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農產品的標準化體系不健全,農產品認證體系不健全,農產品生產規模小,農產品整體質量不高,國外對我國農產品貿易技術壁壘的不斷增加以及他國搶注我國農產品商標現象時有發生等因素,已成為我國農產品創世界名牌的重要制約因素。為此,我國農產品標準必須與國際接軌,建立和完善國家的農產品認證體系,用高新技術打造一流的品質,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創立外向型農業生態示范區,運用國際法律保護知名品牌,加強國際營銷。
關鍵詞:農產品;世界名牌;必要性;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04.3 文獻標識碼:B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品牌的國際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勢不可擋的歷史潮流。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品牌的競爭,人們漸漸認識到,-個企業,只有靠品牌才能占領世界市場,從而確立在世界市場競爭中的地位,而且這種地位隨著其知名度的提高而不斷增強。在這種形勢下,我國農產品要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也必須加速實施世界名牌戰略,這是我國主動參與國際競爭的現實選擇。
一、農產品創世界名牌的必要性
(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需要
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出口企業大都是靠降低成本、降低售價來維持出口增長,但隨著出口成本的上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原因,我國農產品出口后勁不足漸漸顯現,靠價格競爭來占領市場,增加出口,已沒有多少潛力可挖。因此,要想進一步擴大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必須要轉換思路,實現農產品競爭由傳統的價格競爭轉向以品牌為中心的非價格競爭,實施世界名牌發展戰略,只有這樣才能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農產品。
(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農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正確地處理好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積極有效地管理和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增殖可再生資源,建立農業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生態經濟運行系統。而實施世界名牌戰略可以幫助我們重新選擇農業生產的技術,以解決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所引起的環境污染和昆蟲抗藥性等問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
大力發展品牌農業,開發具有國際比較優勢和較強競爭力的國際名牌農產品,既可以幫助農民解決與市場的銜接問題,解決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偏離市場需求而導致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矛盾,又能帶動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農工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延伸產業鏈條,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進程。
(四)應對國外貿易壁壘的需要
發達國家不斷頒布新的技術法規,規定苛刻的包裝和標簽要求,執行嚴格的質量認證制度和合格檢驗程序,并以國家安全、保護環境及維護消費者利益為合法性理由,對我國農產品出口進行種種限制,而實施世界名牌戰略有利于規避西方國家針對我國的貿易壁壘措施。
二、制約農產品創世界名牌的主要因素
(一)農產品標準化體系不健全
一是標準數量嚴重不足,在我國上市銷售的1 000多種農產品中,國家正式發布的農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涉及的產品不到200個,有近80%的上市農產品沒有標準,特別是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等安全限量標準,更是嚴重缺乏。二是一個產品多重標準,不統一,生產者和消費者無所適從。三是標準技術內容陳舊,不適應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四是國際采標率低,我國農業方面的國際采標率僅為20%,有近80%農產品難以與國際標準接軌。五是標準宣傳貫徹工作不到位,生產者的標準意識比較淡薄。
(二)農產品認證體系不健全
目前我國已建立了相應的農產品認證體系,而問題是到目前為止國內的多家認證體系竟沒有一家與國際標準相銜接,而且各認證機構相互獨立,互不隸屬,認證存在著的標準不統一、檢測不統一、多頭化的問題。認證工作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大大降低了出口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造成了我國農產品出口屢屢受阻。
(三)農產品生產規模小
家庭承包制使農民擁有的土地分散,而分散經營我國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總體上比較低,導致產前、產中、產后統一服務難,區域化生產、專業化布局難,無法適應農產品大市場在規模化種植、現代化營銷、品牌塑造等方面的要求,雖然有龍頭企業的帶動,但由于出口龍頭企業的規模也較小,其拉動作用也是有限的,農業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十分突出,從根本上削弱了農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四)農產品整體質量不高
由于技術水平低、加工技術的落后,我國出口農產品檔次較低,主要以原料為主,充當國外品牌原料。我國加工農產品產值僅為農業總產值的38%,美國為160%,日本為230%。我國農產品采收后處理能力不及產量的20%,而發達國家已達60%以上。農業發達國家的初級農產品與加工農產品在消費中的比例達2:8,我國則高于8:2, 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另外隨著我國工業的發展,農業的生態環境也不斷惡化,如空氣污染、包裝污染、農藥殘留污染等,使食品安全性不高。這一切都影響到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給了進口國運用貿易技術壁壘加以限制的理由,使出口頻頻受阻,加大了國內農業產業的風險。
(五)國外針對我國農產品的貿易技術壁壘(TBT)不斷增加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些國家利用TBT標準不公正地阻止外國貨物或服務進入其市場的的情況越來越多,尤其是近幾年在國際農產品貿易領域中針對我國農產品的TBT不斷增加,并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一時間我國農產品貿易成為TBT打擊的重災區,極大地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和國際形象。嚴峻的形勢告訴我們,農產品要闖世界名牌必須加強針對我國的TBT研究。
(六)他國搶注我國農產品商標現象時有發生
由于某些企業法制意識淡薄,目前我國農產品在境外被搶注的現象經常發生,而且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一個商標被搶注,對一個企業來說,其后果是意味著失去了一個國家的市場,多了一道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的品牌壁壘,這不得不引起我國的高度重視。
三、農產品創世界名牌的對策
(一)農產品標準與國際接軌
打造農產品品牌,使之成長為世界大名牌,最重要的是按照國際標準進行生產,千標準,萬標準,只有國際標準才是真標準。按國際標準進行農業生產,是提升農產品品質的重要手段,是有效規避國外TBT限制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使之成長為國際名牌的技術基礎。因此我國要建立、健全有關農產品的國家標準,并能與國際標準相一致,得到其他國家與組織的認可,這其中包括質量標準、殘留物標準等。 要采用最新科研成果,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標準和實用技術,及時跟蹤國外技術壁壘的最新動態,以加快我國農業標準的更新步伐。要提高認識,完善農業標準化的社會服務體系,加快農業標準化的推廣。
(二)建立和完善國家的農產品認證體系
首先要統一認證制度、統一認證機構、統一認證標準和認證程序,保證認證工作的公正、公開、公平,盡快解決多頭認證問題,在國家統一、規范的基礎上,逐步走向認證機構的公益化。其次要加強有關技術設施建設,為出口農產品提供監測服務,保證對食品衛生安全的有效監控。最后必須要取得農產品國際“通行證”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把能否獲得IS09000、IS014000、HACCP認證作為農產品市場準入的條件,一個企業通過IS09000、IS014000、HACCP認證,就等于拿到了打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三)舉辦各種形式的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
舉辦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以市場運作為基礎,建立一個開放的、國際性的大型綜合交易平臺,向國際社會,宣傳、展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的新成就。參展企業必須是農業產業化重要龍頭企業,產品獲得無公害認證、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農業產品認證的企業,大中型農產品出口企業,優秀水產、畜禽生產企業,臺、港、澳地區的企業及外商投資企業和國外知名企業。參展產品必須是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這是一個展示我國農業發展水平的大舞臺,對于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知名度,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創中國農產品的世界名牌,都將產生重要作用和深遠影響。
(四)用高新技術打造一流的品質
凝結著高科技含量的名牌農產品才具有國際競爭優勢,才會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名牌產品。當今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由產品品質、安全質量、生產成本和產品品牌構成。產品品質需由科技來提高,安全質量需由科技來保障,生產成本需由科技去降低,產品品牌需由科技去打造,所以科技是打造世界名牌農產品的關鍵。為此應大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促進農業高新技術向傳統農業的滲透和擴散,支持科研院所以知識、技術為資本加大農業科技的研究與開發,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加大財政對農業科技推廣的投入,加強農民教育, 搞好農民技術培訓,全面提高農民素質。
(五)大力發展綠色農業
綠色農業,就是利用“綠色技術”進行農業生產的一種體系。其基本內容有:一是指生物的多樣性;二是指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保持人、環境、自然與經濟的和諧統一,即注意對環境保護、資源的節約利用,把農業發展建立在自然環境良性循環的基礎之上;三是指生產無污染、無公害的各類農產品。要突破農產品國際貿易中的TBT,讓中國農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形成世界名牌,我們必須積極發展綠色農業,開發綠色食品,發展綠色農產品品牌,堅定地走以綠色品牌打破“綠色”壁壘的發展之路。政府要在財政、信貸、稅收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支持、鼓勵綠色農業的發展。還應強化環保執法,推行“綠色環境標志”制度。要加強生態環境教育,強化國民的綠色經濟意識,使廣大農民認識到綠色生態農業是綠色經濟的主旋律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努力減少農用化學品的污染,減少農產品的殘毒,切實保護農業的生態環境。
(六)實施龍頭牽動戰略
創世界名牌,必須靠龍頭企業的拉動。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中的關鍵環節,是我國農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的市場主體。龍頭企業在生產標準執行、產品質量控制、市場營銷策劃、市場風險規避、產品品質提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它一頭牽著千家萬戶的生產,—頭連著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是實現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機對接的紐帶,是有效降低農業經營風險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支撐保證,也是加入WTO后我國農業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組織形式。因此我們要積極發展多層次、多成份、多形式的龍頭企業,通過有效的資本運營,實現強強聯合、強弱聯合,促進龍頭企業做優、做強、做大。同時國家應選擇技術水平高、市場潛力大的龍頭企業,在財政、信貸和稅收上給予大力扶持。
(七)創立外向型農業生態示范區
通過科學規劃和技術指導,建立起一批外向型農業生態示范區。生態示范區要對農產品的選種、生產、加工和銷售上可以采取統一的標準和科學化的管理,確保綠色農產品的質量控制在嚴格管理之中,使綠色農產品的質量有可靠的保證;要積極引進農業生產的新技術、新工藝尤其是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的生產裝備,嚴格控制化肥農藥的使用,建立健全質量控制措施;要按照國家無公害、綠色或有機產品生產基地的標準生產和管理,爭取成為國家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的生態示范區。建立農產品生態示范區,可以實現農業的規模效益,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依托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建成輻射國內外的市場網絡,可以進一步把我國的綠色食品推向國際市場,提高中國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八)運用國際法律保護知名品牌
創名牌不易,保名牌更難,當企業的品牌走向國際市場時,要積極尋求國際的法律的保護。商標國際注冊是尋求國際法律保護的必不可少的措施和有效途徑,應鼓勵企業盡快在產品出口國和潛在出口國進行自己的商標注冊,為企業品牌進入國際市場建好防火墻。除此之外,面對國際市場不正當的品牌竟爭,我國企業必須善子利用《反不正當竟爭法》,《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等有關的國際公約,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為名牌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九)加強國際營銷
再好的商品如果不進行強有力的宣傳,將難以被社會公眾認知,更難成為有口皆碑的大品牌。創建國際名牌農產品,必須制定好營銷組合策略,如:企業標識和名字國際化;獲得國際認證。培育國際營銷網絡;參加國際展會;投放國際媒體廣告;投身國際賽事;搞國際贊助或捐助等。
參考文獻:
[1] 陸國慶.區位品牌:農產品經營的新思路[J].中國農村經濟,2002(5):59-62.
[2] 王新玲.品牌保護[J].經濟管理,2002(2):54-57.
[3] 王策之,賈書明.關于農產品品牌的思考[J].農業經濟,1999(9):20.
[4] 張世賢.品牌國際化戰略要領[J].經濟管理,2002(21):6-7.
[5] 邢祝國,姚永志. 加入WTO對我國農業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53-57.
[6] 沈雅琴,陶昌盛. 創建名牌農產品提高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J]. 生產力研究,2004(2):50-52.
[7] 張友連.論國際貿易中的貿易技術壁壘[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3(5):33-36.
[8] 于維軍.實施品牌戰略提升我國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J].中國動物保健,2004(12):15-18.
[9] 陳敏.特色農產品出口策略探討[J]. 農村經濟,2005(9):68-70.
[10]李玉華,趙梅格.創建名牌農產品提高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04(9):20-21.
[11]郝素琴,劉揚. 實施綠色食品營銷對策芻議[J].經濟師,2002(11):170-171.(責任編輯:石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