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一半的人口都享有燃油補貼。摩根士丹利認為,世界上幾乎四分之一的汽油以低于市場的價格出售。最便宜的汽油是在委內瑞拉,每公升5美分。這使得中國的零售價79美分(6月20日前)似乎顯得昂貴,但與在美國的1.04美元和德國的2.35美元相比,這個價格已經很便宜了。
由于飆升的國際價格和固定的國內價格之間的差距擴大,因此補貼的差距也在擴大。事實上,現在預算壓力正迫使一些國家政府提高價格。 5月24日,印尼將燃油價格提高了30%左右。這是自2005年以來首次提高油價。但即便這樣,印尼的汽油仍是非常便宜,僅每升65美分。更加昂貴的石油很可能將通貨膨脹率從9%提高至12%。但若不提高油價,今年政府的補貼帳單金額將達到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這個數字令人震驚。5月中旬,中國臺灣地區也將汽油價格提高了13%,斯里蘭卡則提高了24%。
馬來西亞是世界上燃料補貼金額最高的國家之一,估計今年高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7%。據《經濟學家》跟蹤調查,通過抑制汽油價格,現在馬來西亞的通貨膨脹率在所有32個新興經濟體中最低。但據預計,馬來西亞政府將允許油價上漲,以遏制其不斷擴大的財政赤字。
從理論上講,原油價格的上漲應該可以降低全球的需求。但如果國內價格設有上限,那么新興經濟體將繼續大量消耗石油,推動世界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去年世界石油消費量的增加全都要歸因于新興經濟體——因為在富裕的國家,石油需求下降了。不過,除非中國和印度也提高油價,否則近期的油價上漲,不會對全球石油消費量產生較大的影響。
印度的國有石油企業面臨越來越多的損失,因為他們被迫以低于成本的固定價格出售燃油。其實,印度的汽油價格其實比美國略高,因為印度的汽車駕駛者支付的燃油稅要高得多,但柴油價格比美國便宜約40%。印度政府通過發行國債,給予石油企業部分補償——這一計策使政府得以取消燃油補貼。以今天的價格計算,今年總的補貼(包括石油企業的全部損失)可能高達國內生產總值的2-3%。據摩根士丹利估計,印度政府的總的預算赤字(包括中央、州政府以及所有預算以外項目)是本財政年度國內生產總值的9%。由于明年五月份政府將進行選舉,因而不愿意大幅提高燃油價格。人們認為,印度政府在考慮,一方面適度提高價格,另一方面削減消費稅。
2008年年初,中國駕車者支付的汽油價格與美國人大致相同。自那以來,美國的油品零售價已躍升了33%,而中國的油價一直保持穩定,其國有獨資煉油廠的損失不斷增加。據設在北京的經濟研究公司龍洲經訊(Dragonomics)稱,在6月20日油價提升前,中國柴油零售價低于美國40%。為了減少損失,石油企業已減少供應,從而造成一些油站供應短缺。與其他國家一樣,中國也不得不考慮提高油價。雖然中國的石油補貼不到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預算盈余和小額公共債務意味著政府可以負擔得起巨額補貼,但保持低油價的時間越長,混亂的價格信號就會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
在新興世界國家,各國政府擔心,提高燃油價格會傷害到窮人的利益,從而引發社會動亂。然而,燃油補貼在保護窮人利益方面,效率很低:主要是有錢的汽車和空調擁有者從中獲益,能源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從中獲益,而不是那些創造最多就業機會的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五個新興經濟體的研究發現,平均來說,最富有的20%的家庭獲得的燃油補貼占總數的42%;而最貧窮的20%家庭獲得的不到10%。如果將這部分資金用于健康、教育和基礎設施方面,可能會更好。不但這會讓窮人受益,而且較高的油價也將有助于抑制全球石油消費,進而抑制石油價格的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