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奧運圣火行至巴黎的時候,全球化時代所造就的那些可供分享的共同經驗,瞬間淪為諷刺。
盡管13億中國人一直都在期待“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但巴別塔依然存在于現實世界,人們腦海中的固有觀念、而不是自然疆界把這個世界割裂開來。
作為一名意志堅強的殘疾人運動員和圣火的使者,沒有誰比27歲的金晶更能真切地體會到這種割裂感所帶來的痛苦,那是偏見對真相的強暴。
此后,CNN主持人卡弗蒂毫不遮掩的侮辱性言論,乃至那些故意取舍的文字游戲,更大限度地暴露了西方媒體的偏見。在這種可怕的思維定勢中,北京奧運不再是一場全球體育盛事,而被視為政治符號。因此,西方媒體對北京奧運的態度實際上是意識形態的自我表達——潛意識里中國威脅論的浮現,令他們難持善意。而本質上,這種偏見體現了西方社會對中國崛起的復雜心態。
不過,對中國人來說,眼下的境遇卻也不失為展現國家凝聚力的機會。和金晶的經驗類似,300萬顆在MSN上點亮的紅心結集成無聲的宣言——維護國家尊嚴并非出于道義,而是一種本能。
在中國的家樂福成為最早的利益受損者,盡管它出售的絕大多數商品都從當地采購,但它依然被當作抗議陣地。普通中國民眾團結一致的行為讓法國政府最終作出了理智的回應,在寄給金晶的慰問信中,法國總統薩科奇表示:“中國人民對此感到受傷是可以理解的。”
這是一種強有力的反擊,西方社會意識到,觸犯中國的民族情緒有可能付出高昂代價。現在,離開法國后,奧運圣火在澳大利亞和日本的傳遞相對平靜,這場被賦予過多含義的奧運儀式開始恢復它本來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