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魯南地區五城市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異,并體現在經濟總量、人均水平、經濟效益、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等多方面;同時,總體差異呈擴大趨勢。魯南五城市正處在經濟發展的中期階段,城市的地理與區位、產業基礎、投入與經濟外向型程度,以及社會與歷史文化因素是造成發展差異和經濟總體差異擴大的根本原因。在整個區域的層面上,經濟的欠發達狀態是五城市發展的客觀事實,必須培育都市圈、極化中心城市,推進城市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同時要利用區位優勢、自覺接受區外中心城市經濟輻射,這是走出“困境”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魯南;經濟差異;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The Strategies Against the Economic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t South-Shandong Area
WANG Jin-yan,WU Dian-ting, YUAN Jun
(School of Geograph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There exist the enormous differenti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five cities at south-Shandong area, which is clearly represented by the economic total quantity, economic benefit, per-person level, resident income,consumption level,etc.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has a tendency of expansion.The five cities are in the middle stag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geographic and location condition, industrial foundation, investment intensity, economical extroversion degree,social,history and culture factors are the basic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tiated economic patterns. In the entire are,the economy is not evenly developed which is known as a fact. The paper presents some ways of helping it out by cultivating the metropolitan area,polarizing center cities, boostingcities′ cooperation,and accelerating co-development.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use geographical advantage and accep economy radiation of the center cities outside the area.
Key words:south-Shandong;economic differentiation;strategy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國內外環境不斷考驗著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區域發展的差距問題自1980年以來,在國內外學術界得到了空前的關注[1]。山東省客觀上存在著東部與西部,北部與南部的經濟差異,是中國的縮影。其中,北部以膠濟鐵路為發展軸線,形成的山東半島城市群經濟發展水平明顯高于以日(照)菏(澤)鐵路為發展軸線的魯南地區。魯南地區的空間地域包括山東省的日照、臨沂、棗莊、濟寧和菏澤等5個地級市,以及4個縣級市和24個縣。2005年總人口3 194.58萬人,區域生產總值3 988.73億元。《山東省“十一五”規劃》對五城市的發展要求是:“要依托新亞歐大陸橋,發揮資源、區位和開發潛力大的優勢,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資源開發,培育壯大優勢產業,提高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建成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優質農產品加工基地和商貿物流基地”。另外,還提出:要提高濟寧和臨沂的集聚能力,加快突破菏澤,走出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
改革開放以后,魯南五市的經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但總體上依然處于欠發達狀態。對魯南地區內部的經濟空間差異進行研究,能夠幫助揭示區域經濟發展的內部結構性矛盾與動力因素,并為我國發達省份的內部經濟發展差異問題帶來啟迪。
一、經濟空間差異的特點
(一)各市經濟發展的對比
1.經濟總量與人均水平
魯南各市的經濟規模與人均水平都有較大的差異。從1995-2005年的GDP所反映的經濟規模的總量上看,濟寧和臨沂為第一集團,菏澤、棗莊和日照為第二集團,這在過去的十年間沒什么太大的變化,如圖1所示,同時從曲線的斜率看,濟寧和臨沂的規模經濟效應已經顯現,經濟總量將進一步擴張。但是,從人均GDP的情況看,則顯示出濟寧、棗莊和日照的優勢,臨沂其次,菏澤的人均情況較低。從2004年的人均GDP數據看,濟寧、棗莊、日照三者與菏澤之間的差距已經接近3.5(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是3.5-4.0),比起1995年的2倍左右明顯差距拉大。
2.經濟效益
經濟效益用每位從業人員創造的GDP和每位從業人員創造的財政收入兩個指標來進行評價。2005年每個從業人員創造的GDP最高的為棗莊,其次為濟寧,最低的為菏澤,棗莊是菏澤的2.8倍。從每從業人員創造的財政收入上看,效益最好的是濟寧市,其次為棗莊市,最低的依然為菏澤市,濟寧是菏澤的3倍多;另外,臨沂市和日照市的情況一般。如表1所示。顯然,棗莊、濟寧的經濟效益較好,菏澤的經濟效益相對較差。
3.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
2005年臨沂市的城鎮居民家庭收入與濟寧市大致相當,是排名最低的菏澤市的1.4倍;農村居民全年收入最高的為日照市,是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最低的菏澤市的1.7倍。同時,從消費水平上看,居民消費水平最高的為棗莊市,是菏澤市的2倍。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絕對額)最高的為日照市,是菏澤市的3倍多;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絕對額)最高的為棗莊市,是菏澤市的2倍。另外,全體居民消費水平排在首位的棗莊是菏澤的將近2倍。這些差異如表2所示。如果考察城鄉消費水平差異,可以發現五市城鄉二元結構均較明顯,其中,二元結構差異相對較小的是菏澤市,城鄉居民消費的絕對額都處在相對較低的水平。
(二)經濟發展總體差異的測量
除了各市之間的差異以外,魯南五市總體差異的變化趨勢也需要測量,筆者選擇加權庫茲涅茨比率和Theil系數來進行綜合分析。其中,加權庫茲涅茨比率用來描述區域的總體的動態不平衡性,并且能夠充分考慮到子區域的大小,用來測量區域總體差異比較客觀[4]。其計算公式是:
的總體差異變化過程,可信度明顯,因而得到了廣泛的關注[5]。其計算公式是:
T=(gi/G)×ln[gi/G)/(pi/P)]
其中,T為Theil系數,用來測度區域總體差異;gi為第i個子區域的GDP值;pi為第i個子區域的人口數;G為區域的總的GDP值;P為區域的總人口數。
在使用上述兩個測度方法在對五個城市1996-2004年的數據進行計算后,可以看到加權庫茲涅茨比率和Theil系數的數值除了在1998年和1999年略有波動外,在總體上是增大的(見圖2)。可以得到關于魯南地區發展差異的基本描述:五城市經濟發展的總體差異是不斷加劇的。
二、原因解釋
五市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并且區域發展的總體差異在不斷的加大。這是通過數據分析得到的基本結論。威廉姆遜在“倒U字型理論”中認為,隨著國家(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域之間的差異會隨之擴大,同時,處在發展中期的國家(地區)的區域差異非常大。陸大道也認為,在一個地區工業化的初期或者中期,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是經濟增長不可避免的副作用,這種不平衡能夠對區域發展的戰略制定提供參考[5]。因此,魯南地區雖然處在快速發展階段,但是總體發展的不平衡性在若干較短時期內不會縮小,且會繼續拉大。現將導致區域發展差異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地理與區位因素
濟寧位于魯西南平原上,地勢平坦,歷史上該地區以農業為主。20世紀以來,津浦鐵路、新(鄉)石(臼所)鐵路、京福高速公路、日菏高速公路等交通線路貫穿全境,使之成為“齊魯咽喉”。濟寧一方面承擔著魯西南交通集散的職能,并容易接受發達地區經濟輻射;另一方面,其發達的交通便于煤炭與工業產品的外運,為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動力,促進了計劃經濟時期的經濟原始積累。
臨沂地處沂蒙山區,歷史上,復雜的地形條件嚴重阻礙了“老區”的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臨沂對外交通的發展,使得臨沂的區位獲得了根本性的轉變。臨沂依托公路交通優勢,發展物流與商品集散、發展商品交易市場,并獲得了成功。2001年形成了具有28個批發交易區的臨沂批發城,交易額達到255億元,周邊形成了140個工業園,年回籠資金達100多億,并且吸引了一批知名企業投資、建設生產基地[6]。臨沂一躍成為魯南五市中繼濟寧之后的又一個經濟中心。
日照地處山東省的東南部,面臨黃海,是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方橋頭堡。日照港一直作為“晉煤外運”和“兗煤外運”的重要通道,是全國最大噸級的輸煤碼頭。其貨物吞吐量在山東已經成為繼青島港之后的山東第二大港。但是,港口的這種區位優勢對日照地方經濟的刺激和拉動作用,特別是以鋼鐵產業為核心的臨港產業的投資與海洋產業的發展尚需加強[7]。棗莊的地理與區位優勢在1990年以后一直沒有發生質的重大變化,并且與菏澤一樣,都存在交通優勢“為我所用”的問題。
所以,從地理與區位的角度看,傳統的地理因素對區域發展的影響逐漸減弱,但是區位與交通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不斷增強。如果把區位的差異分為客觀差異(交通基礎設施發展的硬件狀況而產生的差異)和相對差異(在交通基礎設施硬件狀況縮小的情況下,由利用這些設施發展當地經濟而產生的發展差異)。那么,魯南五市在1990年以后,由于京滬、京福、日菏高速公路以及京九鐵路的建成,區位的客觀差異大大縮小了。這種情況下,各城市如何利用交通區位優勢做文章,盤活地方經濟,進而依托交通發展地方性的“根植性產業”,至關重要。
(二)產業基礎差異
2000年五市第一產業比重最大的是菏澤市,占到經濟總量的50.2%,而二、三產業嚴重不發達,經濟依然靠農業來支撐。第二產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棗莊,占到了49.5%。濟寧的產業結構比例為19.8:43.0:37.2,其中第三產業為37.2%,在五市中所占比例最高。到了2005年,第一產業比重最大的仍然是菏澤市,第二產業帶動經濟發展開始顯現。第二產業比重最大的仍然是棗莊市,煤炭資源開采依然占了很大的比重,整個工業比例達到了63.3%。2005年,第三產業比重最大的是日照市,其次是臨沂市,但是日照市的第一產業比重要高于濟寧市和臨沂市。從魯南五市的發展來看,發展狀況良好的無一不是依靠強有力的工業來支撐,這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核心與關鍵。
另外,根據H#8226;錢納里的人均經濟總量與經濟發展階段的相關性來分析,魯南五市中,2004年菏澤人均GDP在500美元左右,經濟發展尚處在初級產品生產階段,而人均GDP在1 700美元左右的濟寧市、棗莊市和日照市則處在工業化的中級階段。如果換算成2004年美元,其換算因子應當不會低于2.0[8],則濟寧、棗莊和日照三市人均GDP大約為800美元左右,尚處在工業化初級階段,菏澤(人均GDP為250美元)尚達不到初級產品生產階段的水平。
顯然,區域經濟的發展正所謂:“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在現階段,魯南城市帶中的后進城市要抓住發展的機遇,集中“抓工業”,重點 “抓大項目”,以提升城市總體經濟水平,推動勞動力轉移。產業結構的差異有力的解釋了經濟效益、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的差距問題。
(三)投入與經濟外向型程度
投資與出口是拉動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力量。先看投資的狀況。2000年以來,雖然五市固定資產投資都增加了,濟寧與臨沂處于第一集團,固定資產投資總量遠高于第二集團的菏澤、棗莊和日照;更重要的是,濟寧與臨沂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明顯高于其余三市,投資強度不斷提升。除了固定資產投資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是外商投資。2000年以來,濟寧外商投資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從差距上看,2003年濟寧甚至為菏澤的4倍。投資的力度的確影響了各個城市的發展,影響了各市經濟發展的速度,也是城市之間產生發展差異的重要原因。欠發達城市應當制定優惠的政策,以推動固定資產投資和外商投資。
從對外開放的角度看,2005年海關進出口總值最高的為日照市(其中,海關進口總值為122 377萬美元,出口總值為132 341萬美元),海關進出口總值最低的為菏澤市和棗莊市(其中,菏澤市海關進口總值為4 334萬美元,棗莊出口總值為31 357萬美元),海關進出口差距分別為28倍和4倍之多。從五市外商直接投資的情況看,合同外資額和實際利用外資額最高的均是濟寧市(分別為41.47億美元和13.35億美元),分別是合同利用外資額最低的棗莊市(11.07億美元 )的3.7倍和實際利用外資額最低的菏澤市(6.29)的2.1倍。實際利用外資效率最好的是日照市,實際利用外資比例占合同利用外資額的58.4%。這些數據都顯示了全球化與對外開放視野下,誰巧用“外來因素”,吸引“源頭活水”,為我所用,誰就發展的最好。
(四)社會與歷史文化因素
從社會因素上看,魯南五市人口受教育程度也有一定的差異。2005年,大專以上學歷的比例濟寧、日照、棗莊類似,分別為4.16%、4.27%、4.25%,而臨沂和菏澤較低,分別為2.17%、1.75%;高中和中專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較大的為濟寧和棗莊。從人口受教育程度所體現得人口素質上看,人口的教育程度直接影響了城市經濟發展的效益,從前面所分析的每個從業人員創造的GDP和每個從業人員創造的財政收入的差異上就可以看出來。所以,人口的素質直接影響了經濟發展的差距。
在文化上,濟寧是“孔孟之鄉”,受到“重農輕商”儒家思想的影響,雖然在交通條件上優于臨沂,但是臨沂實現了“無商不活”,而濟寧,沒有形成具有較大影響的商業、物流中心。但是,濟寧卻依托具有世界意義的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旅游事業,入境旅游外匯收入在2005年達到2 602.9萬美元。日照也依托秀美的濱海風光,在2005年實現入境外匯收入1 907.9萬美元的收入。相比而言,臨沂依托“沂蒙”城市品牌發展一些山區生態旅游和紅色旅游吸引了一些國內游客,但是國際旅游客源市場遠遠沒有打開。2005年五市接待旅游人數最多的為濟寧市(63 681人),是最少的菏澤市(1 621人)的39倍,同時,入境旅游收入最高的為濟寧市(2 602.9萬美元),是收入最低的菏澤市(38.2萬美元)的68倍。因此,客觀的歷史文化和自然條件也是城市經濟發展,特別是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這是歷史與自然的基礎使然,短期內很難人為的改變。
三、區域經濟定位與發展戰略討論
(一)區域經濟定位
魯南五市在國家宏觀發展的尺度上,在山東省域內是個什么發展狀況?其與蘇北(徐州、連云港、淮安、宿遷等市)城市的發展是否存在差距[9]?亦即不僅要認識“差距”,還要明確“定位”,這是提出發展戰略建議的前提。
1.與我國東西部差異水平的對比
如果魯南五市差異與我國東西部差異做個對比(選取了2001年的數據),發現了這樣的現象:其一,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財政和人均社會消費零售總額上看,魯南五市之間的差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差異超過3倍,如表2)甚至大于我國的東西部差異(2.5倍左右);其二,從魯南五市整體發展水平上看,部分市的發展水平尚達不到我國西部的平均水平(如,菏澤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尚達不到西部平均水平;臨沂、菏澤、棗莊、日照的人均財政水平均達不到我國西部的平均水平),顯示出整體發展水平的落后狀態。
2.與濟南、青島等省內中心城市和蘇北地區比較
如果與省內中心城市(濟南、青島)對比也同樣顯示了巨大的差異,如表2,魯南五市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只相當于濟南和青島的1/3左右,人均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約為濟南和青島的1/2左右。另外,如果將其與蘇北地區(與魯南地域相聯,經濟社會聯系緊密)進行比較也顯示了差異的存在,除了人均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略高于蘇北地區以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均不如蘇北地區。
因此,總體上魯南五市無論與山東省域中心城市對比,還是與地域緊密相連的蘇北地區相比,均處在低水平發展的“欠發達狀態”,是個不爭的事實;同時,五市之間的差異甚至高于我國東西部的差異,雖然差異是客觀的,但如何引導是個關鍵。
(二)發展戰略討論
在對魯南五市發展總體狀況和其內部所存在的巨大發展差異,具有了清晰的認知之后,應該對其發展的戰略有一個清醒地思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培育都市圈,極化中心城市
弗里德曼認為:工業化的初期和中期階段,區域空間由相對強大的經濟中心與相對落后的外圍地區組成。并且,中心城市會越來越強大,而外圍發展相對滯后。進入21世紀以來,從五市經濟聯系上看,魯南五市已經客觀的形成了以濟寧和臨沂為雙中心城市,其他相對落后縣市為外圍地區的發展格局。由于濟寧和棗莊、菏澤的聯系較為緊密,未來能夠形成以濟寧為中心的濟寧經濟區(積極培育濟寧都市圈),該區要發揮礦產資源優勢,搞好資源深加工,同時利用區位優勢形成大型綜合工業基地,注重資源與環境保護,建設新興“魯爾區”;臨沂和棗莊的聯系緊密,能夠形成以臨沂為中心的臨沂經濟區(積極培育臨沂都市圈),該區要利用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商貿物流,巧用日照臨港區位,發展外向型經濟。上述四個城市中,菏澤、棗莊城市實力相對弱小,不能擔當中心城市的重任,濟寧與臨沂經濟發展此消彼長,能夠成為魯南地區的兩個中心城市。
因此,在魯南五市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的基礎上,培育中心城市,以順應其自下而上的極化發展,是實現經濟發展差距減小不可跨越的歷史階段。另外,從表3中也可以看出,日照與青島有著緊密的經濟聯系。因此,從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的角度來講,日照處在青島都市圈的輻射與吸引范疇之內,應該自覺接受青島的經濟影響,成為魯東經濟發展向魯西延伸的重要節點城市。至于其與臨沂的經濟聯系,實際上日照與青島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見表3。魯南地區的經濟空間結構劃分如圖3。
2.推進五市合作,促進共同發展
從表3中也可以看出,作為中心城市的濟寧和臨沂二者之間的經濟聯系很不緊密,現在二者的區域合作還是建立在空間經濟自組織的基礎之上。臨沂和棗莊由于區位靠近,二者相互吸引和利用(主要的是棗莊靠近京滬線能夠為臨沂的發展提供窗口)經濟聯系比較緊密;濟寧和菏澤之間也是自發的輻射與吸引。日照與魯南其他四城市的聯系主要是交通聯系,真正的產業關聯和經濟聯系都十分的少。
在過去的十年里,魯南區域的競爭大于合作,區域統籌力度薄弱。魯南五市之間的競爭表現為:資源與要素的競爭、區域市場競爭、發展政策的競爭。基于這樣的背景,魯南五市首先應該發揮政府間的合作與往來。五市合作的潛在優勢在于行政上同屬于山東省,在地域上空間相連,可以通過自上而下的手段不斷地引導五市之間的區域合作。魯南五市自身也應該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相互協調的基礎上加強區域合作,因為五市在參與更高層次的競爭時,需要尋求整體實力“五個一相加大于五”的效果,形成要素自由流動、市場優勢互補、資源開采協調、發展政策配合、環保互相支持的合作格局。
3.利用區位優勢,自覺接受區外中心城市經濟輻射
區域發展的邊界是由于行政區劃、自然地理和文化傳統而形成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邊界變得較以往更加模糊。因此,區域的經濟聯系能夠為區域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動力。從區域的角度看,對魯南五市經濟發展造成較大影響的三個經濟實體是濟南都市圈、青島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魯南五市中與濟南發生經濟聯系數量最大的是濟寧;與青島發生經濟聯系數量最大的是臨沂和日照;與徐州發生經濟聯系數量最大的是濟寧和臨沂,見表3。顯然,濟寧和臨沂是魯南的兩個窗口城市,其余各市與更高一級經濟中心城市的經濟聯系也有一部分間接的通過濟寧和臨沂。
以濟寧為中心,以菏澤、棗莊為輔的濟寧經濟區要加強與濟南和徐州的經濟聯系,進一步依托“京滬發展帶”,將“京津”和“長三角”的活躍發展要素引入并爭取上述地區的經濟輻射。臨沂由于地處魯東南,與濟南不如與徐州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從表3中可以看出。以臨沂為中心,以棗莊為輔的臨沂經濟區要加強與徐州的經濟聯系,并依托日照的橋梁作用加強與青島的經濟聯系,適度加強與省會濟南的聯系。臨沂也可依托京滬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線不斷拓展與“京津”和“長三角”的經濟聯系。在全球化的視野下,日照可以依托進出口優勢成為魯南地區連接全球經濟和貿易體系的一個重要窗口城市。
參考文獻:
[1] 賀燦飛,梁進社.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的時空變化:市場化、全球化、城市化[J].管理世界,2004(8):8-10.
[2] 周一星.城市地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45.
[3] 吳殿廷.試論中國經濟增長的南北差異[J].地理研究,2002(2):238-245.
[4] 吳殿廷.區域分析與規劃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8-139.
[5] 吳殿廷.區域經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249-250,255-256.
[6] 李群.發揮優勢 突出特色 努力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2(7): 17-18.
[7] 李宗偉,呂玉曉.港口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以山東省日照市為例[J].城市問題,2001(1):35-36.
[8] 周一星,楊煥彩.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J].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146-147.
[9] 沈正平,翟仁祥.江蘇省南北經濟發展差距及其協調研究——兼與魯南和中國西部地區的比較[J].經濟地理,2003(6): 742-755.
(責任編輯:阿 蓮)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