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國內兩大經濟現象:物價上漲和人民幣匯率的升值成為國內金融界談論的主要話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梁紅指出,4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幅從3月份的8.3%升至8.5%。與此同時,自2005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人民幣小幅升值2%以來,人民幣匯率一直呈上漲態勢。如何理解這兩大經濟現象,它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系?一般來說,本幣匯率低,則通貨膨脹率高;本幣匯率高,則通貨膨脹率低。但是我國出現雙高現象又如何解釋呢?我們先從分析我國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入手。
一、我國現行的人民幣匯率制度
什么是人民幣匯率制度?目前的人民幣匯率制度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本次匯率機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匯率調控的方式。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參照一籃子貨幣、根據市場供求關系來進行浮動。二是中間價的確定和日浮動區間。中國人民銀行于每個工作日閉市后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三是起始匯率的調整。2005年7月21日19時,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中間價,外匯指定銀行可自此時起調整對客戶的掛牌匯價。這一調整幅度主要是根據我國貿易順差程度和結構調整的需要來確定的,同時也考慮了國內企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適應能力。由此,考慮我國不斷增長的外匯儲備,我們可以看到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增大了。這也被以后的人民幣不斷升值所證實。
二、通貨膨脹的內涵及現狀
1.通貨膨脹的定義及度量
在經濟學文獻中通貨膨脹大多被定義為:流通中貨幣量超過實際需要量所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通貨膨脹的度量有3種形式:消費物價指數:根據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消費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動狀況編制;批發物價指數:根據制成品、原材料、中間品在內的各種商品的批發價格的變動狀況編制;國民生產總值平減指數,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與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通貨膨脹的類型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按通貨膨脹率的高低可分為溫和的通貨膨脹、疾馳的通貨膨脹、惡性通貨膨脹;按通貨膨脹的成因可分為需求拉長型通貨膨脹、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混合型通貨膨脹、結構型通貨膨脹。
2 .我國通貨膨脹的現狀
央行8日發布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稱,目前,我國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的趨勢更為明顯,貿易順差過大、信貸投放過多、投資增長過快問題仍然突出;高耗能產業增長偏快,節能減排形勢依然嚴峻;價格上漲壓力持續加大,特別是一些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食品價格和住房價格上漲較快。
報告指出,當前,國內供給和工業生產能力增長較快,瓶頸制約有所緩解,加之國家及時出臺了一系列平抑食品價格上漲的綜合性措施,都對價格上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考慮到國際收支順差矛盾持續積累后有向物價上漲擴散的趨勢,綜合國內外因素判斷,當前物價上漲并非僅受偶發或臨時性因素影響,通貨膨脹風險趨于上升。
(報告來源:http://www.xgtj.gov.cn/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3257)
3.中國通貨膨脹的成因分析
主要因素———結構性因素。我國通貨膨脹主要是由于供給結構的失衡引起的。我國的現狀是:在產品結構上“過剩”與“不足”并存。城市市場,大量的一般性勞動密集型產品供過于求,而許多高檔的高技術產品則供不應求。但在有巨大潛力的農村市場,大量的工業消費品因缺乏實質性的購買力而無法銷售,能滿足現實農民購買力的商品卻供不應求,城市和農村無法實現消費的轉移,是供求結構錯位,是產品供給結構不合理的突出表現。
次要因素———貨幣供給量。貨幣的供給量的增加會導致物價的上漲以及貨幣的貶值,從而也是形成通貨膨脹的重要因素,那么我們來看一下我國是否有貨幣供給量增加的壓力和跡象呢?在較大的外貿順差及快速增長的外匯儲備背景下,我國當前實行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的人民幣匯率制度受到了較大的升值壓力。為了保持幣值的穩定,央行只能買入美元,這實際上同時也就賣出了本國貨幣,從而會增加貨幣供給。但是如此大規模注入流動資金的做法將會引發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的風險。
三、人民幣匯率與通貨膨脹的關系
匯率決定理論之一———購買力平價理論。瑞典的經濟學家卡塞爾首次在購買力平價理論中反映了通貨膨脹與匯率的關系。(1)絕對購買力平價:認為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由兩國貨幣各自在國內的購買力決定;(2)相對購買力平價:匯率(E)被定義為基期匯率EO與兩國價格指數的乘積,即 E=EO*(1+i)/(1+I)。其中,i 和I分別為本國和外國的通貨膨脹率。相對購買力平價更具有應用價值,因為它避開了前者過于脫離實際的假定,并且通脹率的數據更加易于得到。
從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人民幣升值與我國通貨膨脹確實存在著一定的關系。一般來說,本幣匯率低,則通貨膨脹率高;本幣匯率高,則通貨膨脹率低。但是我國的狀況卻截然不同。難道是經濟學的一般規律并不適用于我國的經濟狀況?當然不是。這是由于我國現階段市場經濟的不完善所決定的。由于我國資本市場不開放,我國至今實行的是對貿易的強制結售匯制和對銀行外匯頭寸的引導下,導致我國外匯儲備大幅上升,因此在國內外匯市場上,外匯的供給遠大于外匯的需求,可見 ,從市場實際外匯供求的角度來看,人民幣在一段時期以來一直面臨著升值的巨大壓力,完全依靠著央行在匯市單方面的買匯干預才避免了匯率大幅升值的。而在國內,由于供給結構的失衡,貨幣供給量的大幅增加直接導致了通貨膨脹的發展,同期通貨膨脹率遠大于人民幣的升值,因此實質上,人民幣在國內是貶值的。這就能夠解釋我國出現了雙高現象的原因,即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這與我國出現的通貨膨脹并不矛盾。
我國如何來應對此次如此復雜的經濟形勢呢?筆者有幾點建議如下:
(1)從外匯儲備方面著手,采取措施一步一步減少外匯的相對儲備量。
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是導致人民幣升值的直接原因。而事實上,我國的外匯儲備水平已大大超出正常標準。因此減少外匯的持有是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2)實施多種貨幣政策進行調節
面對國內出現的通貨膨脹壓力, 國家已經采取了一系列貨幣政策進行調整, 如央行 2007 年已經連續 10 次上調人民幣存款基準利率, 普通存款金融機構將執行 14.5%的存款準備金標準。根據我國當前資本泡沫迅速膨脹的現狀, 筆者認為應該實施貨幣政策的組合拳出擊。央行應繼續提高利率水平, 并提高法定準備金率, 形成穩定的緊縮性政策預期, 抑制貨幣需求, 為我國國民經濟中投資過熱現象降溫。同時, 應輔以公開市場業務操作, 央行可以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動, 適時適量地出售有價證券, 以緩解貨幣量供應過度的局勢, 還可以向部分貸款數額增加較快、流動性充裕的商業銀行發行定向央票進行貨幣回籠。
(3)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力度, 防止資本快速進出
為了控制流通中的貨幣數量, 防止國際游資進出對我國資本市場造成巨大沖擊, 應當加強對國際游資出入境的監管力度。筆者建議借鑒國外的做法, 如:對以非直接投資形式流入的外國資本實行半年期的沒有補償的儲備要求方案, 超過半年后方可使用; 對以非直接投資形式流入的短期外國資本征稅, 比如對外國資本投資本國股票征收 1%的稅 ( 巴西1994 年曾實施過此措施);或者限制短期外匯信貸或持有外匯頭寸的規模。通過以上做法可緩和國際資本迅速進入我國資本市場引起價格的哄抬,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短期內的撤離行為引起的經濟動蕩, 保證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陳彪如. 國際金融概論(第三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2]劉志華. 以往國內貨幣流通速度研究批判 ——轉軌經濟的貨幣需求膨脹及其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分析[J].上海金融.2003(6).
[3]婁麗麗. 對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的分析[J].宏觀經濟管理.2007(7).
[4]陳國輝, 段鵬. 我國的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J].宏觀經濟管理.2007(1).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工商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