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溫斯頓·丘吉爾。
1988年5月,一位王姓臺灣商人把自己的親朋好友偷偷招到臺北郊區聚會。冒著違反臺灣當局不準兩岸通商貿易禁令的風險,他將自己的制鞋業務轉移到中國大陸,實際上救活了自己陷于困境的企業。現在,面臨相似問題的臺灣人都想聽聽他是如何規避禁令同時又能夠在大陸賺到錢。
實際上,幾年前這個臺商已發現臺灣不斷上漲的人工將他排除在低價鞋類出口市場之外,作為自救方案,他認為大陸廉價勞動力和臺灣的資金、技術、營銷經驗一旦結合,難題將迎刃而解——大陸工人1天的工資僅相當臺灣王人1小時的收入,“美國買家總問我為什么不在大陸搞個工廠。”
但橫亙在他面前的是難以估量的法律風險。兩岸40年隔絕,對大陸一方通航通商等要求,臺灣當局多年來以“不接觸、不談判”作為回應,私下投資、通商意味著可能遭受懲處。

因此,他選擇了迂回的路徑——將公司注冊在香港,避免了直接投資大陸,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從大陸賺取利潤,通過控制訂單和提供機器、原料,臺商牢牢掌控著大陸工廠。“即使我從沒去過那兒,我也能掙錢”,王姓臺商對此頗為得意。
事實上,背地里這樣做的遠非他一人,根據大陸方面的統計,過去三年間在福建和廣東,出現了約80家實際為臺商控制的企業。通過將錢寄給大陸的親友,臺灣資金源源不斷進入大陸。
而最近臺灣當局僵化立場的松動使臺商更加大膽。1987年11月,臺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內地參與拍攝的電影《末代皇帝》在臺灣公開上映,政治文化方面緊張空氣大大緩解。至于兩岸經貿往來的現實,通過香港的轉口貿易已經達到了每年15億美元。對通過第三方間接投資大陸,臺灣當局采取了默許的態度,一些人認為臺灣當局的真實想法是,只要貨物出港,就不管它到底去了哪里。
大陸熱開始在臺灣升溫,在大陸設廠不僅可以緩解臺灣企業的成本壓力,也可以借此繞開歐美國家對臺灣的出口配額。臺商認為不能將大陸市場拱手讓與韓國等競爭對手,形勢已刻不容緩。
后續:盡管兩岸政治關系波折不斷,卻沒有阻礙經貿聯系的不斷增強。2003年內地取代美國成為臺灣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兩岸貿易總額2007年達1245億美元,內地是臺灣最大的順差來源。憑借對內地的大量貿易順差,1990年代,臺灣成功地實現了產業升級,從低附加值制成品出口轉而成為全球最主要的半導體芯片生產地。而在內地,臺灣企業改變了諸多行業的生態環境,其潑辣的臺灣式營銷手段更成為內地企業師法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