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5日,我國財政部頒布了39項《企業會計準則》,這些準則在較大程度上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所得稅》準則改為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體現出我國會計準則制定由收入費用觀轉向資產負債觀,會計理念發生了質的變化。
資產負債觀和收入費用觀原本是計量企業收益的兩種不同理論。若將資產負債觀和收入費用觀引申到會計準則制定中,則資產負債觀是指在制定會計準則時,首先定義并規范由該類交易或事項產生的相關資產和負債或其對相關資產和負債造成的影響,然后再根據資產和負債的變化確認收益,重在規范資產和負債的定義、確認和計量。在收入費用觀下,收益的確認和計量是準則規范的首要內容,資產和負債的確認。
一、資產負債觀和收入費用觀的比較
(一)會計目標的比較
在受托責任觀下,財務報告應主要反映基于歷史成本的經營業績,即強調信息的可靠性,堅持收入確認的實現原則和配比原則,受托責任觀無疑受到收入費用觀的青睞。而在決策有用觀下,要求會計系統應當為現在和潛在的投資者、信貸者以及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決策有用觀就成為資產負債觀會計目標的首選。
(二)會計要素比較
資產負債觀優先定義資產和負債,再以資產和負債這兩項最基本要素的變動來定義其他要素。收入費用觀以收益為重。會計要素的定義與分類中沒有將資產和負債放在優先地位,其他要素的定義并不依附資產和負債的定義,除了注重收入與費用的直接配比及其結果,其他各會計要素之間沒有明顯的聯系。
(三)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比較
資產負債觀側重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但是,資產負債觀并非將相關性置于可靠性之前,會計理念轉向資產負債觀正是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更加準確、及時地提供有關企業報告期內所有交易和事項影響的真實可靠信息。收入費用觀則側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它要求會計確認與計量一定要符合實現原則、強調客觀性。
二、我國會計準則采用資產負債觀而非收入費用觀的原因
(一)資產負債觀更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在我國市場化深人發展的同時,發生了不少會計造假事件。使用資產負債觀,是用真實的、客觀存在的資產與負債作為計量標準,以所有者權益的增加來確認收益,可以有效地壓縮人為操縱利潤的空間。而收人費用觀在確認收益時不以客觀存在的資產、負債為計標準,而是運用遞延、應計、攤銷等會計程序,使得收益的確認帶有很大的主觀性。
(二)資產負債觀更符合公允價值的計量要求
收人費用觀體現的是一種歷史成本的思想,相反,資產負債觀更加強調權益,權益可以通過對資產、負債的公允計量來體現。準則制定者對資產負債觀的認同表明了這樣一種趨勢,即對會計準則制定和財務報告列報更注重對“真實、公允”的追求。
(三)采用資產負債觀更易于與國際會計協調
在我國資本市場上之所以發生如此多的會計造假事件,究其原因還是原會計準則是依據收人費用觀制定的,存在諸多不足和缺陷。現企業會計準則則體現了國際化的趨勢,依據資產負債觀來制定。
三、資產負債觀在我國會計準則中的應用
(一)所得稅的處理
所得稅的處理由收入費用觀轉變為資產負債觀,用暫時性差異的概念取代了原會計準則中使用的時間性差異。現準則規定只能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體現了其站在未來現金流量凈增加額的角度,遵照資產負債觀,旨在真實體現資產和負債的未來可收回金額,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資產和負債未來能為企業帶來的實際的現金流。
(二)增設所有者權益(或股東權益)變動表
在《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中明確規定取消利潤分配表,而增設所有者權益(或股東權益)變動表,這也正是資產負債觀理念的具體表現。
(三)引入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
資產負債觀注重資產的真正價值,認為企業收益是當期凈資產的凈增長額(不包括業主投資或派給業主款造成的凈資產變動),因此,現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因公允價值計量引起未實現的損益(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差)確認為當期損益。
(四)政府補助采用全面收益法,全部計入企業收益
按照資產負債觀,政府補助會引起當期凈資產的凈增長額,但又不是直接來自股東的資源(不包括政府作為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本),符合收益的確認原則。第16號政府補助準則將政府補助分為與資產相關和與收益相關的兩類,確認為遞延收益或當期損益。
綜上所述,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貫徹了資產負債觀思想,符合國際慣例的要求,進一步表明了我國在會計準則的制定上與國際慣例的趨同。
參考文獻:
[1]李勇,左連凱,劉亭立.資產負債觀與收入費用觀比較研究:美國的經驗與啟示.會計研究.2005(12).
[2]謝德明,林勇軍.資產負債觀、收入費用觀比較與思考.會計之友.2007(11).
[3]毛劍芬,韓存.資產負債觀及其應用.財會月刊.2006(11).
[4]楊樂,徐芳.新會計準則采用資產負債觀的思考.財會月刊.2007(3).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