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預言會為時代所淘汰的舊科技,為何在多年后依然生機勃勃。
科技時代的預言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被事實嘲弄。他們的失敗不僅來自對最前沿變革的錯失,也經常來自對舊事物的誤判。
IBM在今年2月推出的大型計算機z10就讓前《信息世界》 (InfoWorld)編輯斯圖爾特,艾爾索普(StewartAlsop)成為一名“糟糕的預言家”,這位資深行業觀察人士曾在1991年預測“5年后巨型計算機將徹底消失”。雖然在個人電腦壟斷的計算機市場上,巨型機的份額已經微不足道,但這一以軟硬件以及服務為依托的技術卻仍是“藍色巨人”一項有利可圖的重要業務。這個誕生于1965年的計算機老將在幾乎以“朝生夕死”的速度進行更新換代的計算機產業內可謂“古董”,但它仍是推動世界金融市場甚至全球商業的幕后引擎。
大型計算機并不是唯一“老而不死”的技術,無線電廣播、電影、平面媒體及鐵路也是被電視、網絡、汽車與飛機等以“革命”面目出現的后起之秀威脅卻依然幸存于世的技術。盡管它們已經喪失了大片“領地”,卻仍能在絕境中尋找到利潤豐裕且具有可持續性的新生命。其中的奧妙之一就在于舊事物的自我改進。
1950年代,好萊塢開展了一場廣泛的技術革命來應對來自電視的競爭,寬銀幕、立體聲、汽車影院甚至嗅覺電影等一系列新技術正是由此而生。這種“以發展求生存”的方法類似生物界的進化原則,一些頑強存活到現在的“古董”技術就像爬行類動物,在漫長年月中的進化不僅使它們幸存下來,其物種數量甚至超過更為高級的哺乳動物,而那些被淘汰的科技,則更像無法適應氣候變遷而消失的恐龍。
但自我進化并不容易。z10的誕生涉及15億美元的投資和5000名技術專家的努力,為了建造與之匹配的生態系統,IBM與全球400家大學合作開設傳授大型計算機技術的項目。本質上,這種巨額投入的信心來自于相信舊科技仍有后來者無法徹底取代的價值,而另一個重要卻經常被忽視的事實是:真正重要的是商業決策,而不是科技本身。如果在投資改進并仍采用舊科技,與開發一項全新的技術、孵化一整套的配套環境及重新培育客戶忠誠度項目間進行利弊衡量,天平時常向前者傾斜。
這一點正是有“唯科技論”傾向的預言家們的失誤之處,他們過于注重技術創新的本身,卻忽略了需求的價值。在z10的例子中,IBM使用了低成本的微處理器,并升級軟件,使銀行、企業和政府可以依靠它安全地處理大量交易和數據的同時,也能運行基于網頁的新程序??蛻魝儾辉诤踉诤笈_運行的技術是否是最新型的,他們在乎的是能否以更低的成本完成工作。
科技幸存者亦得益于商業環境的變化。比如,在油價上漲和交通堵塞問題日益凸顯的時候,最早出現的鐵路系統再度成為投資熱點。另一種優勢來自重新定位,這可能意味著放棄大多數功能而獲得一種“退守優勢”。當電視取代無線電收音機成為家庭娛樂中樞時,廣播的生存之道是采用更短的節目制式,并把自己定位于“人們行動時的背景聲音”。
有時,對創新“破舊”的過分強調使人們忽略了舊事物中所蘊含的人類遺產和文化的一面。這些難以解釋的微妙情愫決定了許多已經“過時”的技術將會繼續流傳下去,正如在無所不在的網絡勢力和電子產品的包圍下,人們還是愿意享受光滑的書頁在指尖摩挲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