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農地流轉過程中,愈是具有從事非農要素稟賦的農戶,轉出農地的可能性愈大,轉出的面積愈大。農地交易費用雖然對農戶農地轉出的可能性和流轉面積有負向影響,但是它并沒有構成農戶農地轉出行為的最主要影響因素。
關鍵詞:要素稟賦;交易費用;農地流轉
中圖分類號: F321.1 文獻標識碼:A
Farmers Resources Endowment of Farmland, Transaction Costs and Farmland Transfer
LIU Ke-chun
(Research Center of San Nong Problem,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45,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farmland transfer,the more factors endowment of non-agriculture, the higher of the probability and the area that they rent out farmland.Although the transaction costs of farmland exerts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probability and the area that farmers transferred farmland,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 main factor affected farmers′ behavior of farmland transfer.
Key words:factors endowment of farmland;transaction costs;farmland transfer
一、問題提出
大量數據觀察表明,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我國土地使用權流轉發生率一直偏低(張紅宇,2002)。雖然,90年代末,農地流轉有進一步加快的趨勢,但并沒有出現人們期望中的大規模農地流轉,局部地區農地撂荒現象依舊存在。基于此,許多學者對其原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到了許多不同的觀點和結論。一些結論將現行農地市場難以發育歸因于農戶資源稟賦、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一些結論將影響農地流轉的動因歸結為“相對比較優勢的存在”(史清華、賈生華,2003);還有學者將土地市場難以發育的原因歸結為農地供給不足(錢忠好,2003);大量的研究將農地市場難以發育歸因于不穩定的模糊的農地產權、信息不對稱和交易費用等因素。例如,信息不靈、交易費用高是農戶有轉移土地欲望而最終沒有轉移的主要原因(錢文榮,2003)。Dong Xiao-Yuan (1996)在研究交易費用對中國農地流轉的影響時認為,交易費用抑制了農戶流轉農地的需求。因此,較高的交易費用構成了農地流轉的一大障礙因素。
綜上所述,有關農地流轉影響因素的研究,現有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現有實證研究僅僅用單一測量項目而不是多測量項目對諸如農戶要素稟賦等影響農戶農地流轉行為的相關潛變量(Latent variable)進行簡單測量,并在結論上不加驗證地將單個顯變量Observable variable)的影響簡單地歸結為某個潛變量的影響,顯然,用單個項目測量潛變量缺乏信度,難以獲得較高的統計結論效度。第二,農地流轉規模主要取決于農戶的農地供求狀況,交易費用雖然對農戶農地流轉行為具有負向影響趨勢,但并不必然構成阻礙當前我國農戶農地轉出行為的現實主要障礙因素。已有的研究文獻對此仍然缺乏驗證。
本研究目的在于,運用江西省農戶的抽樣調查數據,通過對農地流轉過程中的農戶要素稟賦和交易費用進行量化并納入回歸模型,以研究它們對農戶農地轉出行為產生的影響。
二、研究假說
(一)農戶要素稟賦與農戶農地轉出行為
根據以往的研究,農戶家庭要素稟賦是影響農戶農地流轉行為的重要因素(田傳浩、賈生華,2003;錢文榮,2003)。現假設農戶甲認為自己更具有非農要素稟賦,有非農的就業技術、能力和習慣,收入結構以非農業為主體,則農戶甲轉出農地的面積有可能愈大。基于以上假設,筆者提出假說1:
假說1:愈是具有非農要素稟賦的農戶,轉出農地的可能性愈大,轉出的面積愈大。
(二)農戶要素稟賦、交易費用與農戶農地轉出行為
農戶對農地的供需狀況歸根結底主要取決于農戶追求收入最大化的經濟動因,農戶追求收入最大化的行為趨向來源于農戶要素稟賦。當農戶更具有從事非農的要素稟賦時,農戶將趨向轉出農地。據此可以推斷,農戶要素稟賦影響農戶農地轉出行為。
在農地流轉過程中,農戶發現交易對象、談判、簽訂交易合同以及事后的監督等都必須花費一定交易費用,交易費用對農戶農地流轉行為具有不利的影響。但是,由于我國人均耕地面積極小,并且實行家庭土地承包責任制,農戶從集體承包的耕地規模狹小。同時,社會缺乏非農就業機會,經營農業仍然是許多農戶獲取收入的主要途徑。因此,農戶可供轉出的農地規模極其有限,轉出農地的意愿總體上并不強烈。當農戶缺少農地交易需求時,交易費用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因而不會構成農地市場發育的影響因素。當農戶有了轉出農地的交易需求時,由于農戶可供轉出的農地數量極少,農戶一般預期地區外缺少跨地區轉入農地的農戶。因此,意愿轉出農地的農戶缺乏到地區外尋找交易對象(轉入農地的農戶)的需求動機,而將交易對象鎖定在范圍狹小的社區內。在社區內,農戶之間交往密切,信息較為對稱,農戶進行農地流轉一般采取口頭協議。因此,農戶轉出農地耗費交易費用較小,交易費用并不必然構成阻礙農戶農地轉出行為的現實主要因素,農戶是否進行農地流轉主要取決于農戶要素稟賦。基于以上分析,筆者提出假設2。
假說2:在我國當前農地流轉過程中,農戶是否轉出農地流轉決定于農戶的要素稟賦,
交易費用對農戶農地轉出行為影響較小。
三、研究方法
(一)解釋變量定義
根據以往文獻研究和實踐,選擇下列變量作為解釋變量,變量的操作性定義如下:
1.人均承包耕地面積。根據以往研究,農戶從集體承包的耕地面積是影響農戶土地流轉的一個變量,因此,筆者將人均承包耕地面積作為解釋變量,以研究該變量對農戶農地轉出行為產生的影響。人均承包耕地面積等于農戶從集體承包的耕地面積除以農戶家庭人口數。農戶家庭人口指農戶家庭中的農業人口。
2.農業勞動力比重。根據實踐經驗,農戶家庭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人數愈多,愈傾向轉入農地;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愈少,轉出農地的可能性愈大。農戶家庭勞動力職業結構可能影響其農地轉出行為。用實際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比重作為解釋變量以研究勞動力職業結構對農地轉出行為產生的影響。該變量等于農戶實際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占全部勞動力比重(%)。勞動力指的是年齡在16-60周歲(包括16歲以下以及年齡超過60歲實際還在從事勞動的人員,但不包括在校學生、現役軍人等)的人數。
3.農業收入比重。即農戶的農業收入占家庭全部收入的比重(%),用2004年農戶的農業收入比重作為2005年農業收入比重的預期。
4.農地交易費用。眾多學者研究認為,交易費用抑制了農戶農地流轉需求,阻礙了農地流轉。就經典理論分析,交易費用對農戶的農地流轉行為具有負向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交易費用是否如人們想象的那樣構成現實阻礙農地流轉的一大障礙因素,尚有待進一步實證。由于交易費用的直接計量是經濟學的一大難題,因此,將交易費用視為潛變量,用以下2個項目進行測量:
項目1. “在土地流轉時,需要花費1、2、 3 、4、5時間才能流轉成功”。用李克特5點尺寸測度,1表示“很少時間”、2表示“較少時間”、3表示“一般”、4表示“較多時間”、5表示“很多時間”(劉克春,2006)。
項目2. “在進行土地流轉時,我感覺1、2、 3、 4、5 ”。用李克特5點尺寸測度,1表示“很容易”、2表示“比較容易”、3表示“一般”、4表示“比較麻煩”、5表示“很麻煩”(劉克春,2006)。
另外,還將農戶家庭人口、戶主年齡、戶主文化程度和戶主職業等變量引入模型,以分析這些變量對農戶農地轉出行為產生的影響。其中,農戶家庭人口指農戶家庭中的農業人口;戶主文化程度變量定義為:小學以下=1,小學=2,初中=3,高中及以上=4;戶主職業變量定義為:以農業為主=1,以非農為主=0。
(二)分析方法與工具
筆者使用SPSS11.5統計軟件作為分析數據的工具。主要的分析方法有信度分析和回歸分析法;運用的模型包括Logit模型和一般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1.本項研究采用Logit模型對被調查農戶農地轉出行為進行分析,以了解農戶的要素稟賦和農地交易費用對農戶農地轉出行為的影響。這里的農地指的是耕地。模型中的被解釋變量為“農戶是否轉出農地”。Logit模型是邏輯概率分布函數(cumulative logistic probability function), 模型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為:
3.信度分析
本研究使用內部一致性法對問卷中有關農戶要素稟賦和農地交易費用內容進行信度分析,衡量內部一致性是以Cronbach’α的值作為評估標準。
四、調查方法和數據
筆者數據來源于2005年暑假期間筆者和大學生對江西省九江縣、貴溪縣、南昌縣、浮梁縣、鉛山縣、南城縣、興國縣、萬載縣和安義縣等9個縣13個鄉(鎮)261個農戶所做的調查。調查地區包括平原、丘陵和山區;糧食產區和棉花等經濟作物產區。被調查的農戶包括自給自足的小農戶、半自給半商品經營農戶和完全商品經營的大農戶,這些農戶可分為純農業農戶、以農為主兼業農戶、以非農為主兼業農戶和非農農戶四類。調查采用了隨機抽樣、整群抽樣和典型調查相結合的多種調查方法。通過農戶訪談,發出調查問卷261份,回收有效問卷212份,有效問卷所占比例約80%。
五、資料與檢驗結果分析
(一) 樣本特征
在2005年被調查的212個農戶中,轉出農地的有71戶。所有的樣本(N=212)農戶戶主年齡介于31-50歲之間的占65.1%,以農業為主要職業的戶主占絕大多數(62.3%),戶主文化程度主要是初中及初中以下,超過70%的戶主身體健康。從事農業勞動力在2人以下的農戶占83.5%。農戶進行農地流轉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較少,即所花費的交易費用較少,平均為1.64。經計算,農戶的農地轉出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為1.86,其中,轉出行為耗費時間平均是1.7745,標準差為1.03835;轉出耗費精力平均是1.9317,標準差是1.2725。樣本特征具體如下:
1.戶主年齡在30歲以下的占2.8%,31-59歲的占85.4%,60歲以上的占11.8%。
2.戶主職業以農業為主的占全部樣本農戶62.3%;戶主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的農戶占全部樣本農戶的85.8%;身體健康的戶主占77.8%。
3.農戶家庭人口在3人以下的農戶占16%;農業勞動力人數在2人以下(含2人)的農戶占83.5%;從集體承包耕地面積在5畝以下的農戶占42.5%,5-10畝的占42.5%,10畝以上的農戶僅占15%。以上表明農地小規模經營仍然是當前我國農村家庭經營的基本特征。
4.在全部轉出農地的農戶中,轉租出農地5畝以下的農戶占69%,轉出農地5-10畝的農戶占31%,未曾發現轉出10畝農地以上的農戶。
(二)問卷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測量資料的可靠程度,即測量結果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主要是針對那些需要從多個方面反映事物的某種綜合特征的變量而進行的分析。本研究采用內部一致性法作為檢測問卷信度的工具,以Cronbach’α的值來測定問卷項目。Guielford(1965)認為Cronbach’α的值若大于0.7則表示為較高信度,低于0.35具有較低信度。
本研究選擇人均承包耕地面積、農業勞動力比重和農業收入比重(2004年)3個顯變量測量農戶要素稟賦,上述三個變量體現了農戶擁有的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三要素,因此,將它們命名為農戶要素稟賦。經信度分析,以上三個變量的Cronbach’α系數為0.39,雖然小于0.7,但大于0.35,因此具有一定的信度。為此,本研究將這三個變量用于綜合反映農戶要素稟賦。
農地交易費用用以上項目1和項目2綜合反映,經分析,農戶轉出農地交易費用信度Cronbach’α系數為0.91,大于0.70,具有較高的一致性。經專家認定項目1和項目2具有一定的內容效度,可以用來測度農地交易費用。
(三)因子分析
根據以上信度分析,人均承包耕地面積、農業勞動力比重和農業收入比重3個變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戶要素稟賦,將對該3個變量項目進行因子分析,并將其歸結為一個因子即“農地要素稟賦”。農地交易費用可以用項目1和項目2綜合反映,對該2個項目進行因子分析,并將其歸結為一個因子“農地交易費用”。在進行因子分析時,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因子分析結果顯示,農戶要素稟賦因子分析的KMO測度值為0.561,大于0.5;Bartlett球體檢驗χ2 統計值為139.66,顯著性概率為0.000,小于0.001,兩者說明數據具有相關性,適宜做因子分析。
農戶農地交易費用因子分析的KMO測度值為0.5;Bartlett球體檢驗χ2 統計值為61.68,顯著性概率均為0.000,小于0.001,兩者說明數據具有相關性,適宜做因子分析。
(四)檢驗結果與分析
運用SPSS11.5統計分析軟件對農戶轉出農地行為進行Logistic回歸,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解釋農戶轉出農地面積的大小。表1和模型(3)分別是Logistic回歸模型和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檢驗結果。
表1和模型(3)的檢驗結果顯示:解釋變量農戶要素稟賦在回歸模型中對農戶轉出農地行為和轉出農地面積都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愈是不具有經營農地要素稟賦的農戶(即人均承包耕地面積愈小、實際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比重愈小和農業收入比重愈小),轉出農地的可能性愈大,轉出面積愈大,這與本研究的假說是一致的。另外,戶主職業對農戶轉出農地行為沒有顯著影響,但該變量對農戶轉出農地面積有顯著性負向影響。綜上所述,可以認為愈是具有非農要素稟賦的農戶,轉出農地的可能性愈大,轉出的面積愈大。假說1得到驗證。
農地交易費用對農戶農地轉出行為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這既符合交易費用理論的邏輯,又用中國的農戶經驗再次驗證了中外許多學者關于交易費用對農地流轉具有反向作用的結論,同時也與筆者初始的假說相一致。這一結論與實際經驗相吻合。如上所述,在農地流轉過程中,那些無力耕種的意愿轉出農地的農戶,為了避免耕地撂荒,往往不得不主動花費時間和精力尋找交易對象、轉出農地,這樣導致了一些意愿轉出農地的農戶因為未能及時流轉出耕地或者為了避免麻煩而不得不選擇耕地撂荒。被調查的一些地方至今仍然存在的農地撂荒現象從經驗上佐證了農地供求態勢和交易費用的負向影響關系。從上面的檢驗結果來看,交易費用愈高,農戶轉出農地的可能性愈小,轉出的面積也愈少,交易費用對農戶農地流轉行為具有反向作用,它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農戶農地轉出行為。
另外,從模型(3)中的多元回歸標準化系數看,農戶要素稟賦對農戶農地流轉的影響要大于交易費用的影響,因此,農戶是否從事農地流轉以及流轉多大面積主要取決于農戶要素稟賦,交易費用雖然對農戶農地轉出行為具有一定的負向影響,但并非構成農戶農地轉出行為的最主要障礙。根據對交易費用的間接測量結果,農戶轉出農地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平均僅為1.86,表明農戶認為轉出農地花費的交易費用較小。假說2得到驗證。
六、結論和和政策含義
本研究結論可以概括如下:在農地流轉過程中,農戶要素稟賦對農戶農地轉出行為具有顯著性影響。愈是具有從事非農業要素稟賦的農戶,轉出農地的可能性愈大,轉出的面積愈大。農地交易費用對農戶轉出農地具有較顯著的負向影響。農戶感覺交易費用愈高,轉出農地的可能性愈小,轉出的面積愈小。交易費用雖然對農戶轉出農地具有負向影響,但農戶要素稟賦是影響農戶農地轉出行為的最主要因素,交易費用影響較小。
以上結論蘊涵了以下政策含義:提高農地利用效率,推動農地流轉,關鍵是培育農戶獨特的要素稟賦。在這些要素稟賦中,農戶家庭從集體承包的土地規模是難以改變的要素,因此,推動農地流轉,最重要的是改變農戶的勞動力和資本等其他要素,發展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市場,發展農村人力資本。一是大力發展非農產業,為農戶提供更多的非農就業機會,改變農戶的勞動力就業結構,改變經營農地的勞動力與農地要素比例結構,以創造更多的農地有效供給與需求。二是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村人力資本,為農民從事各種職業和農業勞動力轉移提供技術與智力支持,為推動農地流轉積極創造外部條件。三是發展農村金融市場。金融服務被認為是創造有效農地市場的一個關鍵條件(Dale& Baldwin,2000)。四是政府應積極為農戶農地流轉提供信息,減少農地交易費用,使農地及時流轉到需要擴大農地經營規模的農戶手中,提高農地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 Besley,Timothy.Property rights and Investment Incentive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5):903-937.
[2] Carter, M., Roth, M. and Feder, G. 1995 .“Land Tenure and Agricultural Performance: Reflection on Global Experience.” In Transition of china’s Rural Land System: Paper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ural Land Issues in China. Madison: Land Tenure Center Paper 151.
[3] Cooper, D.R. and Schindler, P.S.1998.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Sixth Edition, McGRAW-HILL.
[4] Guielford, J.P. Fundamental Sta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c Graw-Hill,1965.
[5] Dale, P., Baldwin, R., 2000. Lessons learnt from the emerging land market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urveyors Working Week 2000, Prague.
[6] James Kai-sing Kung.Off-farm labor market and the emergence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2(30):395-414.
[7] Li,Guo,ScottRozelle,and Loren Brandt.Tenure, land Rights, and Farmer Investment Incentives in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8(19):63-71.
[8] Xiao-Yuan Dong.Two-tier land tenure system and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in post-1978 rural China. World Development,1996,24(5):915-928.
[9] 劉克春.農戶農地流轉決策行為研究——以江西省為例[D].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6.
[10]錢文榮.農地市場化流轉中的政府功能探析——基于浙江省海寧、奉化兩市農戶行為的實證研究[J]..農業經濟導刊,2004(1).
[11]錢忠好.農地承包經營權市場流轉:理論與實證分析——基于農戶層面的經濟分析[J].經濟研究,2003(2).
[12]史清華,賈生華.農戶家庭農地流轉及形成根源——以東部沿海蘇、魯、浙三省為例[J].中國經濟問題,2003(5).
[13]王重鳴.心理學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4]姚洋.中國農地制度:一個分析框架[J].中國社會科學季刊,2000(2).
[15]張紅宇.家庭承包責任制后的農地制度創新[J].經濟研究,1995(1).
(責任編輯:習 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