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28分,四川汶川。
大地波動,中國為之改變。
“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面對這場30年來中國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中國政府在緊急救援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高效、透明、開放、民本的作風以及堅強的領導力,不但實現了成功的危機管理,更贏得了世人的尊敬。就連平素對中國問題最為挑剔的西方媒體,也紛紛予以好評。
不過,現實也提醒我們,一個國家要想把這種支持換為更為深遠和持久的正向循環推動,政府必須要保持其危機管理姿態的一致性。美國的小布什政府因在“9.11”事件中體現出堅強領導力而登上支持率的頂峰,卻也因在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中的遲鈍反應大失民意,至今都沒有恢復。在當今全球化突飛猛進的開放信息社會,像中國這樣個頻受災害所擾的國家,只有始終堅持一種開放的姿態,才能贏得更大的民眾信任和國際信譽——面對重大災難,人類本不應有界限。
當救援的神圣感讓位于更緊迫、更為繁雜瑣碎的重建工作,我們還將面臨更大的挑戰,讓500萬人口重新擁有家園。這個重建規模要遠大于全球過去10年間任何一場大災難所要承受的。
我們固然在重建方面需要一個讓世人驚嘆的“中國速度”——這是撫慰幸存者的最有效手段,因為逝去的家園對他們中的大多數來說都是惟一財產。
但這個速度必須以科學規劃為前提的。在充分考慮實際地質條件的同時,也需考慮資源環境的承載力。與救援時的充分動員相較,重建的復雜性他得其在過程中更需要發揮社會各界的專業智慧,也更需要強有力的輿論監督——它事關海內外如此深厚的愛心。
最重要的,政府應該在全國范圍內加強對建筑和工程質量的監督力度。鑒于地震中最心痛的事實莫過于如此多的校舍坍塌奪走眾多幼小的生命,整個社會都應藉此徹底反思我們的公共建筑文化——尤其是學校和醫院等相對弱勢的群體所使用的公共建筑。
長期以來,隨著住房改革的深入和私有財產的強化,中國面向私人使用的建筑質量和水平已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公共建筑文化則仍留著很深的“能用就行”的集體主義時代痕跡。為讓悲劇不再重演,政府應該對公共建筑實施更高的建筑質量標準,盡管這樣可能會導致有關方更大的尋租空間。同時,我們也須跳出經常“破壞性建設”的建筑文化思維,讓公共建筑不依附主管者和開發者的一時之品味,真正反映一個城鎮的精神與靈魂,成為城鎮文化的一種永不過時的“公共表達”。
楊 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