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歐洲國際關系一直錯綜復雜,各大國對權力和利益的爭奪十分激烈,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徹底打碎了舊有的歐洲統治秩序,以英國為首的反法聯盟,同拿破侖帝國進行了多次較量,最終擊敗了曾經不可一世的拿破侖。當1814年拿破侖的敗亡已不可避免之時,重建歐洲秩序已成當務之急,戰勝國于9月齊集維也納,規劃戰后的世界。
一、維也納大國協調機制的形成及其主要內容
維也納會議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最終于6月簽署《維也納會議最后議定書》,主要內容是恢復歐洲封建秩序,各戰勝國重新劃分歐洲勢力范圍,確立新的領土均勢及要求法國賠款。隨后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簽訂《神圣同盟條約》,并與英國簽訂《四國同盟條約》,以防止法國東山再起。這些條約、宣言和文件構成了維也納體系。
會議本身開創了舉行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這至少在一定時期內,客觀上避免了中世紀以來歐洲國家之間無休止的戰爭。此后,為了貫徹維也納體系所確立的原則,歐洲各大國開始嘗試一種新的外交協調機制,各國“外相定期見面或召集正式會議”,討論歐洲局勢。這就是所謂的大國協調機制,“旨在就歐洲所遭遇之問題凝聚共識,為多邊行動解決問題找到出路”,即以定期或不定期舉行國際會議的方法,來處理國際問題或國家間的爭端,從而否定了歐洲歷史上常見的以武力和戰爭手段解決國家間利益沖突的方式。
大國協調機制的產生具有經濟、政治、社會等多方面因素。首先,工業革命的迅猛發展使歐洲各國需要穩定和平的的國際環境來發展經濟,因此急需通過協調的方式緩解相互之間的矛盾以避免戰爭的發生;其次,歐洲各王朝忙于鎮壓國內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無暇對外戰爭,因此各國極力避免外部戰爭,這就使各國就相互之間的利益沖突達成諒解成為可能;再次,長期戰爭的高昂代價和巨大破壞使各國民生凋敝,財政惡化,國內矛盾激化,社會趨于崩潰邊緣,急需休養生息,因此各國無力再通過戰爭解決問題,只有尋找其他的方式來協調相互間的矛盾。
維也納體系下的大國協調建立在 “正統原則”“補償原則”和“遏制原則”的基礎之上。正統原則側重于意識形態的結合,補償原則是形成大國協調的基礎,遏制原則體現了對均勢的操作,配以神圣同盟下保守王朝對意識形態的維護,四國同盟下集體安全模式雛形對均勢的保障,形成了保障體系穩定和大國協調順利進行的機制,確保了歐洲和平賴以存在的均勢。它使大國保有行動自由且承擔不確定的義務,這種靈活性是歐洲協調的主要特征,它維持了歐洲和平達一個世紀之久。然而,也正是大國保有行動自由的靈活性,導致一戰的爆發。
二、維也納大國協調機制的影響及其評價
從1815年建立到1914年徹底瓦解,維也納大國協調機制維持了歐洲大約100年的和平。但是它是建立在歐洲各大國的實力基本形成均勢的基礎之上,既沒有消除各國的擴張野心,也沒有停止它們之間的為了自身利益的爭斗,一系列政治危機和軍事沖突在一百年間從未停止,最終導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維也納體系徹底崩潰。這場主要由于歐洲列強的爭斗而引發的世界性戰爭卻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實際結束了歐洲的全球霸權時代。
維也納大國協調機制是歐洲大國第一次以多邊外交協商的形式來確定國際安全合作的安排形式,這種囊括了歐洲各主要國家的協調機制為緩和列強間的矛盾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在處理“東方問題”時,這種機制一再發揮作用,協調列強間的利益沖突,有效地保障了均勢的穩定,減緩了維也納體系瓦解的速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開創了大國間通過協商而不是一味對抗和戰爭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先例,對后世造成了深遠影響,對其后的國際關系發揮了特殊的作用。“大國通過這種‘會議外交’,能及時就影響各國共同利益的事項或突發事件進行溝通,并采取相應措施;也有助于各大國以相互妥協的方式,緩沖彼此之間的矛盾,形成暫時一致或多數一致的意見”。如若沒有大國協調這一緩沖機制,維也納體系所重新構建的均勢以及依據意識形態所建立的同盟布局是很難有效地運轉的。維也納體系之所以能維系歐洲長久的和平,其大國協調機制是功不可沒的。
但是這種大國協調是很不完善的,維也納大國協調只限于幾個主要大國之間,是建立在大國之間互相妥協和利益均衡的基礎上的,是為大國的目標服務的,主要反映的是大國間的均勢,排除了中小國家的參與。其目的是為了限制直接沖突或避免敵意上升,其整個體系的基礎是依賴于大國之間的力量對比狀態以及各國當權者對均勢信念的理解、信仰和堅持,其基礎極不牢固,國際制度、國際法等制度性、規范性力量只能起著無關緊要的作用。因此維也納大國協調機制從產生之初就存在致命的弱點,即各國間存在的巨大利益分歧使這種安全很不可靠,“其成員同意坐視不管的可能性大于采取聯合行動的可能性”。“大家要不是集結在泛泛的大原則下,便是眼睜睜看著最強大的一員,因自覺最安全最不需要此制度的保障而出走”。英國就是其典型,英國對于本國外相卡斯爾雷一手策劃的這種“歐洲會議制度”始終持保留態度,不愿在無實質威脅之時參加歐洲會議,隨時討論歐洲的局勢。失去了當時最強大國家的支持,這種大國協調機制很難發揮最大作用。
三、維也納大國協調機制的啟示
從某種程度上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聯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聯合國,是維也納大國協調機制演變的結果。
維也納體系下建立起來的大國間定期舉行的多邊外交協商機制形成了集體安全模式的雛形。一戰后建立的國際聯盟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將安全機制擴大到全球范圍,是第一個全球性的國際安全機制。與歐洲大國協調機制相比,國際聯盟形成了自己的正式組織,包括大會、行政院和常設秘書處等,通過《國際聯盟盟約》對國際安全問題做了法律上的規定,并且初步構造了國際關系準則。盡管如此,國聯在實踐效果上甚至遠遠不如維也納大國協調。后者在十九世紀無數次緩解了大國爭端。而前者在其存在的那若干年中卻很少成功地協調國家間的矛盾、制止侵略,只有在極少見的情況下,也就是會員國中的大國利益不受妨害、或各會員國至關重要的共同利益似乎用得著國聯時,國聯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
究其原因,從根本上說,十九世紀歐洲大國協調囊括了當時歐洲最強大的五個國家,是建立在五大國勢力均衡的前提下的,由于五國力量基本能維持一種平衡,相互能形成一種牽制,因此其所共同參與的大國協調得以發揮作用;而國際聯盟并未囊括當時所有的強國,最強大的美國和最具潛力的蘇聯并未參加,其主導的英法兩國相對實力也遠不如一戰前,這就導致國聯不可能使所有大國形成一種相互牽制的局面,換句話說就是國聯無法使各大國間形成一種均勢,這樣大國能夠成功協調和相互遏制的可能性很小,那么戰爭就無法避免了。
雖然國聯失敗了,但它為建立一個全球性國際安全機制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它所起草的國聯盟約和各種組織設置都為后來的聯合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聯合國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個旨在維護和平與安全的全球性國際安全機制。
可以說,聯合國是在吸收大國協調機制的有益經驗和國際聯盟失敗的教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聯的理想主義色彩很重,把決定權平均分配給行政院的所有到會國家,凡是形成一個有效的決議都需獲得行政院全體成員的同意, 其中包括它打算要控制的那個“懷有侵略意圖的成員”。這種“集體一致”原則實際上是一種空想,因為根本不可能有一項決議讓所有國家都達成一致,這就使國聯在面對重大國際爭端時不可能采取任何行之有效的措施。與此相比,聯合國顯然更好地繼承了大國協調機制,更加突出大國的地位和權威,強調“大國一致”原則。所謂大國一致,是指聯合國的主要權力集中于以五大常任理事國為核心的安理會,在五大國一致同意的情況下,它有權做出全體會員國都有義務接受并執行的強制性決議”。“大國一致”原則無疑提高了聯合國的工作效率,因為“大國一致”要比國聯的“全體一致”容易做到的多。
另外,五大常任理事國擁有“一票否決權”(對于安理會的決議只要有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則該決議便無法通過),這可以避免安理會再次出現像國聯那樣軟弱無力的狀況,并且“有助于避免某些大國反對另一些大國的企圖”。從這一點上看,“大國一致”起到了與大國協調類似的功效,即能夠有效地緩解大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再者,由于安理會賦予了五大國“一票否決”這一特殊權力,這就使五大國得以通過聯合國來維護自己的大國地位,那么任何一個大國都不會主動離開聯合國而放棄這一權力。這樣既可以防止出現維也納時期各大國對歐洲協調若即若離的狀態,又可以避免出現國聯時期那種常常有大國退出的情況。
從這個層面上來講,聯合國(尤其是掌握其主要權力的安理會)是對維也納大國協調機制的繼承和發展,而不是國聯。與維也納大國協調機制的弱點(見文章第二部分)一樣,聯合國集體安全機制的缺陷與問題同樣不可忽視。現今這種全球性的集體安全保障制度具有一定的空想性。各國在和平與安全問題上的分歧常常多于在這一問題上所達成的共識,這就使國際社會不可能隨時聚集起壓倒性的優勢來抗擊侵略。各國始終把自己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這造成一種狀況:若維護集體安全的行為不損害本國利益,則各國有可能參加;而一旦危機本國利益,則絕不參加或立即退出,大國尤其如此。這一缺陷與維也納大國協調機制的弱點是極為相似的,因此,可以說,這是集體安全制度的共性問題。
然而,集體安全制度決不是一無是處的。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維也納體系下通過大國協調所建立的集體安全模式的雛形維護了歐洲百年和平;聯合國在幾十年的實踐中,也的確為解決國際爭端,緩和國際局勢,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作出了不懈努力和巨大貢獻。這兩者從實踐角度證明了集體安全制度的優越性和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施興和主編.近代國際關系史.[M].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
[2] 唐賢興主編.近現代國際關系史.[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3]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顧淑馨、林添貴譯.海南出版社.1998.
[4] 楊國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和維也納體系的形成和特征——兼談歐洲統一性內涵的近代化.[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
[5] [美]漢斯·摩根索.國家間政治——尋求權力與和平的斗爭.[M].徐昕、郝望、李保平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
[6] 徐棄郁、唐永勝.從國際聯盟到聯合國——全球性安全機制的演變及前景.[J].歐洲研究.2005(3).
[7] 蘇聯外交部編.1941 - 1945年蘇聯偉大衛國戰爭期間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同美國總統和英國首相通信集(第二卷) .潘益柯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63.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