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世界各國都在緊鑼密鼓地制定面向知識經濟的發展戰略,力圖搶占科技、產業和經濟的制高點。知識經濟的發展要求創新,而知識的創新又取決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創新人才的培養是知識經濟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近年來,在學校教學中,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改革,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不論科學技術如何發展,計算機的智能化水平如何提高,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不會消失,教師更不會取消,這一點是沒有分歧的,但是有爭論的一個焦點是如何看待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是很大,很小,還是可有可無?實踐告訴我們,學生是教學改革中的積極因素,也是教學活動的生力軍,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加速教學改革
步伐和課程建設,是我們探討的一個課題。
二、 近年學校教學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問題之一,重視不夠。由于學校領導和有關職能部門的主要精力忙于教學體制管理改革的宏觀問題上,對教育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自覺不自覺地有所忽視或顧及不到,似乎方法問題并不重要;把教育體制改革同教學方法的改革割裂開來,認識上產生的片面性,導致較長時間的學校教學方法的改革有些停滯。
問題之二,投入不夠。除了領導精力投入不足外,由于教師隊伍的不穩定,很難把精力較為集中地投入到對教學方法的精心研究和探索上;再加上學校資金不足等經濟原因,更使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改革很難進行。
問題之三,研究不夠。改革開放以來,從教學方法上如何提高效率適應教學內容和時間的變化研究很少。這應引起我們的注意。由于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及學生學業繁重、知識面窄、技能方面訓練不夠、不注重思維方法訓練等諸多因素,使許多學生創新能力不強。
以前,某報披露了一名中學生的日記,寫到:她心中有三把利劍壓迫著她,一把是來自父母的壓力,一把是來自老師的壓力,一把是來自自己的壓力。在這種心理壓力下,怎樣會有好的學習熱情和動力。有的學生因承受不了學習和家長壓力而自殺、更有甚者殺父母及他人,觸目驚心的事例,再次敲響了教育的警鐘,引發人們對教育問題的思考。針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就應把家長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師教書育人的心情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以正確引導,全面提高廣大青少年的素質。
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在理論上對教學方法的重要性和科學性缺乏認識。眾所周知,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研究和改進傳統的教學,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使廣大學生產生學習和創新的熱情與興趣,有利于當今教育改革的步伐。
三、 建立新的教學思想,優化課堂教學
(一)教師、學生與教、學之間關系
我們認為,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進行的勞動,教與學,教師與學生是對立的統一。只有教、沒有學,只有教師的積極性而沒有學生的積極性,教學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教學改革也會落空。當代的學生具有過去的學生不具有的一些特點,有好勝心和探索精神,關心自身的評價和平等參與意識。他們可以也應該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力量,與教師一起取長補短。
教師引導學生樹立創造的志向,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采用“探索式”教學方法。當代學生心理、生理、思維、智力發展水平日趨成熟,為他們學習由繼承性過度到探索性提供了條件。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我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就是創新思維的很重要的一環。
(二)學生創新的實踐與探索
創新人才必須有獨立的個性,沒有個性,也就沒有創新。對此鼓勵學生創新,施行“創新學分制”,大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創新學分制。對學生在各級各類競賽中取得的優異成績,或者取得的發明、專利、發表的優秀論文以及取得的其他突出成果者,經專家評定,可以授予相應的創新學分,可以免修相應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能是二十一世紀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為學生的創新教育提供條件,使學生能夠主動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加速他們的成才,對特別優秀的學生,學校選送其到國內外一流大學進行培養。
因勢利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鼓勵學生的創新思想,哪怕是不完善的,甚至看似荒唐的,科幻的想法給予鼓勵和扶植,讓其在課外時間進入實驗室,反復地去實驗、觀察、探索、分析、總結。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反復觀察、分析和總結,不僅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堅忍不拔的頑強毅力、勇于探索未知的創新精神,而且要使學生樹立科學實驗第一的觀念,養成一絲不茍、嚴謹求實的作風。
(三)優化課堂教學,制定規范的管理制度
優化課堂教學的方法,組織學生參加教學活動,應該制定規范的管理制度,對其正確指導。在這之間,不僅制定物質和精神獎勵,還可以進行學分獎勵,或者可以免修一些課程,為這樣的學生提供更多的時間,在這些方面多一點投入,為學校的教學改革多一點奉獻。同時也不能盲目的不加控制的讓學生投入教學中去,這樣會導致適得其反的結果。制定一些合理的規章制度,引導廣大學生努力學習,健康發展。
(四)優化課堂教學,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我們國家的國力能否增強,我國的經濟能否達到全面持續的發展,最終取決于學校能否培養出高素質的優秀青年人才。以素質教育為根本指導思想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突出地強調了發展教育,提高全面素質。素質教育,將以往重知識與能力的教育轉變到既重知識,又重能力、更重素質的教育上來。這種教育觀認為,有知識并不等于有能力,能力的形成還要靠知識的內化和實踐的鍛煉,有知識、有能力并不等于高素質,知識只是形成素質的基礎,能力只是素質的表現。全面素質的提高不僅靠學習,而且靠養成。通過長期的教育、學習和實踐,使廣大學生的諸方面的素質和諧地發展。
樹立創新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為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進一步激發了廣大學生的創新熱情。
四、結束語
時代的發展呼喚創新,教育肩負著創新人才培養的重任,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新技術的不斷更新,給我國的教育帶來了新的活力,我們要充分地利用改革春風,譜寫我國教育的新篇章。我們要改變以前陳舊的教育思想,打破傳統的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舊體制,建立健全新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思想,讓學生真正的從青年時代發揮創新思維,加快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為社會培養更多合格人才,從而推動教育發展更加適應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吳林根. 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實驗教學改革.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10).
[2]周引穗 .專業實驗課教學在培養跨世紀人才中的作用 .高等理科教育.2001(3).
[3]郝云忱 .創新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實驗技術與管理.2000(12).
(作者: 徐揚紅,系武漢大學附屬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中學信息技術的教學工作;王薇,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孟曉蓓,武漢大學計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