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法上的公權利
(一)公權利之解析
公權利的判斷毋寧說是和反射利益的區別。傳統公權利理論有三種學說:第一,“意思說”,權利是指法秩序所賦予的意思力或支配力;第二,利益說,權利是指法秩序所保護的利益;第三,折衷說,兼有意思力及利益。此三種公權理論是行政實體法上的概念,在訴訟法上公權利與訴權、原告適格、訴訟利益的判斷有密切聯系,是訴訟要件(實體判決要件)[1]和本案要件(本案有無理由審理)[2]的關鍵因素。此處權利的保護是否是公權利的保護,則并無明確要求,權利侵害并沒有限定于公權利受到侵害,因此以公權理論架構行政法律關系并不完整。
(二)公法上之請求權
以公權利理論模式,法律保護某種利益,推導出各種公法上的請求權。此理論模式的重要作用和功能在于原告資格的認定,關鍵是原告之公權利的認定,因為行政法著眼于公共利益,而個人利益往往隱藏在公共利益中,只有法律同時賦予個人利益的時候,才存在公法上請求權;如果是公共利益體現在個人身上之“反射利益”,則個人不具有訴的利益。
二、公權利之司法救濟
(一)公權利主觀性認定
行政法不同于私法,私法領域法規范結構本身具有主觀性質,權利與義務間具有邏輯關聯性(權利義務相對應)和普遍性(權利都可以訴訟方式尋求保護)。[3]行政法領域,法治國家要求依法行政原則,其規范結構以義務為基礎架構,行政法內容在于規范行政活動之容許性和適法性,因此行政法規范比較私法規范而言欠缺主觀性。因此這就決定了行政法律規范在對行政行為控制方面具有強大功能和有效性,但在具體的行政法律關系方面,在判斷行政法律關系構成要件上存在困難,比如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權利義務是否存在。比較私法而言欠缺主觀性,在訴訟上也就難以尋求保護。從行政實體法的目的中尋找其主觀性,也就是對“保護目的”目的理論的應用。
(二)公權利保護依賴訴訟類型的完善
公權利則可以作為控制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客觀行政法規范和主觀保護人民權利的連接點。訴訟中關于人民公權利的有無,即原告的權利是否為反射利益,決定了原告公法上的請求權,屬于訴訟要件的判斷問題。公權利的救濟受到訴訟類型的限制,原告公法上的請求權即“撤銷請求權”構成要件需要撤銷訴訟類型在客觀法上的規定。如果原告請求權沒有法定的訴訟類型可資利用,則該公權利無從獲得保障。
三、行政訴訟第三人公權利之平等保護
(一)平等保護第三人公權利之理論基礎
1.憲法所保障該第三人之訴訟程序權
當事人不服具有第三人效力行政行為提起訴訟,多個行政法律關系存在利害沖突,其中一個行政法律關系作為訴訟標的,則另一個法律關系需要為一致之判決,此時另一行政法律關系一方公權利的保護則屬于第三人公權利的保護問題。行政法院應尊重該第三人的訴訟程序權而命其參與本案訴訟程序。否則侵害憲法所保障該第三人的訴訟程序權,違背了公平審判和訴訟經濟原則。
2.以義務理論架構行政法律關系
如果不以權利概念作為調整、分配法主體之間利益。“而徑自承認行政法規范概念者(法思維模式中之目的手段模式、利益衡量模式),亦即采‘以義務理論為基礎架構行政法律關系’之模式。此一模式,尤其于利益具有擴散性或屬于發展中之權利,或利益狀況涉及多面(多極的法律關系)時,逐漸具有其重要性。此時,決定j 否以訴訟方式尋求救濟之關鍵,則在于各該法律關系主體于整體行政活動過程中之地位,而行政法規范提供何種形態組織及程序以調整、分配各種相互矛盾沖突之利益,為主要考察重點。”[4]
(二)第三人公權利保護之關節
1.公權利主觀性的識別
第三人公權利保護同樣存在著與公共利益的區分問題。也就是行政機關作為多個公權利的義務主體,其每個公權利都不是反射利益,考察行政實體法規范,其具有保護個人利益的目的。
2.第三人公權利和原告公法上的請求權存在利害關系
行政機關作為義務主體,當對多個主體間私法上的權利調整時,形成了多個垂直的行政法律關系。不同的行政法律關系之間存在反對沖突或者互換沖突,第三人的公權利和原告公權利之間存在利害關系,法院要對之一致裁判,對原告和第三人的公權利平等保護。
注釋:
[1]訴訟要件.又稱實體判決要件.是指法院對本案實體權利義務爭議問題進行審理并作出判決的要件.
[2]本案要件.又稱本案訴訟請求判決的要件.即法院如何對爭議的法律關系作出判決的問題.
[3]參見賴恒盈.行政法律關系論之研究——行政法學方法論評析.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1月版.第9-10頁.
[4]賴恒盈著.行政法律關系論之研究——行政法學方法論評析.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1月版.第9-10頁.
(作者:西北政法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