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通常是用GDP來衡量發展的,但經濟增長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量變過程。在經濟生活層面上,我國保持了連續20年的高速增長,其令國人振奮的GDP,其實是犧牲了我們的資源、環境、勞工利益換來的!一方面,世界制造業的確正在大踏步地向中國轉移。隨著我國制造業生產規模的擴大,中國制造對資源的豪取及對環境的破壞,都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構成很大的威脅。另一方面,中國制造依然還是被動地依賴國外的技術,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廉價的土地資源培養起來的加工型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處于價值鏈的最低端,產品的核心技術依舊掌握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企業手中。“人家吃肉,我們啃骨,人家吃米,我們吃糠”是對中國制造這一“汗水工業”最為形象的描述。
實施創新戰略,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化,已經成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更是審時度勢地提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國家發展戰略。
“創新”已經是現在使用頻率極高的概念。
經濟學家說,創新是財富的源泉;管理學家說,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政治學家說,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社會學家說,創新是人類發展永恒的主題。今天,已經沒有人懷疑創新的價值。中國已有近90%的企業以“創新”為經營理念,創新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界的共識。 盡管如此,中國企業依舊在創新缺位的低端競爭中掙扎。在眾多中國本土產品擎著振興民族工業大旗與國外產品“短兵相接”之時,其產品的附加值低、文化含量低、設計水平低的劣勢顯露端倪。國際市場上總是很少見到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創造產品出現,總是走不出創造缺失的怪圈。
這是為什么?
殊不知,創意是創新的靈魂,創意是創新的先導和前提,沒有創意的創新是沒有價值的創新。
創意時代已經到來!
1990年兩位美國教授跑出來對美國的企業家說,你們要小心了,你們原創的技術優勢已經不能保證你們高枕無憂賺大錢了。外來競爭者可能在你們不經意之間摧毀你們的競爭優勢,他們的武器是創意!為什么創意可能摧毀原創技術的競爭優勢呢?因為在創意思維下,創新者不必要樣樣事情從頭做起,一個好的創意可以使已經有的技術組件產生全新的功能,制造出全新的產品,從而不費吹灰之力摧毀你們的技術優勢。
兩位美國教授的話并非危言聳聽,而后的近20年來,創意創造的財富神話層出不窮。韓國的三星集團以創意為核心發展理念,輕而易舉地撼動了日本家電在全球家電市場的霸主地位;美國的蘋果公司并沒有掌握手機和電腦的核心技術,但他們依靠創意,奠定了在全球IT業高端市場的地位,并改寫了IT業利潤率下降的歷史,其手機超過了老牌的摩托羅拉、諾基亞,筆記本電腦以其全方位的創意,超過了IBM、戴爾、聯想等國際知名品牌;分眾傳媒的江南春,在無聊情境下創意出的樓宇廣告,雖毫無技術含量,卻輕而易舉的撞響了納斯達克開市的鑼聲,使得一些國際知名的廣告公司自愧不如……
這就是創意的魅力!
創意是不同于科技創新的新的發展動力。
關于創意的定義,很多理論家相繼給了不同的說法。但是,從創意的本質屬性來說,創意就是創造新意,這也是各理論家都一致確認的基本說法。我以為,創意是由想象、理念、文化、情感等非物質的要素構成的一種生產力,它可以用想象推動創新,將理念提升為價值,用文化制造賣點,把情感變成市場殺手。在未來企業經營中,創意將是重要的競爭力來源:它可以用無形資源提升有形資源的價值(提升附加值);創意的高整合力可以讓風馬牛相及;創意強勁的市場力可以使產品具有感性賣點;創意人眼中無廢物,它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創意更可以促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由創意而產生的新理念、新技術、新商業模型、新產業、新文化形式等,同時也是一種資本形式。這種資本形式至今為止沒有引起很多人的重視,很多人的腦海里對“財富”的理解依然停留在有形的資源、實物的資產和觸手可得的資本上,而忽略了創意資本的存在。隨著創意經濟的大潮席卷世界,創意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以至于使許多資本運營者感嘆:“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美國更是發出了“資本時代已經過去,創意時代已經到來” 的呼聲。
這一切預示著:我們正在經歷著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改變,在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我們還沒有經歷過比這更大的改變——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舊產業模式將轉變到非物質基礎上的創意經濟模式。對于這個新的經濟模式來說,人類的智力與想象力能達到什么程度,它就能發展到怎樣的程度。
創意是創新的靈魂
創意與創新語義相近,但其意義卻截然不同。一般而言,二個概念都是指通過人類的創造性勞動,產生一種前所未有的事物或思想,都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然而,二個概念在外延上還是存在明顯區別的。
創新是指”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新組合”,這包括:創造一種新的產品;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實行一種新的組織形式等。因此,創新更多的是指經濟層面的創造性活動。
至于創意,更多的應理解為在社會、經濟、文化領域的新觀念、新思想、新理念、新設計甚至新想法,它除了與人類的經濟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外,還與人類的社會活動、精神文化等活動有關聯。盡管在很多情況下,創意也會以新的商業模型、獨特的產品造型、包裝、商標符號、新產業等載體表達出來,但其滿足的重點仍然是人類的一種精神和情感需求,提供的仍是一種在商品載體上的文化體驗。
從企業行為學的角度上來說,創意實際上解決的是做什么的問題,而創新則是解決如何做的問題。兩者之間又密不可分。
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企業作為自主創新的主體,在開發新技術、新產品的活動中,不僅需要科技創新作支撐,也需要觀念創新等作保障。科技創新只有與觀念創新結合起來,整個科技鏈和產業鏈才能最終成為價值鏈,才能真正轉變為生產力和持續創新能力。而創意正是為創新提供這種新觀念、新理念、新思維、新方法的要素之一。
因此我們說,創新屬于企業的控制系統,創意是企業的聰明系統。對創意的重視,將有助于企業由“控制系統”向“聰明系統” 的提升。也是企業思維方式轉變的重要引擎。
如今,中國企業的科學技術能力已經很強,上天入地下海無所不能,從產品創新而言,基本上是設計得出來的東西,就制造得出來。但能設計出來的前提是能構思出來,構思的前提則是創意。如果沒有創意或者說不借助于創意,就不可能有好的構思,創新也就成為毫無價值的創新。
微軟的總裁蓋茨說,好的創意才是產品價值之源。
因此,我們可以說創意是創新的靈魂,創意也是科技的靈魂,是科技走行市場的催化劑。
國家創新系統的制高點——創意
在我國,創新型國家目前是由科技指標來定義的,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一、科技進步率對GDP的貢獻率達70%以上;二、RD投入率占2%以上;三、對外技術依存度低于30%;四、自主知識產權每萬人專利申請數達8件。按這些指標要求,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還有相當的距離。但如果這些指標達到了,中國就成為創新型國家了嗎?
建設創新型國家,科學技術是主力軍,科技創新是基本動力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必須指出,國家創新系統不能只局限于科技領域,它是整體性的,應該包含技術創新以外的、諸如思想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社會創新、商業創新、管理創新等非技術創新。而且非技術創新在經濟生活中已經越來越重要。
國際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OECD)與歐盟統計署(Eurostat)聯合出版的《奧斯陸手冊》第三版,不但擴大了對創新的定義,而且增加了營銷創新和組織創新。雖然這兩類創新本身并不是技術創新,但是由于它們對生產力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所以,這個文件將創新的定義擴大到了這些層面。
美國《商業周刊》2006年4月24日刊載一篇題為“全球最具創新精神的企業”的文章,其中也談到創新內涵的擴大:“如今,企業創新的含義已經遠不止開發新產品那么簡單。它還包括改造業務流程和打造全新市場,以漫足消費者永無止境的需求。最重要的是,隨著互聯網和全球化帶來更多創意,創新也包括選擇和實施正確的創意,并以創記錄的速度將它們推向市場”。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塔克商學院教授維賈伊·戈文達拉揚說:“很多不同的內涵都被劃入了創新的范疇。創新不一定與技術有關。”很顯然,創新已經超越了科技的范圍。
另外,社會創新是國家創新系統中更為重要的一環。社會創新很少是由于科學技術產生的,但它們卻對社會和經濟有著甚至更為深刻的影響。如果不是鄧小平“一國兩制”的社會創新思想,香港回歸不會來的那么快、那么順利。近年來,一項最著名的社會創新是孟加拉銀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創辦的孟加拉鄉村銀行。這家銀行每年借給660萬人窮人8億美元,幫助他們做小生意養活自己。尤努斯因這項社會創新而榮獲諾貝爾和平獎。頒獎辭中說:“尤努斯已經證明自己是一位可以將創新理念轉化為數百萬人受益的政治行動的領導者。受益的不僅是孟加拉國人,還有其他許多國家的數百萬人。”這充分表明了社會創新的巨大社會效益。
這一切都提醒我們,國家創新系統是一個龐大的綜合創新系統。
支撐這樣龐大的創新系統,絕不可忽視人文因素對創新的重要支撐。因此,創新系統不應該只建立在科技研發之上,除了技術創新以外,還需要文化語境和人的因素。而以人的智慧為主導的、以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為重要構成要素的創意,將是這龐大的國家創新系統的制高點。
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更是站在全球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角度上預言:主宰21世紀商業命脈的將是創意!創意!創意!除了創意還是創意。誰占領了創意的制高點誰就能控制全球。
創意是“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的重要突破點
目前,對創意是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重要突破點還沒能為大多數經濟學家、企業家、政府官員所認識;科技創新和創意的本質區別在哪里還不能夠為企業家所明白;創意與技術創新是“中國創造”戰車的兩只輪子還沒能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是國家對“中國創造”的支持,還只是一條腿走路,更側重于技術創新層面,而忽略了創意的層面。這一切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世界銀行行長林毅夫說:我國貧富差距日益增大,基尼系數已經超過0.4。國際通行看法:基尼系數一旦達到0.45的臨界線,就會使社會矛盾加劇,甚至威脅社會穩定。因此,我國要盡快找到使窮人收入增長快的經濟增長模式,這樣就可以緩解這個問題。而要實現這個目標,仍需要依靠勞動力成本較低這一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密集的產業,以及資本密集產業中勞動力密集的區域,而不是全方位的大談發展高科技產業。我以為,更不要一味地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科技創新以及加大科研力度等不切合實際的做法,要引導這些企業,構建企業的聰明系統,用創意提高傳統產業的附加值。
我曾經接觸過一個生產普通鞋墊的傳統企業。曾幾何時,他們為了追求科技創新,增加鞋墊的科技含量,大搞技術革新,投入不菲的科研經費去研制納米鞋墊,藥物鞋墊等所謂的科技含量高的鞋墊產品。其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險些走向倒閉的邊緣。后來他們轉變了企業思維方式,用創意思維重新制定了產品開發戰略,在產品創意上下功夫,注重產品的文化含量而不是科技含量。他們在鞋墊上織上“踩小人”、“走鴻運”等字樣,用這樣一個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小小創意,大大滿足了過本命年人群及普通人群“避災”的心理需求,使得普通鞋墊的銷量當年就實現了翻三翻的目標,利潤率提高了32%。
因此,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不一定全部依靠科技創新,更不一定要全國上下一起發展高科技產業。用創意提升傳統產業的價值,實施產業創意化的戰略是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重要戰略突破口。中國創造,除了需要中國技術,還需要中國創意。
創意是創新的先導和前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走在世界前列、搶占時代的制高點,就一刻也離不開創意。
我國創意經濟發展中值得高度注意的誤區
自1997年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提出發展“創意產業”以來,英國已經完成了從制造型經濟向創意型經濟的轉變,隨之,創意經濟的浪潮席卷全球。
我國的創意產業近幾年也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也出現了令人擔憂的誤區。其中最重要的誤區就是將創意產業局限化。目前我國各地發展的創意產業幾乎都是文化創意產業。以幾個發達城市上海、北京、西安、深圳、廣州等為例,這些城市都投入巨額資金,分別開發建設了十幾個到數十個所謂的創意產業園,令人驚嘆的是這些創意產業園一色的都是文化創意產業園。但是,文化產業不是創意產業的全部,文化產業的全部也不一定都屬于創意產業的范疇。有人甚至把音樂、美術、影視、設計、動漫、出版等行業統稱為“創意產業”。我們應該清醒的知道,不管什么行業,只要缺乏創意,它就不能叫創意產業。判斷某些生產活動究竟是否屬于創意產業,只能看其是否建立在創意的基礎之上,與行業沒有任何關系。
但是,這種誤區卻都打造成了一個個創意經濟的示范區。一次,我去一個企業講創意經濟,課程開始前,這個企業管理層大多數發出了質疑:我們又不拍電視劇,不搞文藝演出,不搞動漫,請人來講創意產業干嘛?這種可怕的誤導,已經對我國創意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種誤區帶來的不利影響。要充分告訴大家:創意經濟的發展,涵蓋“創意產業化”和“產業創意化”兩個方面。目前我國“創意產業化”發展很快,上述文化創意產業園對“創意產業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我們要高度重視創意經濟的另一個方面,那就是“產業創意化”。各級政府應該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產業創意化”。企業也應該轉變思維方式,用創意思維思考企業的發展,實施“產業創意化”戰略,讓創意滲透到企業的每一個角落。當“創意產業化”和“產業創意化”兩個方面都能協調、快速發展時,我國的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的戰略目標就一定能夠早日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