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們所關注和研究的石油價格,實際主要是指原油價格。從長期的歷史回顧看,原油價格和其他商品的價格一樣是主要隨著供求的變化而變化。展望未來,需求和OPEC、非OPEC國家供給的變化將繼續導致石油價格的波動。
三次石油危機及影響
因油價在短時間內暴漲就判斷全球將出現石油危機,可能有點危言聳聽,但是過去30多年里畢竟多次發生過油價飆升導致全球性經濟衰退的嚴重情況。
第一次危機(1973年)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標價權,并將其基準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持續3年的能源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這次危機后,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組成了國際能源機構,應對可能出現的石油危機。這個機構要求成員國必須保持相當于前一年90天進口原油的儲備量。
第二次危機(1978年)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臺,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
此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打破了當時全球原油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脆弱平衡。隨著產量劇減,全球市場上每天都有560萬桶的缺口。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誘因。美國政府估計,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大概下降了3%。
第三次危機(1990年)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之后,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經濟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
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使原油價格在一天之內就暴跌10多美元。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很快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
專家形容海灣戰爭更是一場石油戰爭。當時任美國總統的老布什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中,那么美國人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都將蒙受災難。對美國而言,海灣石油是其“國家利益”。當時油價一路飛漲。3個月的時間石油從每桶14美元,到突破40美元。不過,這次高油價持續時間并不長,與前兩次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
這幾次石油危機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對處于上升循環末期、即將盛極而衰的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歷史上的幾次石油價格大幅攀升都是因為歐佩克供給驟減,促使市場陷入供需失調的危機中。
美國在石油危機中的作用
美國人是“石油危機”的發明人,也是“石油危機”的肇始者。1971年8月,時任總統的尼克松宣布他的“新經濟政策”,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創的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政策宣告破產,美國不再履行其他國家用美元向自己兌換黃金的義務。美元與黃金脫鉤的直接后果是:美元大幅貶值,工業品價格飛漲。以海灣產油國為主的歐佩克諸國,一向依賴出口石油換回美元,購買自己需要的工業制成品和食品,尼克松的“新經濟政策”讓它們的石油美元貶值,除去提高油價以外,歐佩克沒有別的出路。1973年10月和12月,歐佩克六個海灣成員國兩次提高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升到11.651美元,漲幅將近4倍。在恐慌性心理的驅使下,美國各地加油站頓時排起長龍。這是所謂的“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9年1~2月間,伊朗石油工人舉行大罷工,石油日產量從600萬桶降至零,繁忙的油田一片蕭條。世界石油市場突然減少數百萬桶石油的現實,引起西歐、日本、以色列和南非的恐慌,世界最大的石油現貨市場——荷蘭的鹿特丹港頓時掀起一股搶購石油的熱潮。1979年初,油價還能穩定在每桶16美元,但年底就被炒到了41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讓老百姓怨聲載道。在美國,加油站前再一次排起長龍,卡車司機宣布罷工,農場主上街抗議,賓夕法尼亞州的萊維敦市甚至因石油短缺而引發暴亂。
政局動蕩和石油短缺,似乎成了引發“石油危機”的“緣由”。然而,事實真的這樣簡單嗎?“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的時間,恰好與阿拉伯國家啟動“石油武器”、抵制美國和以色列的時間不相上下。然而,“石油武器”是一把雙刃劍,海灣產油國并不情愿祭出這樣的“法寶”。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的時候,沙特阿拉伯一度關閉油井實施禁運,自己因此至少損失3000萬美元,國家深陷財政危機之中,可是阿拉伯弟兄并沒有打贏這場戰爭。1973年以后,海灣產油國也再沒有動用過“石油武器”。
再看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機”。伊朗宣布停止石油出口以后,沙特石油日產量從850萬桶增加到1050萬桶,再加上英國北海油田和第三世界非歐佩克產油國新增的產量,全世界其實并不缺油。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到1980年年中,世界石油總儲量開始出現“空前過剩”,就連閑置在海上的油輪,艙中也裝得滿滿的。如此咄咄怪事,讓法國《新觀察家》的評論員氣憤不已:“年初以來,油價上漲了60%,這種漲價讓國際石油巨頭心滿意足它們通過耍手腕故意制造石油短缺,然后無理地強行提高油價。”
2007年12月,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開始就油價問題展開調查,試圖找到新一輪油價飆升的秘密。石油短缺的提法很快被排除在外,局部短缺的確存在,但是全球范圍石油供應和需求之間,總體是平衡的。調查者隨后仔細篩查所有大投機商的交易信息,發現自從美國次貨危機爆發以來,大批投機資金拋棄美元資產,轉移到商品資產中規避風險。“熱錢”源源涌入,推動油價層層上漲,“與其說這是‘第三次石油危機’,不如說是新的金融危機。”——當然,導致石油危機的原因是多重的,但是石油短缺絕非是決定性的理由。
分配格局主導國際油價長期趨勢
國際油價的歷史表明,石油的實際價格在長期呈現下降趨勢,而世界石油產量卻不斷增加。歐佩克官方網站WTRG上的一份報告認為,根據2004年美元匯率計算,同期石油價格在15~17美元區間波動。考慮到通貨膨脹率,石油價格幾乎沒有出現上漲。WTRG甚至認為,長期價格觀察的結果大致也反映出石油價格基本保持穩定并略有下降趨勢。
國際油價的長期趨勢是在現行的國際石油體系下形成的。國際石油體系并不是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上達成的,其基本特點是權力的不對稱性。這種權力的不對稱性來自于石油供給和需求的不對稱。
國際石油體系的建立旨在建立一個穩定的石油利益分配機制。石油利益分配的本質就是經濟租金的重新分配。這種利益分配格局在形成之后一般會保持相對穩定,石油價格漲跌都是在這一既定的分配格局下實現的,以租金分配為基準在一定區間內上下浮動。在既定的浮動區間內,從總體上來看,油價的高低取決于市場博弈的結果。價格的波動只能改變經濟租金分配的比例,但是卻無法改變經濟租金的本質。在既定的石油經濟租金分配格局下產生石油價格波動的邊界,一旦突破這一理論上邊界,那么就意味著既有的分配格局被打破,從而表明國際格局和國家間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此時經濟租金怎樣進行重新分配,就取決于國家實力和國際政治格局。
顯然,從大的博弈形勢看,既有格局的打破尚有待時日。所以,盡管短期內國際石油價格可能處于高位震蕩,但不可能在長期當中持續上漲。
由于石油對于各國都是戰略性資源,因而各國也都極為重視石油資源的可靠安全供應,并且采取了許多重大措施。其中以日本最為典型。日本曾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吃了大虧,此后,日本政府便將石油戰略定為國策,一方面在中東以外的其他地區尋求穩定的石油供給,另一方面積極加強石油儲備。多年來,日本與阿聯酋、伊朗等多個中東國家簽訂了長期穩定供給協議,以確保一旦發生石油危機,日本能以優惠的價格進口石油。由于俄羅斯靠近日本,石油蘊藏量豐富,因此,在石油戰略方面,日本還有一個重要舉措,就是與俄羅斯的合作計劃。2000年,日本開始同國際石油資本合作,開發薩哈林油氣田。據估計,這個油氣田可保證日本全國13年的需求量。鋪設通往俄羅斯的石油管道對于日本來說也有著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日本通商產業省資源能源廳副長官村瀨就說過:“由于中東局勢可能越來越動蕩,俄羅斯的石油資源在戰略上就顯得愈發重要。” 日本希望通過“安納線”把俄羅斯石油直接輸送到日本海沿岸, 這樣不但增加了石油運輸的安全性,而且與中東相比,從俄羅斯進口石油,距離大幅縮短,從而可以使成本大大降低。此外,日本也在積極地謀求建立東亞地區石油安全網絡,將石油戰略納入綜合安全保障戰略。這個網絡包括一個以日元計價的石油期貨市場, 減低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的風險,確保日元匯率穩定和東亞各國金融政策的有效性。日本未來石油戰略的核心思想是謀求在東亞地區構筑一個由日本主導的運輸、儲備、市場定價三位一體的石油安全體系,最大限度地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另外,目前為止世界上進行戰略石油儲備的國家基本上都是經濟發達或比較發達的歐美國家,而在亞洲只有日本、韓國兩國擁有戰略石油儲備。這些石油戰略儲備的建立,在世界石油市場面臨重大事件之際的確能為市場的穩定發揮重要作用。
21世紀何時將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
歷史不會停步不前,不會終止。在新千年的頭幾年里,誰也未曾預料到,新一輪石油危機悄然而至。
2001年9月11日,美國本土遭遇恐怖襲擊。突然間,恐怖主義對全球安全的威脅超越了國界。為了對付恐怖襲擊對美國安全造成的潛在威脅,美國布什政府采取了先發制人的戰略,在“反恐”的標簽下,對阿富汗實施了軍事打擊。緊接著在2003年,美英又對伊拉克開戰。
作為世界最重要產油區的海灣地區再次陷入混亂,石油安全問題再次升溫。實際上,就在恐怖主義幽靈出現以前,石油和能源價格總體上已經走出了1986年以來的低水平。在對伊拉克戰爭之后,石油價格開始不斷攀升:2003年美國紐約期貨交易所原油價格達到平均每桶31.1美元,2004年漲到每桶41.4美元,2005年8月30日達到71美元,2008年7月3日更是創出了145美元/桶的天價,這僅僅在一年以前都是不可想像的。當高盛公司在2005年一份報告中預言,世界可能會面對“超高油價”的局面,將會看到石油價格狂飆到每桶105美元的高位,當時幾乎沒有人相信這會變成現實。
是什么因素再一次觸動了石油這根敏感神經?通觀石油的歷史,“黑金”帶來了神話和妄想、對現實的恐懼和錯覺。直到今天,還有民眾趨向于把石油等同于戰爭、貪婪,以及國際精英們共同演繹的、驚玄的權力游戲。
第二次石油危機以后,世界各國開始了“反危機”的努力,試圖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并將財富建立在智力創新、微芯片和服務之上,石油資源的重要性正在不可逆轉地下降。這在現代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在這種背景下,石油的歷史不再是過去那種為未來而戰的故事。
但是,在新千年到來之際,“黑金”聲勢浩大地重新回到了中心舞臺。新世紀伊始,油價重拾上漲的趨勢,并創下歷史新高。前不久,英國首相布朗將其定義為“第三次石油危機”。無論怎樣,應該說,這次石油價格驟升,對于經濟處于起飛階段的中國十分不利。飆升的油價增加了中國經濟所面臨的風險:通貨膨脹壓力明顯加大,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專家認為,中國經濟的走向,與當前國際油價的走向密切相關。
不但石油的供給安全遭到了恐怖主義襲擊的威脅,而且石油市場某些基本面發生了變化,對推高油價起到了決定作用。
石油剩余產能日趨緊張,幾乎到達極限。所謂剩余產能,主要是指一些歐佩克國家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有大量的生產能力沒有動用,這種剩余生產能力隨時可以投入使用,它對世界石油市場的供應是一種潛在的保障。如果在一個國家發生供應中斷,可以動用別國的剩余生產能力來彌補由此帶來的供應不足。
但是由于世界石油需求在過去20年不斷上升,而世界石油價格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處于低水平,石油勘探開發的投資缺乏動力,因此,石油的生產能力提高較慢。在過去20年,滿足增長的世界石油需求雖然也依靠非歐佩克石油生產國的增產,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耗用原來的剩余生產能力。最近幾年,歐佩克的石油剩余生產能力幾乎已經耗盡。20世紀80年代中期,它們的石油剩余生產能力最多的時候達到每天1400萬桶,這相當于幾個中等石油輸出國的生產能力;而當前世界石油的剩余生產能力已經下降到每天200多萬桶。這就意味著,今天,不論因為什么樣的原因,如果一個小的石油生產國發生供應中斷,也很難找到足夠的生產能力來填補這個空缺,國際石油市場面臨的將是絕對的供應短缺。在那種情況下,就是油價上升到每桶150美元,市場也難以提供足夠的石油了。從這種意義上說,現在的國際石油市場嚴重缺乏剩余產能的保障,處在非常脆弱的狀態。
對于高油價對世界經濟造成的影響,不能夠高估世界經濟的耐受性。高油價所累積的破壞力,一旦釋放出來是不容忽視的,國際能源署執行干事田中伸男表示,進一步上漲的油價加速了全球經濟的下滑風險。
在解決高油價問題上,油價高企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根本解決。這是因為,美歐所主導的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在能源問題上幾乎失效。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是從今年以來召開的一系列涉及能源問題的重要國際會議上,基本沒有得到任何有實質性的、能夠切實解決問題的措施,而且各方還在石油價格增長的成因方面相互指責。在油價問題的全面高壓之下,并沒有拉近石油消費國和生產國的距離,而且加之美歐的不作為,這種距離反而被拉大了。由于國際協調的乏力,各國都在自謀出路:如歐盟加大石油儲備,加大對成員國石油儲備的監督力度,協調應對石油供應危機的能力;日本強調提高發電效率,加快新一代太陽能等新能源的開發;美國開始出現加大國內能源的開發力度的動向。但是由于缺乏國際協調,各國都是自行其事,這種做法成本極高,而且不利解決目前的能源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