曲中潺潺的流水,伴著大自然的一切聲響,使我們聯想到清晨的陽光透過薄霧,穿過樹葉,印在濕濕的泥土上。林中的一切都醒了,期待新的一天。這是一片沒有人打擾的靜土,沒有原始的荒蕪和恐怖,卻充滿了悠遠的靜謐和古樸的野性美。翠翠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湘西,翠翠的故事就在這自然中上演。
二、借助音樂,解讀文章內容
在對《邊城》的分析品讀過程中我又穿插黃磊演唱的根據《邊城》編寫的歌曲《等等等等》。“這原是沒有時間流過的故事……”而實際上學生早已隨著音樂流回了古老湘西清靜的小河邊,看到“在那個與世隔絕的村子,翠翠和她爺爺為人渡船過日”,日子平淡“十七年來一向如此”。《邊城》對翠翠哼著巫師迎神謠所作的點評:“聲音既極柔和,快樂中又微帶憂郁”。黃磊的這首歌就為整個節選部分的《邊城》奠定了柔和而微帶憂郁的感情基調。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在《邊城》學習之后的一連三周里,每次的周記都有許多學生寫關于沈從文作品的閱讀感想甚至評論。
《這個世界的音樂》在新教材中首次出現,令我感到為難,無從下手。仔細研讀后,我決定借助音樂來解讀。最后,我選取了班德瑞的《晨歌》《野鳥情歌》。
《晨歌》中的鳥兒醒了,它在召喚同伴。一只百靈由遠及近。同伴來了,鳥兒更快樂了。由初醒的蒙朧試探到笑語歡歌,此起彼伏,互相唱和。原來晨鳥的交流這么豐富多彩,全不像我們人類清晨打招呼的單調。
《野鳥情歌》,既然是情歌就難免纏綿,鳥兒們也是如此。悠揚的旋律不再只是清亮、干脆的,而是有了余音裊裊的回味。雄鳥站在高枝上用最動聽的愛語訴說愛慕,雌鳥羞澀地抬頭凝望,偶爾應一聲,卻帶著點不確定:也許,就是你吧……
在這樣的音樂背景下,學生首先產生的是興趣,是對美的接受。然后便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音樂中那些鳥兒淺淺的低吟或熱烈的對話,與我們在課文中讀到的“這個世界中的音樂”都是指動物們發出的美妙動聽的猶如小夜曲般悠揚婉轉,猶如交響樂般氣勢磅礴的有節奏、有規律的音樂。之所以稱動物發出的聲響為音樂,是因為他們跟人類的音樂一樣,并不具有某種具體的意義,即不是為了傳達特定的實際的信息。
音樂是介于圖像和文字之間的,具有圖像與文字的雙重優勢。它不但使人精神放松,能帶給人美的享受,讓人易于接受,而且更能調動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音樂的背景下,接受科學知識,是一種唯美的教育。
三、借助音樂,深入把握文章主題
《我與地壇》的語言和情感打動了每一位讀者。僅讀其中的第一部分,就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意志轉變以及對母親的歉疚和深情。我嘗試著在這課的結尾,選擇了滿文軍的《懂你》放給學生聽。許多同學都感動地熱淚盈眶了。當我問及學生,此時的你想對媽媽說點什么嗎?大家的發言十分踴躍,但共同的特點是簡潔而面帶深情。其中一位同學說:“我想將Beyond的《真的愛你》這首歌唱給媽媽。”是啊!當一個桀驁的男子將內心對母親的感激和愛直接用歌聲表達出來時,那是滄桑過后的柔柔感動。
四、配樂詩欣賞及朗誦
這是一種傳統而有效的做法。聽名家配樂詩及古文朗誦,如《聲聲慢》《琵琶行》《夢游天姥吟留別》《赤壁賦》等,不但有助于學生記誦,更好地理解詩文,同時也能更好地調動他們的語文學習特別是古詩文誦讀的興趣。如果能適時地配樂由學生自己朗誦,定能培養他們的文學素養和情操,使他們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不自覺地帶上一種文人氣質。
總之,如果你是位作曲家,你一定會為自己的天才創作而得意;如果你是位歌者,你一定會因自己的出色演唱而自豪;如果你是位音樂評論家,你一定會用最精準的文字記錄最純美的音樂;即使你只是位平凡的聽眾,那么你只要聽。只要聽,就會有心的發現……
不可否認,在語文教學高投入、低產出現象仍然存在的今天,語文教學教學方式的表演化、教學手段的時髦化、教材處理的浮躁化現象是不可忽視的問題,但將語文教學置于恰當的音樂背景之下的做法是不在其中的。記得魯迅先生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中回憶與柔石的交往。魯迅先生就柔石準備在創作上有所改變的問題有過置疑。但柔石的回答很簡捷,即“只要學起來”。我想套用這句話說:“語文教學要想取得實效,就學生來說,‘只要動起來’。”而在音樂背景下進行語文教學,會幫助我們利用音樂去使學生愛上文字,真正走進文章,自覺地動起來。當然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首先走進文章,用熟悉的音樂解讀可解讀的文章,用可用音樂解讀的文章與音樂相融合。切忌東施效顰,生拉硬套。
愿音樂從容走進語文教學。
(作者: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現任教于河北省邢臺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