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在滬工作的200位農民工的有效問卷調查和對主要勞務輸出地區-安徽省太湖縣450戶農戶的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根據近年來農村經濟、金融需求的新變化,分析構建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農村互助儲蓄銀行的現實基礎,并結合實際提出具體可行的運作模式和實現路徑。
關鍵詞:農村金融;合作金融; 農村互助儲蓄銀行
中圖分類號:F830.6 文獻標識碼:A
The Institutional Designing for Establishing Rural Mutual Savings Bank
HUANG Guo-yan
(Finance Institut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research of 200 migrant workers in Shanghai and a field study of 450 rural families in Taihu County,Anhui Province, a major exporter of migrant workers. It attempts to set forth the idea of building mutual savings bank in rural areas, a new financi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It analyzes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so as to address the changed situation in finance and economy in rural places and suggestsome practical model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Key words:rural finance, cooperative finance, rural mutual savings bank
新農村建設是“十一五”期間的重要任務,推進新農村建設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近年來農民的收入結構、消費結構、消費觀念、融資結構、資金用途等都出現很多新變化,農村金融需求因而表現出多種類、多層次、城市化等特點。因此必然導致滿足這些金融需求的手段和方式的多樣化,而現有的農村金融體系尤其是正規金融在應對這些新變化時顯然反應不足,無法充分滿足農戶的金融需求。筆者在課題組對在滬工作的200位農民工的有效問卷調查和對主要勞務輸出地區——安徽省太湖縣450戶農戶的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結合農村實際情況,針對近年來農村金融需求的新變化提出構建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農村互助儲蓄銀行的設想,并提出具體可行的運作模式和實現路徑。
一、建立農村互助儲蓄銀行的現實基礎與可行性分析
(一)農村收入情況變化
只有在農民收入水平較高,合作金融組織才能有活水之源——充裕的資金,收入水平提高后,農民才有更多的金融服務需求,這是促進合作金融組織發展的前提條件。
1.農村收入水平及收入結構變化。近年來農村經濟的一些新變化特別是農民大量外出務工改變了中國傳統的農業增收模式。傳統的小農經濟是以農業收入為主,收入極不穩定。但近年來在沿海等發達地區以及主要勞務輸出地區出現了重大變化:非農收入已經由原來的“拐杖”演變成農民增收的支柱。多數農民的就業和收入已非農化,外出務工收入(包括在鄉鎮企業的工資性收入和進城務工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即來自個體經營、跑運輸、建筑施工、農副產品加工等收入)逐漸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課題組對安徽省太湖縣450戶農戶的調查顯示:勞動力1 050人,其中外出務工660人,占勞動力的63%。總收入668.8萬元,戶均1.486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08.8萬元,僅占總收入的16.26%,戶均農業收入為2 420元,人均604元;外出務工收入536萬,占總收入的80.24%,戶均1.1778萬元,人均2 978元;其它來自開店、個體經營等收入為24萬元,占總收入的3.5%。非農業生產投入對農民增收效果也最為明顯。根據對450戶農戶的調查,以非農業收入為主的家庭平均收入要比以農業為主的家庭收入高出9 000多元。在對農民工這一群體的調查中,完全依靠打工或經商等非農收入的農戶的收入水平要遠高于農忙種地,農閑務工的兼業農戶(見圖1)。

2.儲蓄和消費的變化。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后農民才有能力去儲蓄和消費。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個人儲蓄率上升。在對農民工及農戶的調查中,90%以上的資金積累是依靠非農收入。儲蓄動機多為預防性儲蓄,這些農戶積累的儲蓄絕大部分有明確的目的,如子女教育(39%)、建房(29%)、子女婚事(14%)、做生意(8%)、醫療(6%)、養老(4%)。儲蓄目的中用于生活性未來消費的比例很高,這反映了農民收入水平提高后對更高生活品質的追求,但單個農民的儲蓄仍很少,這就為農民聯合儲蓄、擴大群體的力量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輪流消費提供了可能。非農化傾向使農戶的收入可以不受農業生產周期影響,收入比單純依靠農業收入要穩定得多,為農民的跨時期消費并發展農村抵押貸款、消費信貸等分期付款形式提供了可能。
(二)農戶融資、借貸情況變化分析
1.借入資金的渠道及利率情況。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消費需求的上升,農戶家庭借貸額持續上升,但在借入資金的渠道上主要依靠民間借貸。在對200名農民工的調查中,有67.5%的農民工借過款。其中從正規金融機構(包括中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小額扶貧貸款等)得到貸款的有33%,大部分需要資金的農戶主要通過非正式渠道即民間借貸。在對安徽太湖縣450戶農戶的調查中,有170戶借貸,借貸總額169萬元,占總戶數的37.8%。其中來自正規金融機構的只有農信社的信貸共21萬,占借貸額的12.4%,私人借貸148萬,占借貸總額的87.6%。民間借貸主要是人情借貸。親朋之間一般是小額為無息借貸,大額一般為有息,但利息與農信社基本持平,最高為年息12%。
2.在資金用途上,農戶貸款的非農化傾向非常嚴重,從事非農化經營和非生產性消費借貸比重較大。在對農民工的調研中,借款用途排序為建房(23%)、子女上學(17%)、做生意(17%)、婚嫁(13%)、醫療(9%)、購置大件(9%)等。在對農戶的調研中,主要的幾個用途排序:用于建房的占71%,其次是子女上學,占10%,醫療占9.5%,經商占9.5%。
在調研中發現生活性資金需求比如購建房屋對農村居民似乎有超乎尋常的意義。農民增收后的第一反應基本就是建造新房。調查的農戶中近40%的農民是在近幾年收入水平提高后蓋起新房。新房的造價在5-8萬。農民一般自己儲蓄3-5萬元,其余部分通過民間借貸、農信社貸款(常見形式有小額信貸、房屋抵押、存單質押貸款或常規信貸)或轉貸(借他人名義從農信社申請貸款)解決。這給建立和發展以依靠住房抵押貸款、消費信貸業務為主的互助儲蓄銀行提供了可能。
3.傳統的農村社會圈層結構對農戶或農民工的借貸行為仍有很大的制約和影響。即使大量農民外出務工,但大多數農民工仍是“候鳥型”的,離土不離鄉,主要的社會關系和人情往來仍依賴鄉村的圏層結構,其對農民工的借貸行為仍有很大的制約和影響。
(三)農村金融服務需求變化
1. 金融需求表現出農村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需要,借貸水平及資金需求量明顯上升。表現較為明顯的是農戶家庭借貸水平明顯地隨著其家庭經營結構的非農化程度上升,以非農收入為主的農民工的借貸水平及資金需求明顯高于調研的農戶(見前述調研結果)。在對農戶的調研中,純農戶的借貸水平最低,為零;農業兼業戶借貸總額為70 000元,僅占4.1%;而非農兼業戶借貸總額131萬,占77.5%,非農業戶借貸總額31萬,占18.3%。
2.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金融服務需求也表現出多元化,多層次性的特點。第一,對方便、快捷的基本結算服務的需求。第二,投資等擴展金融服務需求。對于家庭理財方面的咨詢規劃、信托、代理買賣保險與有價證券等需求上升。
3.借貸需求突出體現了非生產性的特點。對經營性及生活性借貸比重較高,一方面體現了發展經濟,提高收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農民改善居住環境、發展教育、提高消費水平的需要。
二、目前農村的金融供給沒有充分滿足農村金融需求,特別是對金融需求的變化反應不足
農村經濟體制的重大變遷,農戶的收入結構、消費結構、儲蓄和融資行為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迫切要求增加正規金融供給。然而由于農村長期的金融抑制、三農的收益和風險的不相稱、農村正規金融對借款人的大量信息不對稱,正規金融在農村金融市場的滲透率和覆蓋面遠不能滿足農戶的需求。農村經濟主體融資“需求追隨”的結果使非正規金融的蓬勃發展。
農信社作為農村正規金融供給的主力,雖具有合作金融形式,但早已背離了為社員(農戶)服務的合作金融的本質。而且近年來由于農戶收入結構的變化而導致的金融需求的變化,如所需資金金額較大、期限較長、多數為非農化經營性或消費類貸款,農信社對此反應嚴重不足,在貸款對象、期限、種類和額度方面沒能主動適應農戶金融需求的變化。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國家一再進行治理規范的非正規金融民間借貸卻成了農村金融供給的主力軍。非正規金融的存在客觀上表明已構建的正規金融無法滿足新時期農民現實與潛在的需求。我們要反思的是民間借貸的優勢正是正規金融所不具有的:一是成功克服了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減少交易不確定性,保障資金安全。二是可以有效避免正規金融機構手續繁瑣且須抵押等交易成本過高的問題,操作上方便、借貸數額自由,期限靈活,利率多樣。第三,植根于農村社會圈層結構的農村借貸比較適應農戶的消費和生活習慣,切合農村經濟及金融需求的變化。
三、 構建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農村互助儲蓄銀行
中國農村一直缺少真正貼近農村實際,切實為三農服務的農村金融機構。而唯一為農民而設立的正規金融機構—農信社又與為農民服務這一宗旨漸行漸遠。當前迫切的任務是滿足農民不斷增長的金融需求,農信社短期內很難擔當起這一重任。因此中國農村金融改革的現實思路應該是重視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到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收入水平及收入結構等方面的差異,構建一個農村內生的、自發的、充分考慮金融需求者現實需求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
筆者提出的互助儲蓄銀行就是由農民自愿入股,自下而上建立的、根植于農村、完全為農民服務的合作金融組織。該組織堅持合作金融的核心原則“由入股社員所擁有、由入股社員民主管理、主要為入股社員服務”(馬忠富,2001)。具體運作模式與框架如下:
(一)定位目標群體
任何一種模式都只能定位于某個細分的目標客戶群體。如果定位所有農戶,必然只能是“大而全”、“大而空”,而不可能滿足所有農戶的金融需求,甚至無法解決任何問題。筆者提出的互助儲蓄銀行設想定位的群體主要是:第一,收入相對穩定,以非農收入為主,收入相對可預期;第二,有一定的儲蓄、消費能力;第三,有一定的借款需求或其它金融服務需求;第四,有一定的信用基礎,還貸意愿和還貸能力;第五,群體間存在基于農村社會圈層結構的互助合作。
(二)互助儲蓄銀行具體的運作模式
1.自愿與公開的社員制。自愿入股,股金歸個人所有,但社員只能是農民、農民工。社員可自由退社、退股。由于農民工的流動性,考慮退股自由,經核準允許轉入互助儲蓄銀行的其它分支機構。
2.確保互助合作性質,實行社員導向型盈利分配。服務對象為全體社員,經營宗旨是通過聯合社員力量來解決他們在融資及其它方面的金融需求,對適當利潤的追求是作為實現服務目標的一種手段。
3.主要業務。資金來源主要是股金及吸收個人儲蓄存款,資金運用主要發放住房抵押貸款、消費信貸。
4.貸款方式。只對社員發放貸款,不得發放非會員貸款。特點是“零存整貸”,“分期償付”。首先,發放的貸款以抵押貸款為主。考慮到目前農戶可用的抵押品主要是房屋,所以發放的主要是住房抵押貸款。農村居民往往是在具備一定量的自有儲蓄(一般在建房款的50%以上)后才會建造新房或購房,因此可加大首付款的比例,比如要求首付50%-60%,這樣既能有效地防范風險,又能滿足農戶的改善住房的信貸需求。其次,在發展初期,部分消費類放款可利用農村社會的圈層結構及借鑒小額信貸的一些成功經驗,貸款基本原則是“多戶聯保,按期存款,分期還款”。第三,在建立了社員的信用檔案及充分而完備的信用記錄后可開展信用貸款。
5.完善公司治理,并堅決貫策民主管理原則。在投票權上堅守合作制的原則,同時兼顧現代股份合作制的發展趨勢及其合理性,為互助儲蓄銀行的壯大預留空間。每一個出資者不管資金多少都有投票權,原則上一人一票,但并不是完全的一股一票,兼顧其股份數量。對大股金社員可適當增加票數,但最多三票。
社員參與公司的經營決策,并對經營管理層實行監督。互助儲蓄銀行在公司治理上借鑒德國合作金融的“權力金字塔”模式。社員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形成股東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各司其職、協調配合、互相制衡的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由于互助儲蓄銀行要延伸到廣大農村,充分考慮到如何更好地為社員服務,因此在一些機構的設置上要“小而精”,縮短決策鏈條,對農民需求要反應迅速,貼近農戶經濟生活情況,形成貼近農村實際的業務流程。
6.在風險及內控管理上,維持審慎經營原則。限制其持有風險資產,嚴格限制接收數額特別大的存款;對單個借款者的數量也要有嚴格的限制,社員最高借款額與其股金的比例不能超過10倍;在任何時點,其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資產損失準備充足率不得低于100%。
7. 成立并發揮行業協會或行業自律組織的積極作用,利用其進行自我監督管理和服務。
(三)互助儲蓄銀行這種合作金融模式的比較優勢及重大意義
1.因地制宜,適應農村經濟、金融環境的新變化,新需求。
2.合作金融模式具有信息上的優勢,可以成功地克服信息不對稱。還可降低交易成本,從而直接降低交易價格,使社員受益。
3.是農民自己的銀行。互助儲蓄銀行根植于農村,服務于農民,目標專一,客戶群體細分,立足于滿足農民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4.適應新農村建設與發展需要。有利于遏制當前農村資金外流,使農村資金取之于農民,用之于農民。有利于把農民的儲蓄合理轉化為投資和消費;有助于提升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從而有利于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有利于城鄉和諧發展;也有利于發展農村消費信貸,啟動廣闊的農村市場,擴大內需。
四、 互助儲蓄銀行的制度實現路徑
1.在條件成熟的地區,由專家指導,根據情況由農民和農民工自下而上自發入股設立新的互助儲蓄銀行。
2.由農信社改造而成。在一些農信社支農業務開展較好,較為貼近農戶需求,貸款覆蓋率較高,為農戶服務較好的地區的農信社可根據情況進行改造,還原其作為農戶的合作金融組織的本來面目。
3.引導非正規金融組織轉制而成。對于經濟相對發達的農村地區一些相對比較規范,具有一定的規模和組織形式、在農村具有一定影響的民間借貸組織如基金會、互助會、私人錢莊、合會或其它民間借貸組織可在政府的指導和監督之下有序轉為互助儲蓄銀行。
4.試點的一些農村資金互助社在條件成熟時可由農戶自愿轉成互助儲蓄銀行,以擴大資金規模,形成合作金融組織網絡。
5.在確保互助儲蓄銀行運作模式、經營宗旨不變的情況下,在互助儲蓄銀行發展漸趨穩定成熟時可適當允許私有資本、外資參股,以擴大其實力和規模。
參考文獻:
[1] 何廣文.德國金融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0.
[2] 張杰.中國農村金融制度:結構、變遷與政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 劉錫良.中國轉型期農村金融體系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4] 王醒男.基于需求與發展視角的農村金融改革邏輯再考[J].金融研究,2006(7).
[5] 蘇士儒.農村非正規金融發展與金融體系建設[J].金融研究,2006(5).
[6] 史清華. 農戶家庭儲蓄與借貸總體行為及演變趨勢研究[J].中國經濟問題,2002(2).
[7] 陸磊.中國農村合作金融轉型的理論分析[J].金融研究, 2006(6).
(責任編輯:呂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