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備受爭議的新《勞動合同法》的中途調整,釋放出來的信號仍然晦暗不明

重慶力帆集團的總裁尹明善在中國的汽車行業似乎是個“異類”,他對待讓無數企業“頭疼”的《勞動合同法》態度同樣讓人吃驚一個多月前,他坐在辦公室寬大的沙發上,習慣性瞇著眼睛對《環球企業家》說:“我是擁護該法的,以前國家是用低標準要求我們,現在恢復正常標準了,不要叫苦。”而每當有人向他抱怨關于《勞動合同法》的問題,他都會問人家資產多少,并說,如果資產在1000萬以上,就不要抱怨了。
尹明善或許的確有足夠的把握來應對《勞動合同法》帶來的成本上升等各種問題,但如果如果這部于今年1月1日生效的法律又將出現信號不明的新變化呢?
5月8日,《勞動合同法》系列法規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草案)》(下稱《條例》)由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對外公布,并公開征求意見。很快,爭議就如潮水般涌來——情形正如《勞動合同法》在去年年中剛剛通過一樣。
立法者的思路不難看清,通過《條例》來進一步規范《勞動合同法》的各種條款。比如為了回應外界對于《勞動合同法》中質疑最多部分,即“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否將導致鐵飯碗重現”,立法者將散見于《勞動合同法》不同條款的關于企業可以解除合同的規定集中起來,在《條例》中的第28條用列舉的方式進行重述。
但這一做法,反而引起了更多的爭議。相當多的業內人士認為,這會讓企業對《勞動合同法》的理解更加模糊。如對“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體現的是要徹底實施,而《條例》中“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下列情形可以解除”的條款,卻在告訴企業主,“即使是無固定期限合同,你們也可以解雇員工,共有14種情況……”。
“條例沒有把不清楚的地方搞清楚,反而把有些清楚的弄得不清楚。”華東政法大學教授董保華對《環球企業家》說。
冷靜反思
或許期間唯一能給企業帶來的好消息是,《條例》的出臺至少證明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可以解除的——如果最終被通過并實施的《條例》在現有基礎上作更多明晰化改進的話。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研究所副所長、國務院《勞動合同法》課題組核心專家彭光華則向《環球企業家》透露,對于立法者而言,有些條款就是“投石問路”,寫法條的人知道有問題,也要先寫出來,看大家的反應。“一些立法技術細節可以再改,而且最終稿和這個東西肯定變化非常大。”他說。
但無論如何,對很多地處“中國制造”核心地帶的企業來說,它們依然對《條例》保持了某種程度上的警惕。溫州市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周德明就是屬于因為《條例》出臺而認為《勞動合同法》開始向資方傾斜的人。“原來看《勞動合同法》,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企業主都被貼了標簽。上面寫著。人性本惡’。既然這樣,勞動者就是‘人性本善’嗎?”他對《環球企業家》說。
他至今認為,勞動合同法中的無固定期限合同,不大符合現在中國的國情,雖然立法者立意是好的。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又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溫州的很多中小企業,是以手工作坊和家庭工廠起家,相比較《勞動合同法》的完善規定,這些企業主可能會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接受過程。現在更多的是不適應,主要有三:
首先是觀念不適應。家族企業多是老板自己說了算,現在老板突然發現員工拿著《勞動合同法》和他理論,肯定無法接受。

其次是管理不適應。比如在獎金和加班費方面,以前老板對員工的獎懲隨意性很大——很多情況是,老板在巡視工廠的時候,看見工人干活,如果老板個人感覺工人做得不錯,可能當場就工作作出獎勵,但如果看見工人正在休息,就可能認為其在偷懶并懲罰——一般很少有成文系統地規定。
加班費的問題更大。溫州很多服裝企業工人是計件工資,工廠按照訂單要求生產。有訂單來,所有人都會主動加班加點趕快干完,干的越多錢越多,有時沒有訂單只能閑著。于是很多工人希望自己的企業像大企業那樣,讓工人朝九晚五的于活,一到點就下班,否則就得給加班費。
第三就是對法條的不適應。很多專業的法律術語和制度如果不仔細辨認,即使律師也有可能理解錯誤,這些小企業主更沒時間花功夫研究。
據了解,溫州的一些企業已經開動腦筋,用各種辦法來躲避原材料、土地價格上漲之外的法律束縛,降低成本。這些手段包括:除了讓老員工假辭職外,還可以買斷老員工工齡、裁員,甚至干脆不簽書面合同。最極端的對策是,把廠子賣了,帶著錢走人。
周德明認為,《條例》讓他感到立法者開始注意了企業界的呼聲,這是個好的兆頭,他希望正式出臺以后,仍舊可以給這些小企業以一定的寬限期。
許多經濟學者也認為,雖然《勞動合同法》及其系列法規形成了一種倒逼機制,要求中國制造加速轉型,但是保證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基本生存環境,對于一個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家仍具有諸多現實意義。這是中國的國情決定的。
也有人開始冷靜地反思,有相關人士在征求意見時發問:中國制造業的轉型本是一個系統工程,將一國工業的轉型重任寄托于一部法律,或歸咎于一部法律,是否也“太看得起”這部法律了?
對于《勞動合同法》和新出的《條例》,多數跨國公司表示不愿對此發表看法。雖然在《勞動合同法》出臺前,上海跨國企業人力資源協會的代表曾當眾表示, “如果這部法律通過,我們就撤資”。
同樣,2007年11月,奧林巴斯在越南建廠的消息,也被日本媒體宣稱是由于《勞動合同法》出臺,奧林巴斯在向越南轉移。但后來查明,在越南建廠只是增產計劃,中國的工廠不受影響。
對于一些跨國公司屢屢聲稱要向東南亞、越南、印度轉移的消息,一位外國專家問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張世誠;“他們去越南、印度干嗎?那邊的勞動法律更嚴!”在越南勞動法中,勞動合同被分為“期限未確定勞動合同”和“期限確定勞動合同”,前者等于中國爭議極大的“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而在東南亞的新加坡、韓國等國家,都有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制度,這無疑也是跨國公司在進行生產轉移時必須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