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988年夏天,王海濤帶著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MBA碩士學位回到天津新港工作,已一年半有余。但是,在當時人們的觀念里,這個海歸最有用的本事不是什么MBA教育,而只是會說英語。

王海濤在新港的日常工作頗具1980年代“鐵飯碗”的派頭一坐辦公室。而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翻譯電傳。最丟臉的時刻,王回憶到,有一個英國的貨船主管走過來,一下子把腳放到桌子上,粗魯地打著招呼:“哈,這就是我們的郵差。”
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王海濤并不是唯一無門可入的MBA海歸。事實上,自1980年代初以來,中國的MBA教育進入了一個起步階段。1984年起,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管理學院聯合在中國首次開辦的MBA教育,這個實驗性的項目在五年后廢止。
而從1988年到1989年,中國的MBA教育步入研究階段。“培養中國式MBA研究小組”在政府驅動下成立,對海外MBA教學的考察進一步逐步展開。但是,在當時,MBA已成為西方經濟發展進入快軌的重要學術資格,這個意義在同期中國復制的可能性微小至極。
在中國,想要升職就要熬年頭,跳槽的想法多少有點天方夜譚。直接的影響是,幾百名具有MBA學位的中國人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中煎熬,并沒有得到任何的鍛煉。他們中不乏希望將西方觀念引入中國、改進體制的勇敢者,但大多感受到阻礙。王海濤說: “這對我來說相當有挫敗感。”這時,他已經從原來的崗位換到位于北京的中海集團貿易公司分公司了。事實上,在最初到美國的時候,王海濤和他的同學們都以為,學成歸來后,他們一定能夠在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找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
對于1988年的中國,他們的愿景還沒有得到實現的基礎。一位在成都教經營管理的助教,擁有一個加拿大MBA學位,已經34歲的他回到曾經的老崗位,約有一千元左右的年收入。諷刺的是,許多學歷不如他的人都至少晉升為講師。
無疑,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社會體制對人的職業選擇控制更嚴。但事實上,并不是每個MBA都不如意。何廣文在加拿大政府的贊助下,順利從加拿大溫莎大學畢業。回國后,她在四川經營起一個小型商業咨詢辦公室。對MBA同仁們的怨言,她不以為然。她認為這是對國家的依賴,其實國家并不一定非要給個人一個好的工作,他們應該自已為自己創造機會,讓理想變成現實——這些又何嘗不是MBA的真諦。
后續:199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在中國開展設置和試辦MBA學位的工作,并于1991年在清華、人大、南開等9所院校進行試點,首屆畢業生86人。20年來,MBA一度成為中國炙手可熱的高層管理者的代名詞。與此相呼應,中國的市場經濟在更多的方面和國際經驗接軌。現在.離職和跳槽不再受雇主的壓抑,創業的自由度空前盛大。中國教育與國際教育的結合和交流已是歷史必然。越來越多像MBA這樣由外國字母組合而成的學位名稱進入中國人的視野,這是對中國經濟教育方式的豐富,抑或是其兼容性的考驗。
焦慮中的變革
僅用一年時間,中國石化北京燕化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便享受到境外上市的美妙滋味。
為了迅速擴大規模,這家主要生產乙烯和丁苯橡膠的國有企業希望以市場化的途徑來集資。“我們需要資金。”該公司規劃部負責人陳革說。
一年前的6月,北京燕化在香港聯交所(H股)及紐約股票交易所(ADR,美國存托憑證)兩地上市,現在該公司已經籌集到2億美元。
為了展示這些資金的實際去向,陳革很樂于帶參觀者到現代化的控制機房,那里的工作人員正在用Honeywell計算機控制著現代化生產。1998年的中國經濟發展并不如想象般迅猛,燕化的現代化生產模式令人耳目一新。
不過,在境外股市上的表現卻并非一帆風順。北京燕化的股價從之前高于25美元的價格跌至每股6美元。事實上,在中國市場中,每年對乙烯的需求正以10%到12%的速度增長,但國內的產量只能滿足其一半的需求,其他全靠進口。因此。北京燕化要想保持競爭力,必須提高產量。
燕化管理層對于競爭力的問題十分焦慮。“我們必須減少勞動力來提高競爭力。”燕化的黨委書記說。很難一語概之地指出中國在市場經濟的建設中獲得的成績和面臨的挑戰,北京燕化恰好體現了這種矛盾性。但另一方面,中國的確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直到1997年,不僅局限于工業,在經濟的各個領域,中國擁有多于30萬家的國有企業,并且雇傭了全國2,3的勞動力,這些企業的產品從鋼鐵到牙刷,再到房地產、醫療和其他領域。
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經濟正在逐步擺脫對國有企業的單純依賴,城鎮和鄉村的民營企業逐漸成長起來。現在,它們的貢獻已經超過中國物品和服務產量的一半。尤其是1997年,中國政府決定減少國有企業至1000家,其他的國有企業要么取得盈利,要么徹底消失。大幅度的企業改革使失業率上升,在1998年,有1300萬城市員工失業。
不過,在微觀層面,類似的決定和變化使燕化這樣有志于探索新模式的國企既感到危機重重,也感到變革的力量。
后續:與北京燕化石化有限公司同期上市的還有東方航空有限公司、南方航空有限公司、華能電力國際有限公司等八家國有公司。到了2004年,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決定整合包括北京燕化在內的境內外上市子公司。而此前一年,當時的規劃負責人陳革達到了自己職業生涯的新里程,履新中國石化董事會秘書一職。
如今,中石化、中國石油集團這些極富國企氣質的公司已借助整合力量,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中石化2007年營業收入達到1316.36億美元,而在2007年的Fortune全球500強排行榜上。中石化的排名攀升至第17位,這是中國公司首次進入前20強。
三封辭呈的故事

繼4月底三星集團董事長李健熙因被控逃稅而宣布退休后,這家韓國最大的企業集團便開始遭遇一系列高層人士變動。最新退位的是現年64歲的三星電子公司CEO尹鐘龍。過去十年間,三星電子在他治下從一個生產存儲器、微波爐和低價電視等產品的公司一躍成為世界知名的跨國企業。
實際上,尹鐘龍的離去不僅意味著李健熙時代的終結,更可以看作是三星大規模重組行動的進一步升級。從2006年開始。三星電子逐漸更換了三大業務部門的領導者,進行新的裁員計劃,并重新挺入低端市場。
接下來的掌管者是集團副董事長李潤雨。李曾為三星電子對外關系部負責人,并在三星電子半導體業務擔任過8年總裁。不過在分析人士看來,李很可能不是領導三星步入下一個成長期的領導人,而僅僅是為李健熙的兒子李在櫧接掌帥印起到一個承前啟后的作用。
在李健熙辭職后,39歲的李在櫧同時辭去了首席客戶官職務,但他仍將負責中國、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的商務拓展,并常駐中國,這一路徑通常是韓國大型企業的權力更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