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本輪全球性經濟危機已一年有余,處于漩渦中心的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竭力掙扎卻始終無法擺脫困境。為了防止“兩房”最終滑向崩潰,美國政府于9月8日宣布接管“兩房”,同意對這兩家公司分別注資至多1000億美元,以確保它們能夠償還債務。此外,政府還將開始購買它們提供擔保的抵押貸款,并在明年底前為它們提供一項無限制流動性安排。政策支持者和市場終于可以暫時地松了一口氣,盛贊這項紓困舉措無疑是一項正確的決定,“將拯救世界于一場金融災難”。
美國政府對“兩房”的接管,本質上是將后者收歸國有,而此前,房利美和房地美實際上都是一種“準私有化”的結構——這些“政府贊助企業”(GSE)擁有美國財政部不言自明的風險擔保,但其所有權卻屬于私人股東。正是這種近乎荒謬的“準私有化”結構,使得“兩房”在從事從銀行購入抵押貸款、然后重新打包出售給投資者這種本應慎之又慎的融資貸款業務時,越來越激進,甚至不計風險。這兩家機構目前為美國約四分之三的按揭貸款提供融資,但持有的緩沖資金卻少得可憐,它們的債務總額更是達到了美國GDP的40%。
今年7月,面對外界對“政府到底會不會出手”以及“如何出手”的猜測和爭議,美國財政部宣布了緊急救助“兩房”的應急計劃,希望通過表明支持態度來穩定公眾的信心。美國財長保爾森清楚地表示:“如果你口袋里揣著火箭筒,而且別人也都清楚這一點,那么你可能并不需要使用它。”這樣的承諾達到了其短期目標:兩家機構的股價隨后出現了不同幅度的上揚,投資者也開始競相購買房地美債務,然而,隨著市場擔憂重新浮現,“兩房”股價很快就掉頭下跌。但即使是這樣的結果,仍然證明了政府的援助在很大程度上穩定了市場的信心——人們都知道,政府不會任憑這樣具有全局重要性的機構倒閉。
這一次,保爾森雖然為了表明誠意真正拿出了“火箭筒”,但顯然重復的是同樣的結局:金融市場投下了信任票,但隨后投資者變得謹慎,全球股市先是大幅上漲,但在紐約后市交易中,市場失去了上漲動能,并回吐了先前的部分漲幅。結果令人沮喪,卻被認為是別無選擇的選擇。原因有二:一方面,“兩房”已經無力自籌資金來彌補抵押貸款違約和房地產價格下跌帶來的貸款損失,這勢必會令已經崩盤的美國房地產市場更加雪上加霜,進而拖累整體經濟;另一方面,“兩房”的債務持有者主要是外國的央行和政府,為了挽救和增強外國投資者對美國和美元資產的信心,政府必須為這些債務提供擔保,否則其影響將是破壞性的,而自7月份以來,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投資者減持了180億美元的“兩房”債務,這也被看作是失去信心的明顯信號。
然而,真的是別無選擇了嗎?一方面,相信只有國有化才能解決“兩房”的人甚眾,另一方面,美國國內對政府權力出手干預“兩房”困局的反對者也大有人在。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認為,一個本應堅持自由市場原則的政府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援助,將導致風險社會化,其中蘊含著長期的道德風險負面影響。“這次援助的辯護者認為,這些機構過于龐大,不容垮掉。如果是這樣,政府以前就有責任監管它們,那樣的話,它們就不會破產……即使這些機構龐大得不能破產,它們也不至于無法重組。”而現在政府的做法,則是在要求用納稅人的錢來為那些賺走了超過10億美元的股東和在監管方面失職的政府埋單。所以,“我們應該干脆地說‘不’”,讓玩火者知道什么是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