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會展業主要還是由一些非市場化的發起單位和部門全部或部分壟斷,產業的獨立性還不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勢必影響其進一步發展。因此有必要對我國的會展業從產業鏈的角度進行分析,通過會展產業鏈整合,從而有效提高我國會展業的產業延展效應。
關鍵詞:會展;產業鏈;結構;產業延展效應
中圖分類號:F224.1 文獻標識碼:B
一、會展產業鏈的結構
(一)產業鏈的含義
產業鏈是一種或幾種資源通過若干產業層次不斷向下游產業轉移,直至到達消費者的路徑。它其實是在市場競爭中自發形成的企業之間的一種關系,即針對某一產業,圍繞生產要素流向,分析行業之間上中下游的供應關系,確定投入產出的價值比。產業鏈中要素構成的多少,控制權的大小,鏈條的長短,鏈條的粗細決定著企業之間的相互關系、產業結構的發展方向以及產業對其他行業的依存度和影響力。它通常包含四層含義:一是產業鏈是產業層次的表達。二是產業鏈是產業關聯程度的表達。產業關聯性越強,鏈條越緊密,資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三是產業鏈是資源加工深度的表達。產業鏈越長,表明加工可以達到的深度越深。四是產業鏈是滿足需求程度的表達,產業鏈始于自然資源、止于消費市場。
通過產業鏈的上述幾個含義可以做以下理解:第一,產業和客戶是捆綁在一起的,多層次的開發非常有利于抓住各個層次中的核心客戶,有力地擴大市場份額。第二,產業關聯性越強,它的資源利用率就會越高,資源有效利用其實就是等于在降低成本,等于盈利。所以開發產品或服務內容務必需要很強的關聯性。第三,產業深度與產業鏈長度成正比,延長產業鏈代表產品深度開發,附加價值增加。第四,產業鏈起點和終點并不固定,而是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而延伸。
(二)會展產業鏈的結構分析
借鑒產業鏈的基本理論和會展業的基本特征,可以將會展產業鏈定義為:會展產業鏈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會展業和為會展活動提供服務的相關產業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將關聯度高、支持性強的企業納入會展活動中來,彼此之間逐步形成的一種相互依托的長期戰略合作關系。會展產業鏈圍繞會展活動的開展而形成,相關企業是以會展業為依托,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會展活動的發展并由此獲得各自最大的利益。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節點都追求專業化的優化發展,各個產業之間都具有關聯性,每個節點的行為都會影響鏈條上其它企業的決策。在發展會展業時必須綜合考慮產業鏈的整體性。
會展產業鏈的功能和作用是綜合性的、全方位的。一是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上實現專業化協作。隨著市場經濟業態的成熟,產業經濟的分工已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化。會展業就是依托市場的專業化服務機構的滲透與彼此競爭,帶來了產業的興旺和行業的發展,為實現會展企業與其它協作單位之間的“無縫對接”提供了運作體系。二是促進產業經濟實現再生產的良性循環。會展業促進相關產業發展,同時,相關產業的發展和質量水平的提高又能促進會展業的發展,產業鏈的每個環節都能在其它環節的推動下得到提升。例如,會展業推動了旅游業發展,而旅游業又能推動交通業發展,發達的交通業又促進會展業的發展,從而形成會展經濟產業鏈彼此促動的良性循環。三是實現會展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會展業產業鏈通過客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交互擴散,實現對相關產業的推進。
各地會展業的實力和發展水平是與綜合經濟實力和經濟總體規模及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會展業發達地區總是憑借其科技、交通、通訊、服務業發達等綜合優勢,在同業競爭中爭取先機,實現會展經濟與其他經濟門類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在互動中實現良性循環。
會展產業鏈在整體效能發揮中將主體方和相關方整合在一起,并從上游環節、中游環節和下游環節三個方面將會展的相關資源組合在一起。從會展業的實際情況來看,會展的主體方包括會展活動的上游和中游環節,會展的相關方則指的是下游環節。因此,筆者從會展活動的三個構成環節來分析會展產業鏈。
1.上游環節。上游環節是指會展項目的開發者和會展品牌的擁有者,即專業會議組織者(PCO)。在實際市場運作過程中,作為會展活動的發起者,主辦者與專業會議組織者有時候是合而為一的,有時專業會議組織者以某一會展的承辦者身份出現,表現出主辦者與承辦者的分離。
2.中游環節。中游環節是指會展項目的具體運作、組織和實施者,也就是常講的目的地管理公司(DMC)。他們按照主辦方的要求將會展活動方案落在實處,具體執行會展設計的要求,處于會展產業鏈運行的實施階段。
3.下游環節。下游環節是指會展活動的支持部門,包括直接或間接為PCO、DMC、參展商和觀眾提供服務的部門,如展臺裝修、展品運輸、物品租賃、貿易中介、保險、商務旅游、媒體廣告、信息數據等機構,這些支持部門為會展業提供了技術、人才、資金和信息的支持,是會展業發展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從產業鏈的運行來看,下游環節仍屬于會展活動的實施階段,只是從會展業的角度認為他們處于從屬地位而非會展業的主體,而且他們任務的完成也并不意味著會展產業鏈的終結,因為要使會展活動得以持續進行和會展產業的發展,還必須對每一次的會展活動進行評估,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剔除不必要的環節和部門,增加忽略的行業和部門,使會展產業鏈在不斷的運作過程中完善起來。
會展產業鏈的結構模式可以簡單表述為如圖1所示。

會展產業鏈的上、中、下游三個環節和對會展活動結果的評估構成了會展業的主要活動內容,展示了會展活動從啟動階段的策劃、宣傳到實施階段的計劃、組織、協調和招徠到控制階段的評估與反饋的主要流程。在會展產業鏈中,PCO是會展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并與DMC形成了專業化的分工,作為DMC主要代表的場館,是會展活動展開的平臺,產業鏈內的會展企業和相關支持企業圍繞場館在一定區域內相互鄰近,方便了參加者(參展商和專業觀眾)和普通觀眾的出行,增加了企業的外溢效應,降低了信息的搜尋成本和傳遞成本、承辦機構利用產業連接效用打造會展品牌,推動會展經濟的不斷壯大。
二、會展產業鏈的延展效應分析
會展業是會展活動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現代經濟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屬于第三產業。會展產業鏈的延展效應主要通過三效應和兩個方面來實現。三效應是前關聯效應、后關聯效應和旁關聯效應。這三種擴散效應往往是有機組合在一起的。兩個方面是:一是有利于“產內”結構調整,即有利于包括會展業在內的整個第三產業內部的結構進行調整;二是有利于“產外”結構調整,即有利于除第三產業之外的第一、二產業的結構調整。正是三個效應和兩個方面使得會展業自覺或不自覺地扮演了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角色,會展活動才能既有利于內外產業結構的優化,又有利于經濟的快速增長。
(一)會展產業鏈的“產內”延展效應
會展產業鏈對“產內”的延展效應主要指會展活動有利于“產內”結構的調整,主要表現在可帶動旅游、賓館、餐飲、交通、通信、購物、物流、保險、金融、租賃、廣告、裝潢設計等第三產業內部相關行業的發展。根據德國貿易展覽協會(AUMA)提供的數據,從企業參展費用開支構成比例看,參展企業直接付給組織者的展位租金只占整個參展費用的20%,其他參展費用則主要花費在展位搭建、裝飾、運輸、展覽人員工資支出、旅行交通、食宿、購物娛樂以及廣告等方面上。這種“產內”延展效應具體表現如下:
1.會展為旅游注入活力。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點的“地利”優勢,是開展會展活動的重要條件之一。會展活動與旅游業相結合具有:勞逸結合、效率與效益高、客戶消費高、停留時間長、團隊規模大、贏利性好、行業帶動性強等特點。會展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為旅游業創造了巨大的商機和開發出一個極大的市場,以至于形成了以會展帶動旅游,以旅游促進會展的良性互動發展模式。
2.會展增加賓館與餐飲的收益。會展活動期間,大量的參展商和觀眾的涌入,對舉辦地的餐飲、住宿業形成巨大的需求。每年兩屆的廣交會開幕后,廣州市主要賓館平均出租率都要高達95%以上,其最高出租率可達110%左右,加上交易會期間房價上浮,主要賓館在4月和10月的營業收入比平常月份普遍高1-3倍。
3.會展帶動了交通與通信業的發展。會展活動將大量的人流、物流匯集到舉辦地,而人員與物質的流動既增加了對交通和通信業的需求,也極大地推動交通、通信業的發展。
4.會展刺激了消費需求。會展活動期間,大量人流的涌入會增加對生活用品和地區特色商品的需求,從而促進了商場、超市、專賣店等零售業的發展。
5.會展導致了物流頻繁。會展活動期間,由于匯集大量商品的需求,因而導致了頻繁的物流活動。展覽前后參展商品的運輸、包裝、儲存、裝卸、搬運;會展活動期間向參展商和參展觀眾分發的食品,以及其他的會展配套設施,都會增加貨流量和對物流服務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相對于一般的貨物運輸而言,展品對物流服務有著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物流活動組織者不斷采用先進技術、設備、管理模式,提高物流服務水平。物流與會展這兩大朝陽產業的珠聯璧合,不但是大有作為,而且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三利潤源泉”。
6.會展使保險業獲利豐厚。會展活動期間,為了確保人身安全,保護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保證各類展品,特別是珠寶、書畫作品、航空設備等貴重展品的安全,于是不可避免地涉及保險業,也對金融保險業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會展產業的發展需要保險業的支持,也給保險業帶來了商機和豐厚的利潤。
7.會展促進了廣告與印刷業的發展。會展活動前期,為了招攬客商與觀眾,提高會展的知名度,會展組織者或參展商都會進行大量的廣告宣傳,從而促進了廣告業(包括各類媒體廣告)的發展。參展商參加會展,為取得最好的宣傳效果,必然會制作各種宣傳資料、手冊,進而促進印刷業的發展。
當然,會展活動的影響還遠不止以上所列行業,會展產業的發展還將對租賃、環保、電子音像等第三產業內部相關行業的發展產生拉動作用,從而使“產內”結構得到合理、優化地調整。
(二)會展產業鏈的“產外”延展效應
會展產業的發展將通過前、后、旁的關聯效應,一方面會為“產內”相關的產業與部門帶來大量的客源、貨源和創造出大量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需求的增加會對“產外”的第一、第二產業和它們相關部門提出新的需求,提供新的供給領域和市場,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具體來說,會展產業鏈的“產外”延展效應的表現方式如下:
1.對其他產業不斷地提出新的需求。人類社會的經濟需求總是從低層次向著高層次發展,在某些動因下,使得更加復雜的需求不斷被激發出來,并被不斷放大。由于會展活動為刺激商品需求提供了機會,而需求又是激發和放大新需求的動因。因此,會展活動會對其他產業不斷提出新的需求。又由于會展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可改變市場的需求結構,特別是中間需求與最終需求的比例、個人消費結構和消費與投資比例,因此,市場需求內容的改變會直接影響到其他產業結構的調整。
2.對其他產業提出新的供給要求。會展業是社會分工細化的結果。而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對整個社會經濟具有重大的意義。這是因為,產業的細化是分工和專業化的外在表現,不僅增加了自身產業的發展空間,而且有利于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從而提高技術和服務水平。在一般的經濟活動過程中,各產業與部門之間既存在直接或間接的關聯關系,也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而各產業與部門之間制約、促進作用的大小決定于各產業與部門之間關聯度的大小,關聯度大,產業與部門間的制約、促進作用就強,關聯度小,這種作用就弱。依據這一理論,當會展產業發生變化時,就會對其他相關聯的產業與部門提出新的供給要求。
3.對其他產業提出新的投資要求。會展可以通過刺激需求或使有效需求盡可能快地得到實現,來改變人們的消費需求決策、需求行為、需求預期、需求結構,進而改變人們的投資預期、投資行為、社會投資結構。首先,會展活動所在地的信息、交通、交易便利,其本身就是值得投資商注意的好環境,如果再提供良好的外部投資環境,如擁有可以開發與利用各種資源的權力,就更加利于吸引外資。其次,會展可以吸引不同地區、國家的客商投資與合作,這樣不僅可提高不同地區、國家的對外開放水平和能力,而且可增加貿易和資本的跨界流動的規模和速度,引起產業結構調整。最后,會展能為產業結構優化提供良好條件,會展活動的各種貿易與非貿易渠道會使得開放經濟體系內部的市場供給與需求關系發生良性變動,而這種良性變動會引起產業結構的優化,從而進一步吸引外資。
4.對產出品提供了實現價值的可能。無論需求與供給還是投資與產出,廠商們的最終目標都是市場。而實際上,經濟會展活動大多是一種市場活動,是一種具有現代化形式、現代化氛圍、現代化管理模式、現代化技術手段的集市活動。也正是這種市場活動的現代化,不但為需求與供給、投資與產出提供了信息、技術、資金,還為產出品提供了實現價值的較大可能。無論是需求與供給還是投資與產出品,一旦能在市場上轉化為財富,朝著更加有利于市場目標發展的產業結構調整就會隨之而來。
由于會展業具有可以帶動“產內”和“產外”發展的獨特魅力,因而德國、美國、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都高度重視會展產業。也正因為如此,我國各級地方政府正在把會展產業作為促進該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加速自身經濟的發展的支柱產業來大力扶持。
參考文獻:
[1] 王保倫.會展旅游[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4:153.
[2] 陳志平.會展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238.
[3] 應麗君.模塊化的會展“流程鏈”管理模式(OSL)[J].旅游學刊, 2006(10).
[4] 李智玲.淺論會展業與旅游業的關聯效應[J].集團經濟研究, 2007(12).
(責任編輯:石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