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際寡頭壟斷漲價的大勢,中國再次涌起一場新的資源勘探熱潮

肥皂劇仍在繼續。
在新的“演出季”中,中國鋼鐵企業與國際鐵礦石供應商就2008年的價格和供應協議仍未達成一致。5月中旬,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呼吁它的成員企業共同抵制三大鐵礦石供應商之一的力拓公司,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強硬的一次表態。這份聲明指責力拓故意減少合同供應量,而將多余的鐵礦石投入現貨市場以超過2倍的價格出售。
但在分析人士看來,這可能是中國鋼鐵企業為了談判而使出的新招數而已。事實上,進或是退,決定權很難說是在中國手中。2007年中國鋼鐵企業進口鐵礦石的依存度為51%,在全球出產的15億噸鐵礦石中,中國進口了大約1/4,今年還將至少要進口4億噸。事實上,只要中國鐵礦石自給率無法得到有效改善,談判中的弱勢地位便難以擺脫。
在此背景下,繼1950年代和1980年代末的兩次大規模勘探行動后,一場新的在國內尋找鐵礦石資源的熱潮正在興起。4月底,國家發改委工業司在北京組織召開《我國鋼鐵工業鐵礦石資源保障戰略研究》開題會,原冶金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國土資源部以及寶鋼、鞍鋼等13家鋼鐵企業代表參加會議,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由政府部門牽頭組織的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鐵礦石資源研討會,會議專門成立的課題組將分析中國鐵礦資源保障中存在的問題,摸清鐵礦資源的儲備潛力,尋求降低依存度的思路與模式。
實際上,單個部委的工作已經在推進。2月27-28日,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天津召開全國鐵礦勘查研討會,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在會上表示,中國鐵礦石供應日趨被動,根源是國內后備資源不足,中國將展開第三輪鐵礦大勘察,實現找礦突破,是提高國內鐵礦資源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徑。
目前,我國已查明鐵礦資源儲量607億噸,預測未查明資源量1000億噸以上,其中大中型礦山近期可利用的鐵礦資源約200億噸。
與政府的積極行動相比,市場層面的活躍程度更是超出許多人的想象。在中國西部、北部的廣闊地區,一幅勘探鐵礦的大圖景正逐漸展開,無數心懷野心的投資者深入內蒙古、新疆、寧夏、甘肅等地廣人稀的山脈與平原,急切勘探與收購有價值的鐵礦。
“許多有錢的大老板不惜重金購買這些地區的航空磁測圖,這樣可以減少勘探中很多不必要的環節,減少找礦難度。”河北遷安永昌鐵礦經理張繼昌告訴《環球企業家》。他的許多同鄉紛紛走出河北,到內蒙古等地尋找勘探與開礦的機會。
硬幣的另一面是,這種無序、分散、缺乏統一組織的鐵礦勘探開始在某些地區演變成一場災難,鐵礦資源的濫采亂挖、環境破壞、腐敗等現象屢見不鮮,“炒礦”甚至成為比投資房地產更為誘惑的職業,許多人由此一夜暴富,也有人傾家蕩產。
重新出發
對大多數人來說,找礦真是一個陌生而又枯燥的工作。不過,它的流程并不復雜,1960年代開始,國家已經對中國大部分地區進行過航空磁測、遙感等物探手段的勘察,至今仍在不斷更新數據。
航空磁測是尋找磁鐵礦的有效手段,含有鐵礦石的地區得到的磁測數值會發生異常,在航空磁測圖上,黑點密集的地方意味著礦山存在的可能性。

但是,僅憑航空磁測解決不了問題。一是難以確定為鐵礦,二是航測范圍大,難以確定鐵礦的具體位置。因此,經過物探后,仍需眾多地質工作者到航測異常地區勘探,通過密集鉆井取樣實驗,得到具體數據,從而圈定礦體,確定鐵礦的儲量與開采價值。
中國的礦山貧礦多,難選礦多,在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鐵礦勘探后。發現大型鐵礦的難度已經越來越大。尤其是在前兩次鐵礦勘探的重點地區——東北、華東和華中地區,地質勘探非常密集,在發現鞍山一本溪、遷安、湖北大冶等大型鐵礦后,勘探潛力已越來越小。
“在遷安,鐵礦分布非常集中,首鋼礦業占據了大部分,其余都是小鐵礦,這里的鐵礦開采非常嚴重,不僅測過的地方開采過,沒測過的地方也開采過。”張繼昌說。
剛剛啟動中國的第三次鐵礦大勘探把重點就放在了西部。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的部署,這次鐵礦大勘探將遵循東部攻深找盲、中部發揮特色、西部突出重點、境外優先周邊的勘查方針,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實施,其中尤其強化鐵礦勘查工作的整體規劃和勘查布局,以及開展重要鐵礦遠景區大比例尺、高精度航空磁測。
國土資源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3至5年,中國將加大對短期內可以實現開發利用的鐵礦資源的勘查開發,完善風險投資機制,以招投標、自負盈虧的方式引入大企業,收益按比例由企業自享,加快勘查進程,盡快建成有規模的礦山。
從戰略方面講,第三次大規模鐵礦勘探迅速取得突破并不存在阻力,但仔細考察中國地質勘探行業最近10年發生的變化,則會發現情形并非想象中那么樂觀。
中國地質工作曾經歷過大規模開展找礦勘探的輝煌時期,地質工作者曾被譽為國家建設時期的先鋒隊,人數達100萬的地質大軍活躍在中國最艱苦的地方,日夜鉆探,無數人為找礦奉獻一生甚至獻出生命。
在第一、二次大規模鐵礦勘探時,中國政府機構中設有獨立的地礦部,地礦部對分布于全國各地的地質隊及分支機構實行垂直管理,中國的鐵礦勘探實行統一規劃與管理,在西部、東部的鐵礦會戰中,很容易就可組織上千人的勘探隊伍,不分彼此共同為一個勘探項目而努力。

但在1998年的政府機構改革中,國家地礦部被撤銷,與國家國土局、海洋局、測繪局合并為國土資源部,分布于全國各地的幾十萬地質大軍被實行屬地化管理,龐大的以找礦為主業的地質大軍淪落到失業減員的困境,多數地質院校、系消亡。隨著地質部門的衰弱,中國的鐵礦勘查工作從1996年到2002年幾乎處于停滯狀態,資源儲量多年呈現負增長,且相當數量的鐵礦石品位不高。
地礦部取消后,國土資源部成立了中國地質調查局,而中國礦產資源的勘探也被分為兩類,即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任務和商業性地質礦產勘查。按照改革方案,前者由中國地質調查局以及設在各個省、地區的地質調查院負責,后者則由下放到各省的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負責。
但是,地礦系統的改革一直未徹底完成,體制未理順。中國地質調查局及其下屬機構目前只擁有1萬多人的工作人員,且相當部分為研究人員;各地地質調查院實力更弱,難以承擔起大規模的地質勘探任務;而礦山勘探撥款占財政收支的比例則逐年減少,從而導致中國在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探方面的缺失。
以商業性地質勘查為主的地方國有單位本應承擔鐵礦的實際勘探任務,但是由于礦權改革未到位,以及社會資本的參與,在很長時期內勘探鐵礦的積極性并不高。
“我們一直面臨著生存的問題,更多是在為別人打工。”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高級工程師焦秀美告訴《環球企業家》。由于最近幾年各地政府對探礦權實行招拍掛政策,招標價格很高,勘探部門難以登記到探礦權,更不用說擁有采礦權,更多是當地政府或者實力雄厚的企業獲得,然后委托他們進行勘探,這打擊了勘探部門的積極性。
不過,從2004年以來,鐵礦的確重新成為中國地質勘查投資熱點。4年間,全國鐵礦勘查投入資金23億元、鉆探工作量162萬米,分別相當于1989年至2003年15年總投入的6.3倍和4.8倍。焦秀美表示,僅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就擁有70-80個鐵礦勘探項目,去年他們發現了濟寧儲量達100億噸的特大型鐵礦。
在焦秀美看來,新一輪鐵礦大勘探若要獲得成功,除了必要的政策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對地勘部門體制、礦權、投融資進行全方位改革,提高勘探部門積極性,加快礦權改革,同時鼓勵更多企業資本進入探礦、采礦領域。目前在鐵礦勘探方面尚無一家上市公司,而根據國外的成功經驗,礦產勘查只有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建立通暢的投融資體制,才能快速取得突破。
據了解,國土資源部已與證監會磋商,希望在2008年股市創業板推出后,設立專門的礦產勘查板塊,以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參與找礦。對正陷入與國際鐵礦石供應商價格苦戰的中國鋼鐵企業來說,這無異將是提振士氣的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