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不同時期都有屬于自身本土特征的鋼琴音樂。在鋼琴教學中鋼琴教師必須從學生學琴的第一天開始,一方面對他們進行嚴格的技術訓練,另一方面逐步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風格概念——即嚴格地限定每一首樂曲所應當具有的聲音、奏法、速度、力度、裝飾音以及由此而來的觸鍵、用力、踏板等技術問題。
關鍵詞:鋼琴教學;作品風格;感性體驗;理性判斷
鋼琴音樂的發展貫穿著整個近現代音樂發展的歷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不同時期都有屬于自身本土文化特征的鋼琴音樂。因此,在演奏鋼琴作品時就應該準確的掌握、理解、體現各個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風格特征。談到鋼琴作品的風格,它已不是一個純粹的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一個必須與教學和演奏密切結合起來的實踐問題。由于不同歷史時期,鋼琴的表現形式千差萬別,因此用不恰當的速度、聲音、觸鍵來演奏某種特定風格時期的樂曲,被視為比彈錯音更嚴重的錯誤。所以在教學時,教師首先應對鋼琴作品的風格流派有明確的脈絡,對學生進行嚴格技術訓練的同時,就逐步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風格概念一一即嚴格地限定每一首樂曲所應當具有的聲音、奏法、速度、力度、裝飾音以及由此而來的觸鍵、用力、踏板等技術問題。
由巴赫和亨德爾發展起來的音樂,即音樂史上的巴洛克時期。巴洛克藝術氣度高貴、情調感人,這一階段創作的所有鍵盤音樂作品幾乎都是為鋼琴的前身“古鋼琴”或“羽管鍵琴”所作。在演奏時要注意以下風格特征。一、古鋼琴采用細弦、木結構及鋼片撥弦,構造及發聲原理決定了樂器的音量很小,所以在演奏時要將力度限制在pp——mf的范圍之內。要傾聽每個音符的音質,下鍵時要有充分的準備,觸鍵要快但不能到底,要剛柔并用,發出聲音后立即放松。旋律采用“階梯式”的力度處理,即一層一層地漸強漸弱。二、巴赫的音樂主要以復調音樂為主,即由幾個并行的線條構成,一般不分主次,即使有所突出,也仍應保持幾個聲部的獨立進行。復調思維是多層次、多線條、多重性的復雜思維。因此在演奏時應重視每個音的觸鍵,每個音符要有良好的音質,并且注意每個線條的歌唱性,同時注意使各個聲部之間組織成良好的聲部關系,從而在橫縱兩方面把音樂組織成完美的整體。三、作品中嚴格節奏的速度一般要慢于后期的作品,但是在自由節奏的部分也會出現速度急快的經過句,并且帶有即興炫技的性質。四、由于巴洛克時代的古鋼琴沒有踏板,因此在訓練中還應該強調手指嚴格的連奏。
作為一個風格時代,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和舒伯特四位作曲家都創作了不同于巴洛克風格的音樂。它們反映人類普遍的思想要求、追求美的觀念、強調風格的高雅,給予人們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此時期的作品特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古典風格時期的演奏速度比巴洛克時期有很大提高。速度往兩頭擴張,貝多芬的快板樂章比海頓、莫扎特又快的多,而表現力深刻的慢板樂章往往更慢。二、古典時期由于“槌子琴”的出現,音量增大了,可以用不同的觸鍵來做漸強、漸弱的變化,因而音樂表現力比巴洛克時期更為豐富了。到了貝多芬時期又有更大的發展,力度幅度明顯增大。古典主義時期鋼琴的聲音與古鋼琴完全不一樣,莫扎特、海頓的聲音更清晰,他們更強調手指的顆粒性、清晰度和透明度。而貝多芬聲音結實、雄厚,因為他的音樂內容常常是富于戲劇性的,他要求聲音的音量和厚度大大地超過莫扎特和海頓。由于鋼琴的變革,因此在鋼琴上可以彈出比較好的連奏,特別是貝多芬的某些作品中,強調非常連的聲音,連奏成為重要的、新的因素。三、古典主義時期主調音樂代替復調音樂,以“旋律與和聲背景”為主體的主調音樂占據首要地位。由“主一下屬屬一主”建立起來的功能和聲及其調性關系體系成為音樂結構的骨架。和聲成為非常重要的因素,鋼琴的織體完全變了,有主旋律、有伴奏、而不是像復調音樂時期是幾個旋律并行。海頓、莫扎特的裝飾音基本繼承了巴赫的傳統,顫音的數量較自由,不像巴洛克時期那么嚴謹,而是采用盡可能快的自由節奏顫音,顯示出越來越快的趨勢。四、踏板是古典主義時期發展起來的。彈奏海頓、莫扎特的作品時,踏板的用法應注意掌握以下的原則:1.在長音上踩,起到潤色的作用。2.不要踩太深,要與不用踏板的部分產生很好的銜接。貝多芬作品中踏板的運用比海頓、莫扎特要多得多、復雜得多,這是為了增強樂句的連貫,使音響更加豐富飽滿,力度對比更加強烈,音樂更富有色彩。總之,演奏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必須要有控制,每一句的開端、進行、收筆都要十分講究,每個音都要經的起推敲。作品整體上要貫穿相同、穩定、勻稱的速度,十分小心的運用漸快、漸慢、延長、自由等節奏修飾手段。
逐漸接觸到舒伯特、門德爾松、舒曼、肖邦、柴科夫斯基、李斯特、拉赫瑪尼諾夫等的作品時,教師應該講述浪漫主義時期的演奏風格:一、浪漫主義時期的速度幅度比古典時期又有較大的擴張,樂曲的速度并不保持一定,有一定的彈性。浪漫派音樂強調表現人的感情:熱情、激動、悲傷等,因此力度的起伏很大,音樂的表現力也就更豐富了,力度也有很大的擴張。例如:莫扎特用p、f、ff出現在莫扎特的一個作品中(A小調奏鳴曲K.Nr.310),貝多芬用ppp、ff,李斯特甚至用ffff。二、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主要是抒發個人情感,所以旋律很重要,聲音的美非常重要。聲音的多層次是浪漫派音樂的最大特點,旋律本身的歌唱性、旋律與伴奏的層次非常重要。三、踏板的使用更復雜、更精細。延音踏板包括長踏板、淺踏板和顫踏板的使用,還有弱音踏板,持續音踏板大量運用,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這一時期出現了一批炫耀高超演奏技巧的大師級鋼琴家,經過李斯特、肖邦、舒曼、勃拉姆斯等人的不懈努力,鋼琴的藝術表現力被淋漓盡致地發掘出來。浪漫主義時期被譽為鋼琴技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大量的超級技術,例如,八度、和弦、雙音、快速華彩經過句、震音與顫音、托卡塔式的兩手交叉、遠距離跳躍、刮鍵、重復音等等。
以德彪西、拉威爾為代表的印象主義風格是浪漫主義與20世紀現代音樂之間的一個重要轉變階段,也是20世紀鋼琴音樂的開端。德彪西和拉威爾把對音樂表現的明暗對比和音色的瞬間變化的追求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在演奏印象主義風格的作品時要注意節奏的嚴謹性。決不能濫用彈性節拍,不能忽快忽慢,漸快、漸慢最多只能達到浪漫派的中等程度。應該嚴格按樂譜上標的時值去演奏,把每一個音符的時值彈滿。尤其是時值長的音符一定要按短音符律動的比例來計算。印象主義作曲家常常運用弱范圍的力度標記,這些作品中的所有力度對比與變化都要非常精細而有限。一般體現在:很少有長時間的漸強漸弱、大多漸強漸弱都在弱范圍內、大的漸強經常突然出現、強奏持續時間短,往往突弱或立即漸弱。因此,此時期的作品力度處理要在整體弱奏的范圍內進行。
綜上所述,各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都有其各自的特點,我們應該在把握這些風格的基礎上進行演奏。但是對作品風格的把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通過聆聽各種不同風格的作品獲得感性體驗,通過對作曲家及此時期作品音樂風格各要素的把握獲得理性判斷。長此以往,在今后接觸到新的音樂作品時,定會對作品風格有較為準確的把握。